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論壇:建筑智能化與可持續發展實錄
1、時間:2011年9月8日下午15:50—16:30
2、地點: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芳菲苑
3、主題:建筑智能化與可持續發展
4、對話嘉賓:
建設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技術開發推廣中心副主任毛劍瑛
全國智能建筑及居住區數字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張永剛
廈門立林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湯光耀
深圳市視得安羅格朗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總監白淦文
深圳市飛瑞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曉剛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工程師韓飛
中企世通(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銷售總監趙龍勝
5、主持人:慧聰智能家居網孫玉娟
6、文字實錄
主持人:各位嘉賓好,上一場論壇碰撞的火花可能還縈繞在耳邊。接下來這場論壇,主題是“建筑智能化與可持續發展”。同樣希望能借思想的碰撞,給今天的頒獎盛典帶去更多思考,并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有請本場論壇嘉賓全國智能建筑及居住區數字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張永剛先生、建設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技術開發推廣中心副主任毛劍瑛女士、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工程師韓飛先生、廈門立林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湯光耀先生、深圳市視得安羅格朗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總監白淦文先生、深圳市飛瑞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曉剛先生。歡迎各位嘉賓。
本場論壇我們探討的主題是建筑智能化與可持續發展,建筑智能化并不是一個新的命題,發展到今天,已經從概念層面延伸到了應用層面。可是我們還是希望在推動上能夠更快一點,應用更廣一些,普及程度能更高一些。建設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技術開發推廣中心副主任毛劍瑛女士多年來在智能建筑技術的開發和推廣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那么就請您和我們介紹一下目前建筑智能化的進展現狀,未來的趨勢又是怎樣?
毛劍瑛:首先要感謝慧聰智能家居網搭建這么好的一個平臺,讓大家有一個交流的機會。我先簡單說一下,實際上智能建筑發展這個話題是比較大的,智能建筑的概念提出大概有十五六年了,發展得也不錯。在建筑智能化里包括了很多專業,基本上目前能用在社會上的都有涉及,所以每一個行業的新的技術的發展,對它都是一個提升。有人問什么叫智能建筑?通過專家討論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剛才我看到慧聰網也打出來了,智慧科技引領品質生活。智能建筑首先是采用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信息技術,現在還有多媒體的技術,網絡技術,為建筑里邊的用戶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現在還包括節能環保、綠色的、方便快捷的工作和生活環境,[FS:PAGE]應該說這是智能建筑。我們在國內的智能建筑,實際上是一個弱電的專業,所以與國外還略有一點差別。所以剛才有專家提到,從智能建筑開始,又發展到智能家居,這中間是有一個過程的。因為一開始智能家居有3A、5A的概念,A就是自動化。成系統以后,因為數字社區也是智能建筑的一種類型,所以就把這個技術應用到社區。社區面對的就是家居,然后是社區的公共安防,是有這么一個過程。
