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城市智慧“神經” 問診溫州智能升級方案
冰箱告訴你各種飲食搭配與新鮮度,沙發告訴你身體指標正在變化,外出時行李跟著你跑,回家時機器人圍著你轉……在世博園,這不再是科幻電影的想象,一幕幕智能生活的場景得以真實驗證。
生活,會因為城市“智慧”而美好。世博會不僅播撒靈感,更讓每位游客感應了城市智能神經的“末梢”——
0.5毫米厚的世博會門票,它的芯片“心臟”,感應著未來城市的神經系統。
從世博門票到香港館卡通天下、滬上生態家的智能樂趣、國家電網館的智能家庭……借助無處不在的神經末梢,“物聯網”這個新鮮的名詞變得鮮活具體,城市智能神經系統已顯示莫大的能力,它的觸角向市政管理、公共安全、智能交通、能源公用、智能家居、金融和商業、醫療衛生、工業和制造業等方方面面延伸。
世博園正是上海物聯網應用十大示范工程之一。如何布網,如何排局,如何設點,這才是城市智慧功力所在。
無處不在的城市智能神經末梢,是否已經伸向溫州;無所不能的神經系統,到底離溫州還有多遠;智能生活如何才能漸行漸近?
我們從世博開始“感應”這場智能革命。
感應智能卡——
神經末梢已觸及
去中國館?朋友會提醒你,先預約。
在世博園22個預約服務點184臺預約機,只要花20秒預約成功,游客便有更多游園時間,除了現場預約,網絡和手機也同樣提供這項服務。除此之外游客使用“聰明”的門票,還能通過無線射頻(RFID)芯片,享受感應導覽服務,參觀的軌跡和停留時間也都可被感知。
一邊是有限的場館資源,一邊則是幾十萬游客高漲的觀光欲望,世博園微妙地演繹了城市需求和資源的緊張,也通過“聰明”門票,微妙演繹了城市智能方案的最簡單模型:
通過傳感器和智能芯片等識別設備,門票等物品能感知游客的需求;通過強大的互聯網絡,游客與遠程場館可預約、可溝通;借助計算機,類似預約的種種“人對物”命令都可以成功處理。
城市智能神經系統的雛形,是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人與人的互動互聯。
“這就是物聯網最簡單的角色。”據溫州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有關負責人介紹,物聯網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去年溫總理提出“感知中國”理念以來,物聯網熱潮席卷全國,京、滬、蘇、粵、浙各省,各地加緊布局相關產業,浙江則計劃在未來五年實現相關產值2000億以上。
現實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密集,衣食住行要求越來越高,資源卻越來越有限:交通擁堵、就餐擁擠、看病排隊……城市化的煩惱困擾著[FS:PAGE]我們。城市需要變得像電腦的中央處理器一樣、像人體神經系統一樣,能夠有序處理每一個命令,協調每一個細胞的新陳代謝,城市生活才會變得智能、便捷。
如此現狀有望引發需求與生產兩旺。溫州企業先行者認為物聯網,不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
在經濟危機、轉型升級和節能減排等等背景下,物聯網對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基地溫州而言,首先是可以培育、帶動面廣、市場空間大的新型產業“蛋糕”,甚至有望成為下一個萬億級新興產業;其次物聯網技術以資本和技術密集姿態介入,可以刺激傳統產業升級,可測健康的鞋,可測身材的衣服,可自動發現問題的汽摩配都能給傳統產業穿上信息新裝;再者物聯網技術發展還有輻射效應,如在能耗、排放智能控制方面運用,能提速低碳經濟進程等等。
據調查,溫州目前甚至已有二三十家已經參與了物聯網相關設備生產,樂清物聯網產業集群正在發展。而在生活應用方面,像醫院預約、超市物品條形碼、手機預定支付電影票、街頭打印打折券等等初級終端同樣出現,不少商家和單位紛紛“試水”。
感應智能生活——
神經系統未探及
擁有國家電網館的智能電力家電,我們回家途中,電飯煲就能開始工作,節省了煮飯時間;擁有思科館和臺灣館的遠程醫療,或者使用滬上生態家那些聰明的沙發和床,就能根據身體指標的變化“足不出戶”及時診療,醫院動輒排隊的現象可緩解;如果駛入通用汽車館的交通系統,那么堵車的煩惱就可告別。
有賴于物聯網相關技術的成熟,上海世博會企圖證明,智能生活不是假設,親歷智能生活變革可能就在未來5到10年。
這些“如果”,在溫州是否也將成為現實?
