張小飛:中國民間傳感企業應向國外學習
2010年10月22日上午,"中國物聯網的發展與應用研討會"在蘇州舉行,來自全國的物聯網專家、學者及知名企業人士,圍繞物聯網技術廣泛應用、國內外傳感技術和應對對比及發展趨勢、物聯網產業化與城市競爭力等方面進行了研討。高工傳感張小飛博士就"國內外傳感技術和應對及發展趨勢"做了主題演講。
張小飛博士稱,物聯網現在非常火熱,另外還有云計算。我國的云計算猶如天空中的一片浮云,而云計算中的數據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腳踏實地去做。我們從RFID獲取的數據少,且全國并沒有把所有的數據進行集中。物聯網不管怎么熱,必須回到數據,因此要把傳感器做起來。國內的物聯網芯片要依賴進口,因為這塊技術落后,國內能做的少,進口貴,因此導致物聯網普及運用難。
提到全球物聯網行業發展現狀,張小飛博士透過傳感器市場調查報告的一組數據表明:2009年全球傳感器市場容量為506億美元,2010年為600億美元,實際增長為20%,增長相對緩慢;其中東亞、亞太、加拿大為增長最快的地區,美國、德國、日本依舊為分布最大的地區。傳感器市場第一位為汽車市場;第二位為過程控制、自動化;第三位是通信市場。張小飛博士認為,中國物聯網傳感器非常少,數據來源非常少,幾乎沒有來源。中國傳感器行業發展現狀主要呈現三方面特點:首先從總體技術從生產規模來看,小得可憐。從80年代到十一五、十二五總體比較落后,并沒有多大提高,生產規模提高主要在航空軍工,民用的比較少;其次同國外水平比很糟糕,新產品研制落后國際水平5-10年,規模生產技術則落后10-15年,傳感器就如五官,出了差錯,就會對事物判斷錯誤。所以,產品技術研發是關鍵;再次需求量小造成成本高,產品差異大使整體生產成本高。日本的傳感器技術存儲含量高,值得我們去合作與學習。目前,德國日本傳感器最好,美國則是大量進口使用其產品。
此外,張少飛博士介紹了國內傳感器企業分布情況。因為北京與陜西軍工發達,高校眾多,研究機構實力雄厚,從事傳感器研究較早;江蘇東部沿海地區,財力雄厚,科技發展速度快,整體科技和工業水平高,江蘇省政府部門對高新技術發展支持力度大,蘇州市著力打造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納米科技園。此外國內傳感器企業主要分布在上海、重慶、廣東、浙江和遼寧。
當前,無錫可說是物聯網的熱土,但實際上并沒有系統性搭建真正實用的應用工程去做物聯網,全國的物聯網相關系統基本集中無錫,但進展緩慢。中國傳感器容量市場預測,基數小,增長慢,容[FS:PAGE]量增大。全球的傳感器增長不快,某種意義上來說,呈飽和狀態,除了中國的物聯網。中國傳感器增長是100%,因為上海世博、亞運等大量投入使用,增長雖快,但基數小,仍不容過于樂觀。據高工傳感產業研究所調查,2009年,有1750家企事業單位從事傳感器研制、生產和應用,比之全球的太多。其中從事MEMS研制生產的企業有50多家,也是太多。未來3-5年內,中國的傳感器市場容量將繼續增長,但增長速度會減緩,因為與基數有關。
我國傳感器產業的發展現狀是95%以上屬于小企業,上規模企業少,股份制企業和民營企業站比例大;產品基數水平偏低,產品靈敏度偏低,精度和可靠性也不強;產品種類欠缺,市場呈現中高檔產品被國外壟斷的局面;企業研發能力弱,創新能力不高,大部分都是引用國外的芯片加工;研制、生產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以及西南的陜西省,地域分布不夠平衡。
最后,張少飛博士認為,我國在傳感器研發上創新能力缺乏,沒有具體的檢驗標準,希望中國有很好的民間企業去多學習、兼并國外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