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物聯網產業發展設想(2010-2015年)
發展目標
到2012年,通過實施"感知杭州4433"工程,在試點示范、核心產業、關鍵技術以及公共平臺建設方面取得關鍵性突破,將杭州打造成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物聯網示范城市,初步形成物聯網產業群;率先將杭州打造成市場化程度高、標準體系領先、產業化應用好、專業化水平強、輻射帶動面廣的物聯網經濟強市,以支撐"天堂硅谷"建設,引領杭州高新技術產業全面發展。
空間布局
依據現有產業發展基礎和企業分布狀況,堅持規模化、集聚化、協同化發展原則,以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核心區,城區及蕭山、余杭、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錢江經濟開發區、江東工業園區、臨江工業園區協同發展構成支撐區,其他五縣(市)形成拓展區,全力構建覆蓋全市、產業鏈完整、配套完備的物聯網產業網絡,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一網三區"物聯網產業發展格局。
未來發展領域
⒈核心關鍵領域根據市場需求大小、行業帶動性及產業鏈關鍵等因素,高端切入RFID和無線傳感網絡產業環節,鼓勵企業瞄準微處理控制器、無線傳感網組網技術、RFID芯片設計與封裝、中間件、接口標準化技術等領域,加快形成傳感核心產品及服務的產業集群。結合現有視頻、音頻、紅外監控設備研制基礎,切入監控設備的數字化、智能化環節,快速發展智能化、信息化監測元器件產業。
⒉支撐配套領域
大力發展集成電路、計算機與通信設備、電子元器件、儀器儀表、納米新材料等物聯網技術產業化應用相關產業,鼓勵相關企業積極開發物聯網應用所需的支撐技術和產品,打造良好的支撐基礎。
⒊服務提供領域
立足已有基礎,鼓勵商業模式創新,重點突破系統集成、網絡應用服務、咨詢服務以及物聯網技術系統集成等物聯網相關高新技術服務業。
⒋潛在關聯領域
利用物聯網大規模產業化和應用對傳統產業帶來的根本變革,重點推進在工業生產、交通運輸、農業生產、旅游、環境保護、公共安全、衛生醫療等領域的信息化發展。
突破三大核心關鍵技術
⒈物聯網節點技術
重點推進低成本、低功耗、長壽命、高穩定性、輻射無危害人體健康的傳感器研發、制造;不斷推進多功能、易用、低成本的RFID裝置的設計、研制、生產;著力突破基于溫度、壓力、重量、流量、加速度等傳感設備的嵌入式微控制器的研究與開發,滿足感知多樣性、規模化應用的要求;研究開發各類嵌入式微控制器的數據轉換技術,增強不同傳感器之間[FS:PAGE]的協同、交互能力;破解傳感器節點能源供應難題,加快研究太陽能、電磁波、嵌入式微納發電,增強節點的持續工作能力。
⒉無線通信技術
研發大規模自組網技術、分布式處理、信息安全技術,實現物聯網節點之間有效、安全的信息交互與協同處理;研究開發"三網"融合技術,夯實物聯網基礎網絡;研究開發調制方式多樣、能適應復雜使用環境的網絡通信接入技術,注重開發無線接入設備及其關鍵元器件;鼓勵開發集信息采集(包括二維碼、RFID、視頻等)、無線連接等功能的便攜式智能終端設備。
⒊共性支撐技術
跟蹤云計算技術發展趨勢,推動云計算技術的運用,提升網絡數據處理能力;加緊推進傳輸接口、網絡構架、系統集成以及統一標識等方面的標準化工作;積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共性技術、協議,進一步提高物聯網運營效率;加大應用管理、服務軟件以及信息服務平臺技術的開發力度,推動物聯網技術應用的快速發展;加大集成電路、RFID芯片設計和系統開發、嵌入式軟件、中間件的研究力度。
構建三大產業公共平臺
⒈物聯網網絡基礎平臺
構建"3+1"基礎網絡平臺。引導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華數數字電視傳媒集團積極參與杭州市物聯網產業發展,推進基礎網絡資源優化整合,構建包括三大通信網和廣播電視網的"3+1"基礎網絡平臺,進一步增強杭州市物聯網網絡基礎。重點突出華數數字電視傳媒集團在有線與無線網絡"天地合一",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下一代互聯網融合的先發優勢,引導其集中力量盡快構建涵蓋最廣、成本最低的物聯網網絡平臺。充分發揮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的資源整合優勢,鼓勵其在杭開展物聯網技術應用業務。
