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造一座未來之城
上海對臨港新城的想象是“未來之城”,落到具體規劃就是:“綠色之都”、“智慧之都”、和“健康之都”。
上海臨港新城管理委員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任顧曉鳴告訴記者,臨港新城的所有交通、住宅等都將按照國際最新標準設計,“我們要打造未來之城,這一切都必須吸收國內外經驗。”
顧是2009年底從陸家嘴(600663,股吧)功能區管委會主任的職位上調任上海臨港新城的。當時,臨港新城偏于浦東東南一角,由于被納入浦東新區范疇之內,級別從市里面下放到區里面,所以外界一度擔心新城的建設“會冷下去”。
而且,當時的顧曉鳴面對的情況是,一個只有幾個人的管委會承擔了整個臨港新城的管理和建設。直到最近,顧曉鳴才要到了幾個編制補充了一些人選。
對于新城的建設,顧把在陸家嘴規劃中的經驗和教訓都帶到了臨港,“一切按照規劃辦事,絕對不能在事后改變規劃。”為了確保規劃一直得到落實,臨港新城方面將動用上海方面授予浦東方面的特別立法權,申請首次立法,以確保臨港規劃永久得到實施。
顧曉鳴說,臨港新城的建設,是一次典型的“二次創業”。對他本人來講,作為當年開發浦東的“800壯士”之一,對臨港新城的開發建設,是其個人創業史的又一次人立潮頭,而臨港新城的建設本身,也意味著浦東新區在積累了充分的開發區建設的經驗以后,更多地開始考慮開發區功能向城市功能的轉化,而這,也已經成為國內眾多開發區建設需要面對和思考的命題。
為新城規劃立法
《21世紀》:從陸家嘴到臨港,您本人是否有一種“二次創業”的感覺?
顧曉鳴:肯定有的。相對于陸家嘴而言,這里施展的范圍更大。臨港是浦東新區的城區,但離主城區很遠,所以像一個獨立的城市一樣。這個地方的故事才剛剛開始,可能性很多,這么多的可能性的實現,就看如何把握機遇,建設一個適宜居住、適合產業發展的地區。所以,這個區的建設是一個綜合性概念,需要全方位進行考慮。
《21世紀》:也就是說,從規劃開始,就不能僅僅認為是在進行單純的開發區的建設,而是對這個地區的更綜合的開發建設,要避免走當年四大開發區規劃的老路。
顧曉鳴:規劃沒做好就會迷失方向,或者以后要修正。現在要想明白,從根本上想明白。我們現在的理念是要把臨港新城建設成為“綠色之都”、“智慧之都”、“健康之都”。
當年浦東的開發從1990年代開始,雖然經過從1979年開始的國家改革開放,我們的認識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如今,經過30年改革開放,我們總結出了諸多經驗。我們對整個國家、城市、區域的發展等都有了深刻的認識。這種情況下,建設新城的規劃和以前就有很大不同。我們要建設未來之城,不僅要把中國的現代化成果吸收進來,還要努力把整個世界上的先進成果都吸納進來。
《21世紀》:但似乎以前的規劃也挺先進,但后來落實的時候都被歪曲了,你如何確保規劃一直被落實?
顧曉鳴:為了確保規劃一直得到落實,臨港新城方面將動用上海方面授予浦東方面的特別立法權,申請首次立法,以確保臨港規劃永久得到實施。
此前,這個授權到目前還沒有使用,我們決定向浦東方面申請,使用這一授權,為臨港規劃立法,這樣任何人都不能違背立法條款來對建設臨港新城的既定規劃隨意修改。
15年完成新城建設
《21世紀》:你剛才講了很美好的規劃,有沒有具體的措施來保證“綠色之都”、“智慧之都”、“健康之都”等規劃的實現?
顧曉鳴:就“綠色之都”而言,就是低碳、節能、環保。低碳就是我們鼓勵使用太陽能、潮汐能等,盡量不使用礦物能源;同時,節能是指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節約更多的能源。我們現在正在做整個城市集中供能的研究,所有在臨港新城的建筑都將建成節能環保型,充分利用海水資源的熱能為整個城市供能,建成不需要安裝空調的建筑。
“智慧之都”是說,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需要采用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統, 在城市公共管理中,高科技也將發揮作用。這座"智慧之城"將充分利用IT技術,在城市的管理上采用智能管理的手段,城市所有的公共部件都將設有電子條形碼,統一納入城市的智能管理系統,形成新型的管理模式和能夠快速、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機制。
“健康之都”包括,比如打造清潔與舒適的居住環境、健康與營養的飲食標準、殘障人士的優先服務保障、現代化的社區醫療健保體系等。而所謂“寬帶城市健康圈”是指以“寬帶”的形式來連接健康體系的均衡發展,如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環保、綠化、空氣質量和水源監測等都將同步達到"健康生態"的標準,從而滿足日益增長的城市化需求。
此外,我們會和國外醫院合作,在臨港建設高端醫療基地。
《21世紀》:規劃很先進,但目前臨港關鍵是缺乏人氣,您如何看?
顧曉鳴:對,我們的艱巨任務是建設城市、發展產業、積聚人氣、培育文化、營造環境,其中,積聚人氣也很重要。
未來,整個城市30萬人,建設五萬套人才公寓,其中包括2萬套單身公寓,2萬套私人公寓。私人公寓為服務業服務的。
按照規劃,我們將通過3個五年計劃,用15年完成臨港新城的建設。用五年時間完成所有的基礎設施(現在只做了1/3),同時引進2000多家企業,有8到10萬的人口,產生20億左右的稅收,形成一定的繁榮程度。在3年內至少有100家餐廳。
《21世紀》:產業規劃如何?臨港有什么優勢?
顧曉鳴:我們規劃了五大產業,包括航運業、貿易業、會展業、旅游業等。
以發展會展業為例,充分發揮主城區獨特的海、湖、河等地理優勢,特別是滴水湖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以"新鮮、神秘、奇特"為亮點,做好服務工作來發展會展業。抓住世界上將近2萬多家各類協會資源,在主城區滴水湖沿岸建立起"永不落幕的展覽會"。具體包括,抓緊推動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中歐論壇"項目入駐臨港新城。世界計算機大賽明年會在這里舉辦;泛太平洋(601099,股吧)氫能源論壇永久會址也會在這里舉辦,通過會展業的發展,促進和帶動產業集聚與發展。
又比如航運業,這個臨港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而航運和貿易過來了,金融業會自動跟著來。現在即使貿易和航運還沒怎么來,就已經有18家金融企業過來了,因為我們這邊正處于開發前期,他們很有來的沖動。我經常接到銀行的電話表示要過來設立機構。
《21世紀》:國外很多企業的總部都設在小鎮上,未來企業總部會設在臨港嗎?
顧曉鳴:觀念的問題。一個總部不是一個人,而是幾千個員工的問題。中國的企業總部設在小鎮上,很多員工都會離開。我們這邊交通方便,環境優美,配套完善,怎么會沒有吸引力呢?
相關文章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
十位院士對智慧城市的理解
隨著杭州宣布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廣東政務云3億元大單的“空降”,智慧城市的話題一直處在新基建浪潮的旋渦中心地帶。一方面,北上廣深杭、雄安、濟南、海南都盯上“智慧城市第一城”的金字招牌,試圖通過新基建政策加持,推動一把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