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機器成為中醫診療好幫手
伸出舌頭,對準機器,機器就會進行舌面圖像采集,然后分析數據,統計結果將成為中醫臨床和科研的客觀數據支持。
“‘舌面象儀’工作的過程,其實相當于中醫為求醫者觀察舌胎顏色。”10月12日,在遼寧沈陽舉辦的第64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的一個展廳里,一臺特殊的機器引起了不少觀眾的注意。
機器制造廠家的工作人員介紹:“這臺機器是世界上第一臺中醫數字化四診儀,利用現代高科技‘望聞問切’,進行數據采集,起到輔助診斷的作用。”
據了解,“四診儀”包括中醫舌診、面診、脈診、問診等系統,可以采集人體舌、面、脈、癥狀等客觀信息,通過計算機的人工智能分析技術進行單診判讀、體質辨識及中醫辨證,并匹配個體化養生方案及輔助診療建議,供臨床醫生參考。比如“脈象儀”,就可以按照中醫脈象理論,提供脈象圖及相關測量參數,借助軟件自動分析出20余種中醫脈名。
據工作人員介紹,作為中醫藥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技術創新成果,“四診儀”曾入選世博會城市未來館,展示了中華傳統文明與現代科學的完美結合。
據了解,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提升、改造、開發出的一批中醫診療設備已經納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規劃。在傳統理論的基礎上,借助現代技術,中醫診療正轉化為“數字化格式”。
相關文章
物聯網在無錫市中醫院展身手
“7樓52床患者,血鉀偏低,請醫生注意。”6月27日一大早,中醫院7病區的王醫生手機上就收到了這條短信。據悉,類似這樣的危急短信提醒,市中醫院的醫生幾乎每天都會收到。
物聯網技術可應用于中醫藥項目
10月21日,重陽節來臨之際,中國中醫科學院在北京市老年社區——匯晨老年公寓正式啟動旨在提升老年人健康服務水平的“銀色健康中醫藥科技促進示范工程”。
寧夏中醫藥大學馬驥:以信息化推動健康管理
寧夏中醫藥大學的馬驥教授在第二屆中國醫藥互聯網大會上稱,醫療信息化不但可實現面向健康的全過程管理服務,減少費用,更能極大提升醫療質量,同時實現慢病管理,區域協同。
“大數據”應用將為中醫藥帶來“大價值”
今天的時代是一個大數據時代。但大數據的理念與技術是否適用于傳統的中醫藥領域?大數據的研究將對中醫藥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劉保延認為,大數據將為中醫藥發展帶來“大價值”。
NETGEAR助無錫中醫院開展基于物聯網數字化建設
基于物聯網的醫療新應用的探索和創新,涉及了醫院臨床信息體系、醫院營運信息體系、醫院客戶服務信息體系、醫院知識管理信息體系、區域協同醫療信息體系、物聯網技術應用信息體系、醫院后勤保障信息體系和升級以后的醫院HIS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