設立物聯網數據交互中心。支持網絡運營商、龍頭企業、研究機構等物聯網主體聯合搭建物聯網數據交互中心,構建數據共享和交換平臺,為物聯網相關企業和用戶提供數據運算、數據處理、數據傳輸、系統測試等多項服務,并積極制定接口數據交換標準和物聯網產品入網認證標準,支撐物聯網各領域應用業務的快速落地運營。
⒉物聯網技術創新支撐平臺杭州物聯網產業研究院。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52研究所、杭州家和智能有限公司、浙江大學等單位為核心,建立在技術、人才、設備等方面都具備國內一流水準的杭州物聯網產業研究院。以產業研究院為核心,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整合多方優勢資源,積極主導和參加標準制定,開展基礎性和共性技術研發,推進技術產業化以及執行重[FS:PAGE]大試點示范項目,支撐全市物聯網產業發展。
引進大院名所設立分支機構。堅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方針,積極推進杭州市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
公司的戰略合作,搶先引進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相關研究機構來杭組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杭州)物聯網技術研發中心。加強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的合作,積極爭取中科院來杭設立射頻識別(RFID)研發中心和產業化基地。
聯合在杭高校設立重點實驗室。重點支持浙江大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業控制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力電子技術國家專業實驗室以及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育部射頻電路與系統重點實驗室、浙江省集成電路設計重點實驗室開展物聯網相關基礎、共性技術研究,充分發揮在杭高校國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在物聯網領域的科研實力,支撐物聯網技術產業化發展。
⒊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長三角物聯網技術交流平臺。以網絡運營商、龍頭企業、研究機構為核心,圍繞物聯網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產品的檢測和標準化工作,搭建長三角物聯網技術交流平臺,積極對接國家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推進與長三角區域物聯網技術研究、標準化、產品檢測機構的合作,引導企業參與跨區域物聯網試點示范項目。
物聯網技術(產品)認證測試中心。鼓勵企業和研究機構積極參與,抓緊籌建物聯網技術(產品)認證測試中心,為物聯網企業提供技術標準認證、系統測試、產品檢測等多項服務,提升物聯網技術產品的環境適應性。
政策舉措
⒈注重園區建設,推進集聚化發展
重點推進核心園區建設。抓緊編制物聯網創新產業園發展規劃,推動園區健康、快速發展;發揮園區骨干企業的品牌效應,結合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出臺優惠政策措施,引導國內外企業不斷向物聯網創新產業園集聚,打造涉及研發、制造、系統集成、運營維護等多個環節,涵蓋傳感網核心關鍵技術、節點設備、芯片、嵌入式軟件、中間件、系統集成與應用以及相關配套設備制造等領域的完整物聯網產業體系;通過大力實施試點示范項目,加強網絡運營商與物聯網創新產業園、物聯網技術示范試驗區之間的戰略合作,提升網絡基礎、數據運算和銜接能力,積極培育產業鏈協同發展和產業應用優勢。
支持物聯網特色園區和產學研合作示范園區建設。抓緊落實物聯網特色園區和產學研合作示范園區的專項規劃編制工作,以各地產業發展實際為基礎,引導物聯網特色園區和[FS:PAGE]產學研合作示范園區走差異化、協同化發展道路;結合當地信息化建設實情和有關要求,積極鼓勵物聯網特色園區和產學研合作示范園區內企業積極投身當地物聯網試點示范應用項目建設,快速提升物聯網企業的商業化應用能力。
⒉加強企業培育,把握產業鏈關鍵
加強大企業大集團企業培育,突出龍頭帶動作用。抓緊實施"大企業大集團五年行動計劃",為大企業大集團爭取更多政策支持,引導成長型企業發展成大企業集團;積極培育物聯網應用項目系統集成商,推動企業之間開展兼并重組、合資合作,助推企業高端切入、延伸產業鏈,搶占產業發展先機;加大對外合作力度,創新招商選資工作,吸引美國、日本等國際知名物聯網企業來杭州市投資合作,提升浙江省物聯網產業發展層次,擴大國際影響力;搭建"央企合作平臺",營造良好條件,積極爭取科技實力強、技術優勢明顯、產業化應用經驗豐富的央企、國企來杭投資。
