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智能交通系統建設值得國內借鑒
近一個月內全國各大城市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堵城”情況,嚴重影響到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以北京為例,雖然北京城市人口壓力大,但世界人口平均分布水平比北京高的國際化大都市也為數不少,并未出現北京這樣嚴重的“堵城”狀況,究竟是何原因呢?
上世紀90年代,對日本東京和北京的城市交通進行過對比,日本以一個東京的繁華路口作為樣本,而中國則以北京西單的一個路口作為樣本。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北京和東京地理面積相差不多,而人口都是1000多萬,可以互相比較。當時東京的機動車保有量大約700萬輛,北京100萬輛,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東京的車流量是北京的7倍,但是其路口的通行能力卻比北京高十幾倍,最終結果是東京的交通情況大大好于北京。歸根結底,還是日本的智能交通管理水平大大高于中國。
智能化交通系統被視為是解決交通事故數量增加、道路交通擁擠及環境等社會問題的途徑,有望對21世紀的公路交通事業產生積極影響。日本1996年制訂了綜合計劃,由建設部、國際貿易與工業部、運輸部、郵電通訊部及國家警察署共同著手開發智能化運輸系統。目前,日本智能化交通系統方面的開發與應用已取得重要進展:車輛信息與通訊系統的開發覆蓋全國范圍;電子收費系統已進入實用階段。2000年,先進的巡行輔助公路系統已進入實用階段。
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通過應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將人、車、路等交通因素加以統一考慮。它在日本不僅被認為是解決交通問題的一個有效方法,同時更是一項促進交通行業發生革命性變革的基礎設施。通過發展和應用ITS技術,能夠使道路交通更快捷、更安全、更具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在這種理念的支持下,日本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應用了ITS技術,且相當有效。
到2003年6月末,日本裝有汽車導航系統的車輛已達1200多萬輛,同時裝有汽車導航系統和車載信息通訊系統(VICS)接收器的車輛也達700多萬輛,以上裝置可以為駕駛員或其他機動車使用者提供即時道路信息。因此,日本的道路車多而不亂。路上諸多監測器和雷達,隨時監控道路情況和采集信息,駕車人可通過情報信息板獲取即時道路信息。車載電子地圖已廣泛使用,有多家公司開發新產品,用戶可在網上下載購買。電子地圖可通過衛星天線、微波、電視載波機、電話地址等多種渠道接收信息,使用電子地圖,人們可以準確查詢地址、氣候、環境及計算擁堵時間等。
&[FS:PAGE]nbsp; 從2001年3月開始,ETC(電子不停車收費)技術在日本整體上投入運營。在實際應用中,ETC技術相對于傳統收費技術來說有兩大優勢:一是更加適應于多個不同主體運營管理多條收費道路的情況;二是對非法行為、人為破壞和逃費行為有著更強的防范性。從ETC的功能來講,可以根據條件實現收費費率的靈活設定和調整,從而提高了收費道路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在收費口的擁堵。一般來說,高速公路的擁堵30%由收費站造成,使用ETC后效率提高了2至3倍。此外,ETC還改善了路側的環境,對于解決一些地區接口或是不同管理體制下的特殊問題也十分有幫助。
ETC系統的應用在日本十分普及。到2003年10月末,大約175萬輛車已經裝備了ETC車載裝置,約為2002年同期的3倍,增速非常快,標志著ETC已進入普及階段。
與此同時,到2003年年末,超過1000條ETC收費車道被安裝在收費站,幾乎遍及日本所有的高速公路。目前,關東高速已全部實現了ETC收費,只保留部分車道進行ETC和半自動混合收費。絕大部分的商業運營車輛已經裝備了ETC車載單元,一般司機都使用ETC收費卡。此卡分為兩種,一種為儲值卡或借記卡,另一種可與信用卡通用。日本最早出售的收費卡是高速公路卡,后來則采取措施鼓勵ETC卡的銷售和使用。
此外,在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上,日本也有其獨到之處,不會因為一場小雨,導致全城交通癱瘓,主要原因是其排水路面效果好。
日本的高速公路處于良好的養護狀態,少見坑槽和裂縫,平整度好。日本全國7000多公里高速公路,全由道路公團統一管理。從1999年開始,道路公團規定在新建道路上全部使用排水路面結構,改建道路也要求采用排水結構。到目前為止,全日本50%以上的道路采用排水路面結構。從實施效果來看,排水路面具有減噪、防濺水、防滑、防眩光等效果,從而可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
日本大有建設株式會社掌握著排水路面技術的核心技術,從該株式會社的經驗來看,排水路面隨著多年使用而失去排水功能,并不是由于臟物堵塞孔隙造成的,而是由于所用瀝青質量不高等原因,使道路經車輛碾壓后變得密實造成的。該株式會社研究發明的瀝青改性劑,可使瀝青黏度從60度/20萬提高到60度/100萬以上,從而解決了這一技術問題。目前,該技術已在我國陜西咸陽國際機場推廣應用,在福建、江蘇等地也開始試驗實施。
日本工業界、學術界及5個與智能交通系統相關的政府部[FS:PAGE]門聯合成立了車輛、道路與交通智能化協會(VERTIS)。該協會目前正開發智能化交通系統結構。系統結構的開發是以日本智能化交通系統的“綜合計劃”為依據,采用了美國的“Objectmodeling技術”,該技術是一種改進的結構分析技術
相關文章
日本造出新型貨架擺放機器人 可用VR遠程控制
商店里機器人的身影越來越常見,它們幫助顧客搬運購物物品,跟蹤庫存,繪制布局圖。而日本公司Telexistence已開始在便利店試驗一種可以由人類通過VR控制的貨架擺放機器人。據外媒報道,商店里機器人的身影越來越常見,它們幫...
日本7.4級強震沖擊半導體!哪些芯片成“重災區”?
就在本周三夜間,日本福島東北部海岸突然發生地震,日本氣象廳公布此次地震的震級達到7.4級,震源距離東京僅有275公里,目前已經有部分地區因為地震而引發火災。日本作為半導體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尤其在半導體制造業上更是獨具優勢。而此...
日本政府將投入500億日元于6G研發
日本計劃設立一項300億日元的基金,用于長期性研發支持政府通信部相關的國家資通信技術研究所委托私人公司和大學從事6G研發工作圖片來源://pixabay.com/images/id-4234883/根據日本媒體...
智慧停車離得開物聯網的支持嗎?智能交通/NB雙模地磁
智慧停車的“智慧”就體現在:“智能找車位+自動繳停車費”。服務于車主的日常停車、錯時停車、車位租賃、汽車后市場服務、反向尋車、停車位導航。線下智慧化體現為讓停車人更好地停入車位。一是快速通行,避免過去停車場靠人管,收費不透...
日本軟銀宣布3月27日起推出5G商用服務
據外媒報道,日本運營商軟銀(Softbank)宣布將從3月27日開始提供5G商用服務,同時將推出4款5G手機。這是日本首個商用5G服務。據NHK報道,軟銀將在少數地區推出5G服務,并逐步擴展至東京、大阪和名古屋等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