要說建筑智能化的現狀,應該說今天的智能建筑行業已經比較規范了,比十年前要規范多了,它有設計標準,有施工標準,有驗收規范。但是我覺得現在IT技術迅速發展,應該說發展最快的應該是信息技術,從國家的投資,從大量的方針,應該說信息技術是發展最快的。而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智能建筑這樣一個行業,是一個很大的提升,如何把這些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很好的應用在建筑學,對整個智能建筑都有一個很大的提升。現在有一個轉折,有一些新的產品,新的理念都可以用在智能建筑中。無論如何,最終的目的還是給用戶、住戶提供一個非常個性化的、人性化的居住體驗,讓人真正感覺到一種舒適、安全、又是非常節能、環保、快捷的環境,最后的服務還是要體現在這個上面。所以建筑智能化的發展空間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感謝毛老師的精彩發言。誠如毛老師所言,智能建筑涉及到的環節是非常多的,有規劃、設計、安裝、調試、物業管理等。說到智能建筑,樓宇對講產品是大家首先會想到的產品線,今天在論壇現場我們也特別榮幸的請到了樓宇對講領域的兩位大家,坐在我左手邊的是來自深圳市視得安羅格朗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銷售總監白淦文先生,視得安羅格朗從最早的白蘭一路走來,一直活躍在可視對講產業的前沿。接下來請白總談談心得體會。
白淦文:在我看來,一個成功的企業最關鍵是要緊貼市場的需求。正如大家所了解的,中國的建筑格局與國外不一樣,國內的樓宇動輒一千戶還是小的,一萬、甚至四萬、五萬都是正常的。當我們把這個情況跟國外的同行交流的時候,他們都感到非常驚訝。所以說現在中國國內的可視對講企業的成功之處在于國內企業緊貼國內建筑業的實際情況和大家的需求,所以長期以來獨立發展。視得安羅格朗可視對講行業做了這么多年,一直以來我們都在不斷開發新產品,扮演引領者的角色。但是坦率的說,Ipad、Iphone大熱,確實沖擊到可視對講產業,甚至有人會說,可視對講要被取代,所以說現在這個行業處在一個轉折點,這是行業內人士需要討論的問題。
另外[FS:PAGE]一方面,大家都能感受到,整個行業的成本在上升,包括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等,但是產品價格卻在下跌,與此同時,不斷有新的廠家進入到可視對講領域,所以現在對于可視對講來說,面臨很多難題。對此,視得安羅格朗并沒有退縮,一個是依靠羅格朗集團強大的實力,不斷地持續投資;同時,我們在全球有700多個工程師,國內持續和客戶、專家的溝通,可視對講這個領域和娛樂、網上購物這些領域的需求和市場模式都是不同的,視得安羅格朗也一直不斷努力尋求一些市場定位的共同點不斷突破,不斷尋求發展的空間。
主持人:白總的一番話讓我們切切實實感受到一線企業的壓力。下面我們聽聽廈門立林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湯光耀先生怎么說。
湯光耀:立林伴隨中國樓宇對講行業起起伏伏,應該說近十年獲得了蓬勃的發展,現在也是走到了一個瓶頸。立林在2000年就開始智能家居的研發,現在已經是第三代,第一代應該是03到04年,也獲得了一些獎項,這么多年下來,我們感覺立林有些地方有優勢,但也有困惑的地方。其實大家所提到的智能建筑、智能家居,從我們這個角度來說,它應該是居家智能終端,而不應簡單是生產家電、網絡這些設備。對講的都知道智能家居首先的要求應該是居家安防,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安防、可視對講,包括像小孩或者老人的遠程看護,這些都是我們的切入點。那么隨著這些基本平臺的建立,到目前為止,這個平臺總共差不多8、9年的磨煉,已經是非常完整,而且非常可靠。作為這個產品,它集物聯網、通信技術,特別是無線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音視頻編解碼的融合,所以是一個非常復雜但非常有價值的產品。
在我們看來,在產品功能設計、產品穩定性、生產工藝方面都要嚴格把關,不斷努力,才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我們更看重的應該是可靠、穩定的運行。那么基本的硬件平臺已經建立了,接下去就是努力在這個平臺上面不斷的開發應用軟件,立林公司一直非常關注市場的趨勢,隨著IPAD的推出和普及應用,今年我也推出基于這些高端手機的操作平臺。
就像網上大家說的,智能家居無所不能,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因為在居家環境中,其實燈光控制,包括娛樂、音響的控制,其實每個家庭或者每個人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我記得在一般四星級、五星級的酒店,在入住的時候,他會把你第一天的習慣,第二天恢復成你的習慣,像回到家的感覺,我相信我們一定會做到這一點。因為人的生活是要求跟健康息息相關的,我們在家里,這個家是要通風的,[FS:PAGE]如有又下雨,它會自動關起來,不會淋到家里。
另外人口老齡化,一些常規的保健就可以通過平臺可以和社區的醫生甚至醫院的醫生建立起聯系,你都不用打120,急救的車就到你家樓下。正如大家以前所說到的,智能家居其實才是進入一個發展期,未來會有更廣泛的發展空間,我們立林也想跟各位同仁,業界的朋友們共同努力,把中國的安防或者智能家居的行業,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謝謝大家。
孫玉娟:非常感謝湯總,白總和大家坦言了現狀,湯總和我們暢談了充滿期待的未來。盡管現在還有一些困難,盡管還沒有那么好做,但是可喜的是,大家都還在默默耕耘,持續努力。謝謝各位企業!