加強專業化配套企業培育,完善產業化協作體系。以"瞪羚計劃"實施為契機,集中選取一批特色鮮明、創新實力強、業務處于物聯網核心領域的中小企業加以重點、持續培育,助推其快速邁上新臺階;以產業戰略聯盟為載體,通過市場化的合作方式,引導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之間開展協作分工,形成產業化協作體系;進一步推動科技孵化器和"園中園"建設,努力營造優異的創業創新環境,不斷培育具有技術優勢和成長潛力的創新型企業。
⒊完善投融資體系,確保資金支持
推進多元化風險投資體系。認真落實《杭州市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管理辦法(試行)》,充分發揮市區兩級創業(風險)投資資金對風險投資資本的引導、示范作用,搭建風險資本與優質企業的對接平臺,推動社會風險投資資本積極投資杭州市物聯網企業;不斷完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切實提高風險投資效率,進一步提高風險資本投資積極性。
積極鼓勵企業上市融資。建立物聯網領域擬上市企業庫,積極配合擬上市企業做好上市融資工作,切實推動物聯網企業到國內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融資,鼓勵有條件企業積極到海外市場上市融資;積極鼓勵企業借殼上市,實現快速融資的目的;推薦和協助有條件的物聯網企業向國家申請發行企業債券募集資金。
引導銀行信貸支持。加強銀政企合作,通過政府補貼、擔保等多種形式,鼓勵銀行對重大物聯網技術產業化項目、試點示范工程以及為物聯網產業發展配套服務的平臺建設項目予以重點信貸支持;鼓勵銀行創新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體系,加大銀行[FS:PAGE]信貸資金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⒋搭建推廣平臺,推動市場化發展
輸出品牌示范應用項目。積極打造品牌試點示范工程,提升全國影響力,積極爭取承接國家級示范應用項目,并通過成功項目的推廣與復制,打造具備杭州特色和優勢的品牌示范項目,助推杭州市物聯網產品和技術的市場拓展。
打造產品和技術展示窗口。以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為平臺,承辦國家級"物聯網技術與產品博覽會",使之成為國內重量級的產品和技術展示窗口和交易平臺,提升杭州市作為物聯網產業領先區域的整體形象。
搭建國際性產業交流平臺。每年舉辦"中國(杭州)國際物聯網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吸引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企業共同參與;鼓勵企業、研究機構積極承辦物聯網領域的高層次論壇、年會,不斷拓寬對外合作交流的渠道。
搭建供需交流機制。以試點示范項目為平臺,搭建公共領域的重大應用項目的供需交流機制,增進政府各部門與物聯網企業的信息對接,引導企業技術開發,推動杭州市物聯網產業發展。
⒌強化產學研合作,提升創新能力
籌建杭州物聯網"官產學研用"戰略聯盟。由政府推動、核心企業牽頭,組建由政府、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科研院所、網絡運營商、中介組織以及核心用戶等多方參與的杭州物聯網"官產學研用"戰略聯盟。利用聯盟的形式,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和資源整合作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產業化推進主體作用、科研院所的技術創新源頭作用、應用部門的市場牽引作用,以及網絡運營商的網絡數據支撐作用,相互支撐、有機結合,推動共性及關鍵技術研發、技術標準制定,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共同發展。通過"官產學研用"戰略聯盟,加強與全國各地物聯網產業聯盟、協會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切實推進物聯網技術產業化應用和技術標準制定與統一工作。
