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泛在網?
“泛在網”即廣泛存在的網絡,它以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為基本特征,以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順暢地通信為目標。目前,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構建“泛在網絡社會”,帶動信息產業的整體發展,已經成為一些發達國家和城市追求的目標。
在日漸發達的通信技術、信息技術、射頻識別技術等新技術的不斷催生下,一種能夠實現人與人、人與機器、人與物甚至物與物之間直接溝通的泛在網絡架構——— U網絡正日漸清晰,并逐步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記者在“第二屆無處不在網絡社會發展研討會”上了解到在由ICT融合技術組成的U網絡中,發展的焦點已經轉向了具體的服務而不再是“唯技術論”。泛在網絡的建設目標也鎖定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應用和服務體驗。
“U網絡”應用為先
U網絡來源于拉丁語的Ubiquitous,是指無所不在的網絡,又稱泛在網絡。最早提出U戰略的日韓給出的定義是:無所不在的網絡社會將是由智能網絡、最先進的計算技術以及其他領先的數字技術基礎設施武裝而成的技術社會形態。根據這樣的構想,U網絡將以“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為基本特征,幫助人類實現“4A”化通信,即在任何時間(anytime)、任何地點(any-where)、任何人(anyone)、任何物(anything)都能順暢地通信。“4A”化通信能力僅是U社會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建立U網絡之上的各種應用。
泛在網標準化體系劃定“方圓”
要建設一個真正的無處不在信息通信網絡,除了需要高度普及先進的基礎設施之外,還需要建立一個標準化體系保障U網絡的可用性和互通性。
中國電子商務專家陳記強認為:“泛在網絡在全球正在從設想變成現實,從局部應用變為規模推廣,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技術的標準化是泛在網絡大規模應用的重要推動力。通過標準制定將市場上各自為政的利益主體聚集起來,形成合力,朝著共同的方向進行技術創新、產品開發、大規模生產,引導泛在網絡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陳記強表示泛在網絡標準體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泛在網絡的技術特點,應用對象;
泛在網絡系統構架;
系統中各功能模塊和組件;
各模塊之間的接口;
數據標志(采集、處理、傳輸、存儲、查詢等過程);
應用服務標準;信息安全,個人隱私保護等。
目前泛在網絡標準體系研究有四個重點研究方向,包括下一代網絡技術標準、傳感器網絡技術標準、射頻識別技術標準、對象標志技術標準。
由于泛[FS:PAGE]在網絡涉及網絡技術異常復雜,其技術標準也多種多樣,標準化研究僅靠某一部門、某一企業是難以完成的。為了加快我國的泛在網絡技術標準研究,有必要由國家主導建立一個泛在網絡標準化機構。
我國“U”計劃應該盡早實施
在最先提出U網絡計劃的日韓,兩個國家都在努力推進信息技術研究,努力確立各自在信息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通過“U”計劃,兩國的信息網絡不但得到了完善,而且在一些尖端的信息技術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推動。
相比日韓兩國,我國更需要一個“U-China”計劃。從目前以及中國將來的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來看,建立U-China(無處不在的網絡中國)有著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曹建華表示:“發展泛在網絡對于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推進泛在網絡建設將帶動我國信息產業發展,通過技術創新催生新的產品、新的產業,形成信息產業新的增長點。泛在網絡相關技術會有效提升傳統產業發展,進一步提高信息技術和網絡的服務水平,解決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信息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政府部門要及早確定我國發展泛在網絡的戰略目標,制訂發展規劃和實施策略,組織產學研單位加強相關技術、產品、標準的研究。通過加強市場監管,為新技術、新應用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場環境。”
呂廷杰告訴記者,目前中國的泛在網絡研究已經逐漸展開,U-北京、U-青島研究項目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建設“無處不在的網絡”在政策方面不僅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還需要更多的企業、研究機構與政府共同配合,共同推進無處不在的網絡建設。在技術方面,建設“無處不在的網絡”不僅要依靠有線網絡的發展,還要積極發展無線網絡。其中Wi-Fi、3G、ADSL、FTTH、電子標簽、無線射頻等技術都是組成“無處不在網絡”的重要技術,要對這些技術進行積極的開發和應用。
同時如果我國要實施U計劃,還要重視普遍信息服務問題,防止建設泛在網絡時過分重視城市和發達地區,而造成新的數字鴻溝。
在我國實施U-China戰略,并將其融入我國信息化發展的大框架下將會為我國的信息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幫助我國實現搶占世界信息技術領先地位的目標。
相關鏈接:日本U-Japan計劃
2000年日本政府首先提出了“IT基本法”,其后由隸屬于日本首相官邸的IT戰略本部提出了“e-Japan戰略”,希望能推進日本整體ICT的基礎建設。2004年5月,日本總務省向日本經濟財政咨詢會議正式提出了以發展ubiquitous社會為目標的U-Japan構想。在總務[FS:PAGE]省的U-Japan構想中,希望在2010年將日本建設成一個“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物”都可以聯網的環境。此構想于2004年6月4日被日本內閣通過。
韓國U-Korea戰略
韓國也經歷了類似的發展過程。韓國最先于2002年4月提出了e-Korea(電子韓國)戰略,其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加緊建設IT基礎設施,使得韓國社會的各方面在尖端科技的帶動下跨上一個新的發展臺階。為了配合e-Korea戰略,該國于2004年2月推出了IT839戰略。韓國情報通信部又于2004年3月公布了U-Korea戰略,這個戰略旨在使所有人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享受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U-Korea意味著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的發展不僅要滿足產業和經濟的增長,而且將對人們日常生活帶來革命性的進步。
新加坡“下一代I-Hub”計劃
1992年,新加坡提出IT2000計劃,即“智能島”計劃。此后,該國先后確定了“21世紀資訊通信技術藍圖”、“ConnectedCity(連城)”等國家信息化發展項目,希望進一步加大信息通信技術的普及力度。綜合看來,之前的數次信息化戰略都可以說是處在“e”階段,即通過提高信息通信技術的利用率促進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2005年2月,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局發布名為“下一代I-Hub”的新計劃,標志著該國正式將“U”型網絡構建納入國家戰略。該計劃旨在通過一個安全、高速、無所不在的網絡實現下一代的聯接。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