智能化的建筑不只有可視對講,其他產品線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今天的論壇現場,長期耕耘在智能視頻分析領域的深圳市飛瑞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曉剛先生也一定有話要說,下面的時間留給丁曉剛先生。、
丁曉剛:謝謝主持人,首先我想做一個小廣告。剛才湯總的發言中談到了視頻對于家居控制實現智能化的價值,我相信這個是大家都會認同的。飛瑞斯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智能視頻分析領域,人臉識別是其中的一個方向。我們以前談智能家居,一方面是控制,另外一方面就是安防,智能建筑中的安防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要實現整個智能小區的管理。一卡通是一個人身份驗證的方式,飛瑞斯針對智能小區提出了“一臉通”的概念,以前一卡通,現在叫一臉通,也就是通過業主本人的面部特征已經可以在小區各個場所作為通行憑證,從進小區的車場或者人行通道開始,到大院門,大院門的對講系統用密碼開門,人站在那兒,就會開門。或者從進小區的區域開始,我也可以對他進行全程的監控。目前已經有這樣的小區落地了。國內也有做電子鎖的廠家,我們合作去做一個人臉識別的用戶門鎖。所以這一塊我們去開拓一些思路,是有很多成熟的技術,可以為人臉識別做一些貢獻。
主持人:感謝丁總給我們開拓了思路。確實如丁總所說,要拓寬思路,帶給智能家居更多的精彩。以上發言的幾位企業雖然做的事情不一樣,但是都是為讓智能化的居所提升大眾生活品質、聯動美好生活而做著不懈努力。今天,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工程師韓飛先生也受邀光臨我們論壇現場,韓工從具體項目設計的角度和我們談一談吧。
韓飛:在我看來,智能建筑發展目前最重要的還是要繼續推動標準的盡快建立,改善我們產品的使用程度。每年設計院從我們手上做的小區大概有上百萬平米,但是有多少廠家想到要做智能家[FS:PAGE]居?這其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小區僅僅選做可視對講,目前也只能做到這個層次。這一點是非常遺憾的,不是不愿意做,是問題太多,標準不統一,無法實現互聯互通。所以我在此呼吁相關專家領導盡早建立標準,盡快實現兼容互通。
主持人:在我們頒獎典禮現場的熱場片里有一個非常炫酷的開場DV片,但DV里的畫面離實際的生活可能還有一定的距離,還并未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
韓飛:是的。我還想在這里拋出一個問題,智能家居,智能建筑到底是針對開發商還是針對單個家庭,比如一個家庭需要做一套智能家居系統,但可能所在小區的硬件條件根本無法達到這個環境,這是目前的現狀,需要各個廠家還有專家呼吁或者推動。
主持人:韓工從他參與的項目實際情況拋磚引玉。確實引發我們思考。系統間難以實現協同控制是智能建筑行業目前亟需破解的重要課題。今天非常榮幸,我們請到了全國智能建筑及居住區數字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張永剛先生,請張主任和我們介紹一下目前標準制定和推動的情況。
張永剛:首先感謝慧聰智能家居網,提供這樣好的一個平臺一起探討智能建筑、智能家居的工作。
首先我談一談對智能建筑目前現狀的理解,智能建筑發展到今年有二十年左右的時間,我所在的部門主要負責國內智能建筑的產品標準管理,我認為產品標準遠遠滯后于工程標準,所以導致現在行業的叫法可能不統一。國際上的叫法跟國內不一樣,國際上對智能建筑產品的硬件、功能、通信協議、一致性測試提得非常明確,而在國內現在這些標準還沒有做出來。工程標準方面剛才毛老師已經講了,驗收標準、包括施工標準都有,但是恰恰當時產品標準沒有,所以造成了目前智能建筑市場比較混亂的是:一,設備的維護,設備裝上以后,一年能動,兩年半能動,到了三年多數就不能動,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一個是維護的問題,所以我也非常贊同今天也在現場的張公忠老師的意見,就是維護,我們必須建立一個第三方維護的隊伍或者機制。智能家居是智能建筑其中一個主要的子系統,但是整個智能建筑來說,我們要建立這樣一個維護的機構。