組建物聯網大學聯盟,實施人才聯合培養計劃。以浙江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為核心,推進在杭高校在電子信息、計算機、自動控制、通信、軟件等多學科領域的深度合作,組建物聯網大學聯盟;以物聯網大學聯盟為基礎,提升各高校之間的合作辦學、聯合攻關層次,推動大學聯盟與物聯網企業、研究機構的產學研合作,實施人才聯合培養計劃,將高校的基礎理論培養優勢與企業和研究機構的技術產業化應用實踐優勢相結合,構建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推動大學聯盟與國內外大院名校、研究機構之間的學術、人才交流,逐步將物聯網大學聯盟拓展至長三角區域乃至全國,發揮物聯網大學[FS:PAGE]聯盟對外學術交流的橋頭堡作用。
發揮公共平臺的支撐作用。鼓勵網絡運營商積極構建物聯網網絡設施平臺,開拓M2M等物聯網業務,推進"三網"融合,滿足各領域物聯網技術應用的數據接入、處理服務需求,支撐物聯網技術產業化發展;發揮各類技術創新支撐平臺的技術、設備、人才優勢,圍繞產業共性問題、技術標準化、產業化應用問題,開展集中攻關研究;加強技術創新支撐平臺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積極為產業化應用產品、系統,數據運算、銜接以及中間件、應用軟件提供公共檢測、測試服務。
⒍構筑人才高地,強化智力支撐
多渠道引進和培育高層次人才。進一步拓寬政策扶持范圍、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各研究機構、企業積極引進和培養優秀研發人才、中高級管理人才;探索人才租賃、團隊引進等多樣形式,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鼓勵企業、研究機構創新機制,積極開展與國外物聯網領域知名院校和研究機構的聯合攻關,提升運用全球技術創新資源能力,不斷吸引國際團隊來杭創業、合作交流。
不斷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完善分配激勵機制,鼓勵企業采取股權、期權等方式激勵高層次研發人員和管理人員;嚴格落實杭州市關于高級人才的各項優惠和獎勵政策,在創新創業啟動資金、工作場所、醫療保健、子女入學、配偶就業、住房優惠等方面創造富有競爭力的條件,為高層次人才在杭創業創新營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
相關文章
快速成功地連接物聯網產品的5個技巧
對于物聯網設備制造商來說,蜂窩物聯網是實現互聯網連接的最可靠和最容易獲得的方式之一。根據ABIResearch的數據,到2026年,全球蜂窩物聯網設備總數將達到57億。蜂窩物聯網的采用正在增長,因為它易于部署和擴展。您只需要一...
江西:到2023年底物聯網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
5月19日,記者從江西省工信廳獲悉,為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加快江西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江西省工信廳、省委網信辦、省科技廳等9部門聯合出臺《江西省加快推進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物聯網加速融入生活場景,智能家居設備能做什么?
智能設備和物聯網已經進入現代家庭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從您的安全系統到冰箱,“智能”電器已成為新常態。但它們真的能讓你的家變得更好嗎?或者所有這些智能家電只是另一種時尚,從長遠來看,您最終會后悔花額外的錢?讓我們來看看在家里裝滿...
京東方:物聯網創新業務打開更多增長空間
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到莫斯科城鐵列車,再到紐約商超門店,如今,物聯網創新解決方案已覆蓋全球眾多地區、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帶給人們全新的體驗。而這一改變的背后,正是京東方在物聯網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夯實全球半導體顯示霸主地位...
5G如何改善物聯網部署的6個示例
隨著數字化轉型如火如荼地進行,連接的設備數量正在快速增長。IDC數據預測,到2025年,每分鐘連接的物聯網設備將達到152,200臺。雖然這將轉化為更多的數據,從而有更多的途徑來提高效率,但對于這種數據交換來說,一個強大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