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城市讓物聯網落地
華夏物聯網訊:自2009年溫家寶總理提出“感知中國”,并在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求大力發展物聯網以來,“感知中國”與物聯網已經結下了不解之緣。物聯網產業取得了迅猛的發展。政策上,國家和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推動物聯網發展的具體政策,搭建了產業快速起飛的通道;技術上,產品更新換代加快,新技術、新材料層出不窮;市場上,競爭日漸激烈,風險投資再次活躍。與“感知中國”聯姻之后,物聯網發展速度將是指數級的。作為“感知中國”的基本單元,“感知城市”是物聯網應用落地的具體目標。
從各大物聯網廠商的發展重點上看,競爭焦點已經在向“感知城市”領域遷移。尤其是在城市的環保、醫療、交通、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領域,物聯網的需求已經被引爆。在未來3年之內,隨著這幾個領域應用空間的逐步釋放,物聯網勢必將成為引領城市新興產業加速起飛的重要承載平臺。從新興產業的應用領域上看,安防、交通和物流等行業應用將持續占據感知城市的主要地位。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將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綠色”和“健康”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主題,物聯網在環保和醫療領域的應用需求也將逐步釋放,生物傳感器、環境傳感器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應運而生,將會在近期內顯現強勁的爆發力。
在健康醫療領域,新醫改方案的8500億元投資、民間資本的準入以及中國人均醫療支出持續快速增長等因素,將健康服務推到了前沿。作為新醫改方案中的重點,健康服務已經如磁石般吸引了大量的風險投資,高踞風投榜三甲。當物聯網與健康服務相碰撞,這里的感知將會是無所不在的,從人們健康和疾病的基礎信息,到母嬰和老人健康監護;從慢性病和老年病的防治,到區域疫情的監控;從信息管理到決策支持,都為物聯網一展身手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盡管有一些國外頂尖醫療器械企業已經開始布局這個領域,但是針對具有中國特色的需求,比如在某些慢性病的診斷方面,生物傳感器仍然有巨大的自主創新空間,本土企業宜采用搶位發展的方法,及早布局。
在節能環保領域,粗放型的城市發展戰略將很難維系未來城市的長效發展模式。在“綠色”概念的引領下,在“十二五”期間,水、氣和固廢的監控和治理都將是國家環保工作的重點,各項投資的力度都將超過千億元的規模。節能環保也已經躋身風投榜的三甲。但是,目前城市環境監控的技術手段仍然相對落后,還存在通過人工方式進行監測和實驗。通過氣體、生物等環境傳感器及時感知污染,對于硫[FS:PAGE]、硝、氨、氮等城市環境殺手的及時監測和處理,將極大改進現有的環保工作的方式,加速環保產業轉型提升。
物聯網應用這架飛機已經搭載關乎城市發展戰略的眾多都市產業,安防、交通、物流等也都是這架飛機頭等艙的旅客。相信隨著城市各種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物聯網應用這架飛機將會承載更多的重量級旅客,向著“感知城市”的最終目標快速起飛。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