我們已經看到市場需求、發現了產業苗頭,也感受到物聯網的現實意義。但產業調查卻表明,星星之火尚無燎原之勢,城市智能神經系統在溫州尚未探及。
“從事生產的企業,甚至自己都不知道產品是用于物聯網。溫州高校的專家甚至也沒幾個能說出所以然。”參與相關產業調研的人士認為,溫州首先理念上還沒有“打通”,他如此類比:溫企所做的事情不過生產汽車零部件,卻無法組裝整車,核心技術尚未掌握。
面向客戶的終端企業,同樣沒有意識到這塊大蛋糕。
在上海,公交卡除實現了公共汽車、出租車、地鐵、輪渡等交通工具支付外,還與周邊常熟、無錫、蘇州、杭州等地部分公交、出租車實現互通。而溫州公交卡推行多年,不僅沒有更多便利用途,連優惠都沒有,尚不過是錢包多了一張專職充值卡。
[FS:PAGE]“技術已經成熟,怎么用才是智慧。”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通訊及科技科黃家寶說,同樣從公交卡起步,香港已經有將智能卡與無線射頻技術(RFID)的結合,智能城市、智能生活逐步走近港人。
十多年后的今天,香港“八達通”名副其實“四通八達”。這張卡不僅覆蓋幾乎所有的交通工具,而且能夠在便利店、快餐、超級市場、停車場和自動售賣機等等終端實現支付,并能用作“門禁”,而且只要擁有同樣芯片,手機、手表、鑰匙扣等等各種形態的物件都能夠成為具有同樣功能的“電子錢包”。
相形之下,沒有“四通八達”的神經系統,溫州的智能卡,并不是嚴格意義的神經末梢。
感應智能城市——
奇經八脈待打通
在智能卡與智能生活之間,城市“智慧”神經系統如何成長?香港經驗為我們植入了“智能城市”這么一個模塊。
寵物狗走失了,不用焦急;狗狗皮下智能“身份證”,很容易幫它找到主人,而且還會提醒它接種疫苗的狀況。老人突發急癥,不用著急,讓智能身份證幫忙預約,附近任何一家公共醫院和診所都能共享診療記錄……一塊智能卡,完成交通、教育、醫療、保健等不同領域支付與信息溝通,香港同胞開始走近“一卡通天下”的智能城市。
這需要打通不同行業壁壘,實現商業盈利模式。
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問題。截至2009年底,擁有700多萬人口的香港地區,市面流通的智能卡超過1900萬張,而接受服務供應商則超過2000家,每日完成交易達1100萬宗,交易額高達1億港元。
服務商網絡越龐大,城市的神經系統就會越發達。換言之,在終端神經末梢和信息量達到一定規模后,物聯網營造的智能城市便會浮出水面。
基于此,經貿委的相關負責人鼓勵溫企應主動介入:“真正的市場,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要由企業自己來尋找。”
但智能城市并非一企之力可以建成,除了鼓勵企業創新,還需要核心技術攻關,產學研平臺,資源信息共享網絡,社會資本、風險投資及專項資金等多項支持。誰來降低企業研發成本,減少物聯網投資風險;誰來建設公共信息共享平臺,并保證這個平臺的安全。這需要政府來鋪就軌道。
“當務之急是在調研基礎上制定有效的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的方向、領域和布局,建設產業基地以及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這位負責人透露,我市相關產業調研已經完成,智能城市未來值得期待。
相關文章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
十位院士對智慧城市的理解
隨著杭州宣布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廣東政務云3億元大單的“空降”,智慧城市的話題一直處在新基建浪潮的旋渦中心地帶。一方面,北上廣深杭、雄安、濟南、海南都盯上“智慧城市第一城”的金字招牌,試圖通過新基建政策加持,推動一把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