第二點是目前智能家居和智能建筑領域的產品還有廠商之間的獨立性很強,廠商的互換和操作還遠遠不夠。這個歸根結底是一個標準的問題。所以在我們這兒來說,也是任重道遠。從目前來看,我們非常欣喜的看到,包括在座的許多智能家居領域的專家,都在積極的助推智能家居、新興技術的發展,這些對于智能家居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和幫助作用[FS:PAGE]。在智能家居方面,我們做了一些標準框架,對以后的立項提供一些參考依據。計劃一個月以后通過部里組織專家認定,到最后進行行業發布,為我們日后的標準立項包括標準的編制,提供參考依據。
另外智能家居發展到現在,可能我們要注重的是,我就不再談智能家居的功能,我個人覺得都沒有問題。但是我們要注重維護就是服務的問題,現在房地產商對這個是非常看好的,但是如何給房地產提供一個服務的通道,那么上面的服務通道沒有的話,自然就會存在大家剛才反復提到的叫好不叫座的問題。實際上現在的房地產商對智能家居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今年限購的政策實際上也會對房地產產業帶來新的契機,但是為什么發展不太好?我們要共同去考慮,去找到一個通道或者渠道,就是智能家居的平臺是什么?這個平臺的功能是什么?運營模式是什么?把智能家居行業推向更好的發展,我們更多的是探討兩個平臺的建設,一個是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一個是技術驗收平臺。技術智能家居產品出來了,由誰驗證?驗證的結果是什么?已經驗證了,誰提供服務?服務的標準是什么?這些都需要行內的同仁一起探討,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意見,僅供參考,謝謝。
孫玉娟:張老師提出了許多個問號,每個問題都值得我們思考,可能,這些問題逐一解決,智能家居的發展步伐就會更穩健,更快速。感謝各位嘉賓的真知灼見。今天的頒獎盛典現場真的是高朋滿座,我特地查了一下黃歷,2011年9月8日,適宜祈愿和祝福。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屬于智能家居人的榮耀日子,就讓我們埋下心愿和祝福,祈禱各項標準盡早出臺,祈禱行業更加規范健康,祈禱企業生命力越來越強,更祈禱智能家居行業能撥開云霧,發展越來越好!在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之際,也再次真心的祝愿大家健康、平安,謝謝大家。
相關文章
廣東美的樓宇助推建筑智能化
樓宇自控產品是美的中央空調的七大產品線之一,也是目前最具市場發展潛力的產品。美的樓宇自控產品有四個系列:樓宇可視對講系統、智能家居產品、安防系統、暖通空調自控產品,廣泛應用于各種房地產建筑。
郭樹華:建筑智能化不能只是一廂情愿
“我個人認為,智能型建筑,不只局限于動土、開工、建設幾個環節。開發主體還應從系統的角度,以科技為基礎,從開發決策規劃到建筑設計、建造施工,以及日常進行維護,使產品完美體現科學與生活的融合,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建筑。”
演藝設備產業如何與建筑智能化相融合
2012年4月27日下午,在中國演藝設備技術協會和中國建筑業協會智能建筑分會的大力支持下,由廣州市河東電子有限公司發起的“演藝設備產業如何與建筑智能化相融合”研討會在廣州河東企業營銷中心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