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告訴我們:技術驅動很危險
“2010年是IPv6的商用元年”—這也許是我們迄今為止聽到的,針對IPv6最令人“欣慰”的說辭了。之所以“欣慰”,是因為IPv6生來多艱,能進入“元年”實屬不易。追溯起來,現在距離IPv6協議的產生已有15年之久。
不過話說回來,對于一項運營商重視、設備商賣力,擁有著部署必要性和緊迫感的技術而言,推演了如此長的時間還沒有得到大規模商用,這本身也說明了一些問題。
IPv6陣營在IPv6的產業化和商用化過程中有過兩次反省。
一次是他們最終意識到IPv6不能兼容IPv4是“重大失誤”—此舉給二者的平滑銜接制造了很大障礙,最后設備制造商們不得不費盡心力在中間設備上完成這個“技術補丁”;另一次則是后悔當初忽視了Web服務的強大存在—彼時,IPv6方面認為Web服務并不是IPv6的殺手級業務。而如今,基于IPv4的Web應用已呈鋪天蓋地之勢且無處不在。由此伴生出來的就是IPv4業務向IPv6轉移的成本空前巨大,“IPv6需要ICP全面參與”的呼聲也由此響起。
上述兩個所謂的“失誤”對IPv6產業的負面影響令人扼腕,但如果細究起來,我們能夠發現,其實它們都是由一個思維而來,那就是技術驅動—自認為有了好技術便可包打天下,而置市場現實于不顧,這種單極思維的后果使得IPv6在技術和業務鏈條上不斷地“打補丁”。
通信產業的發展應該由技術驅動還是市場驅動,這個問題在10年前便有了爭論,當年歐洲3G商用后的不振表現也讓“市場論”廣為認可。以如今產業現實來看,在某種程度上,通信業缺乏的依然不是技術演進,而是市場驅動。上世紀60~70年代由網絡設備商驅動技術革新的模式,更多地是由當時通信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決定的,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
IPv6的技術驅動思維曾讓其自身發展浪費了很多時間,但遺憾的是,就在不久前,IPv6陣營依然有權威人士談到:他仍然相信技術驅動革新的模式。這未免讓人有抱殘守缺之感。再聯想到IPv6啟動緩慢的問題,只能讓人認為IPv6陣營的反省還是不夠徹底。
其實,在通信產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比如ISDN(綜合業務數字網)的教訓眾所周知,ATM(異步傳輸模式)也是反面教材。在這些背后,我們看到的都是技術推手的影子—有驅動者沒需求者,而最終只落得個進退無措、尷尬兩難
相關文章
工信部正在積極部署向IPv6過渡的計劃
IPv6網絡建設初探
IPv6作為新一代互聯網的核心協議,必將取代IPv4。本文通過對IPv6特點和發展現狀的簡要描述,提出并分析了幾種IPv4向IPv6的過渡技術,結合歐亞校園網特點總結出歐亞校園網的IPv6遷移之路。 本文轉載自中國電子商...
鄔賀銓:IPv6是下一代互聯網的重要標志
2010年全球IPV6下一代互聯網高峰會議在北京舉行,網易科技作為大會官方戰略合作門戶赴現場報道。中國工程院副院長、CNGI專家委員會主任鄔賀銓表示,下一代互聯網是基于IPV6的網絡,IPV6是下一代互聯網的重要標志,但不是唯...
IPv6發展瓶頸在于應用層
日前,在2010年全球IPv6下一代互聯網高峰會議上,華三通信(H3C)Marketing 解決方案部總監李穎和、網絡與安全產品線總工康亮認為,中國要想在IPv6上取得實質上的發展,關鍵還是要解決應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