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城市與宜居生活主題論壇在杭州開幕
“和諧城市與宜居生活”主題論壇催生宜居生活新標準
本報記者 魏皓奮/文 本報記者 李震宇/攝
昨天,上海世博會六個主題論壇的壓軸大戲,選擇了“宜居城市”杭州,帶來的主題是“和諧城市與宜居生活”。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出席了開幕式并致辭。
在全體論壇上,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彼得·霍爾、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云、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榮譽教授約翰·弗里德曼等,向世人描述了他們心目中的宜居城市。
多國城市規劃、城市生態經濟、城市管理領域的專家、學者、官員,上海世博會參展方代表,國內各省區市代表和中外記者近800人出席了論壇。
中國現代化要走創新驅動之路
“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已經超過農村人口。中國的城鎮化率也已經達到了46.6%。城市的發展已經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標志。”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首先致辭。他在致辭中指出,全球也共同面臨著能源、資源價格攀升、生態退化、環境污染、人口健康、縮小南北發展差距、嚴重自然災害和全球氣候變化等重大問題。
談及中國的發展,路甬祥說,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曾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的現代化必須符合國情,具有民族和區域的特色,走一條創新驅動、綠色智能、平安和諧、布局合理、繁榮宜居而有特色的城鎮科學文明發展之路。
杭州是宜居城市的好范例
“在杭州,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好的范例。你很容易看到這個城市有多么的宜居,只要你到西湖走一走。”
聯合國助理秘書長、人居署代理執行主任英格·克萊弗比表示,正是因為杭州通過大規模的住房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大幅度改善了城市的環境,而人居獎是聯合國人居署最高的獎項。
市民是創造美好城市的基礎
“城市發展過程中,市民是創造美好城市的基礎。的確,只要有城市,只要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市民的支持。”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在致辭中這樣說。
他高度評價了世博會的城市最佳實踐區:“通過不同的展館以及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各種展示,我們看到并體驗到了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政策而構成的不同類型的城市。一個良好的城市都有一個共同點,也就是讓它的市民有一種歸屬感,讓人們能夠在面對挑戰的時候齊心協力,共同發揮創新精神。”
約翰·弗里德曼:宜居應從有歸屬感的社區起步
作為城市規劃領域的泰斗級人物,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FS:PAGE]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學院榮譽教授約翰·弗里德曼認為,社區才是人們真正生活的地方,也是社會學家有時所稱的社會再生產的地方。
規劃往往忽視社區
“我們正處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建設進程中,大多新崛起的城市都是在亞洲,特別是在中國。”
弗里德曼說,在中國,有很多人只專注地區和城市的設計工作,而且他們希望每件事都可以做得非常的龐大,比如幾百萬人口的城市、龐大的機場、長達三四十公里的跨海大橋、八車道的高速公路、全新的集裝箱碼頭、30層高的住宅項目等等。
弗里德曼說,中國正經歷著城市改造的熱潮,數百萬人因拆遷而離開原來的居所,但這種由速度、規模、擴張、割離構成的城市新景觀,并非真正的宜居城市所需要。
優質社區應該符合的標準
弗里德曼認為,作為宜居的場所,無論是在哪里,最重要的就是打造一個有歸屬感的社區。
他認為,一個優質的社區至少應該符合以下幾個標準。
一是充滿活力、生機勃勃;二是以一個到多個集會和社交場所為中心;三是有集體意識;四是擁有一個可以促進社會和人文氛圍的硬件環境;五是能被生活在其中的人所珍惜。
弗里德曼表示,很多來到城市建設的外來務工人員,卻往往被城市的規劃者所忽視,這也是一個宜居城市所需要考慮到的。
馬云:一回到杭州,就有一種莫名的幸福感
馬云在演講中用得最多的詞就是舒服。在他眼里,宜居城市必須讓人感到舒服,而國內最舒服的大城市非杭州莫屬。
他開玩笑說,許多朋友覺得他氣質上不像一個在閑適愜意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杭州商人,但實際上恰恰是杭州舒服的生活、工作環境成就了自己。
阿里巴巴是茶室里“泡”出來的
“昨天,我一回到杭州,就有一種莫名的幸福感,特別是聞到桂花香。”馬云的演講以此開頭,“而像到了美國,一聞到咖啡香,就知道來到了西雅圖一樣。阿里巴巴是從杭州的茶室里泡出來的,而美國的微軟,可能跟咖啡館有關系。”
馬云說,正是這能夠聞著桂花香,品著香茗的西湖邊,成為他挖到第一桶金的地方。
“我們剛剛創業的時候,只湊了兩萬塊錢,我們沒有會議室和接待室,開會也很少。很多重要的決定,是我們坐在西湖邊上的椅子上討論出來的,還有很多創新的點子,是大家在茶室里聊出來的。”
吸引人才的不再是政策和戶口
在舒服的環境里生活多年之后,已經功成名就的馬云表示,自己再有錢,也不會投身到爭建地標性建筑的潮流中去。
“我去紐約[FS:PAGE]、去北京,讓我感慨的不是高樓大廈,而是人。是人讓我們永遠地記住,我相信城市因人而美麗。我再度回到一座城市,絕不是因為哪棟樓,而是那里有我的朋友,有我的合伙人,因為這些人讓我回來,城市的魅力一定因人而異。”
對于未來企業乃至城市之間的競爭,馬云認為,既不是高樓之間的競爭,也絕不是GDP的競爭,未來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而吸引人才的將不再是政策、戶口,而是空氣、水和食品安全。
最后馬云談了裸捐的問題。“我贊賞裸捐的人,但是我覺得,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世界,也許每一個人只要花一點點的時間,在活著的時候,花一點點時間對你的社區、你的城市做一點點努力,遠比死后捐50%更為重要。”
彼得·霍爾:給宜居城市插上創意的翅膀
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彼得·霍爾的主旨演講是一個有趣的命題:創意城市與宜居城市,這兩者是不可兼得的嗎?
大多數宜居城市有美麗水景
“什么樣的城市可以促進創造性,真正是宜居的城市?”彼得·霍爾教授以加拿大溫哥華為例展開話題。
“你們看宜居性最高的城市溫哥華,有非常漂亮的建筑、美麗的水景,非常好的城市環境。你馬上能夠感受到的就是,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城市。排名最前面的這些城市中,大多數有很多的水,在杭州我們也看到有美麗的水景——西湖。”
給宜居城市插上創意翅膀
彼得·霍爾認為,從某種角度來說,創新城市可能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歷史悠久的大都市。第二類是人們非常喜愛的陽光地帶的城市。還有第三類,就是文藝復興類型的城市。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老的街區和新的技術結合產生了新的魅力。說到溫哥華,可以看到在溫哥華有很多高度很低的建筑,這些創業園區或者創意園區,提供非常低的租金。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這些老的城區受到了新的CBD的影響和威脅,因為它們的發展速度沒有CBD那么快,但是它們也體現出自己的活力。
彼得·霍爾認為,對于創新城市、宜居城市,其實沒有一個既定的公式。在各個不同的地方,比如新的城市或者老的工業城市,其實都可以創新出新的城市,關鍵是一定要創造必要的條件,能夠真正地塑造技術、環境、社會的必要的條件。它才能夠真正的把宜居性和創新型完美結合。
相關文章
牛文元:和諧城市的綠色之路
要建設一個和諧城市,它的基礎必然要走向綠色。我們說人類建立城市和人類文明的步伐是一致的。無論東方、西方,這樣一個歷程,都是一樣的。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