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智能化:缺的不僅是技術
不必排隊掛號,無需東奔西跑,只要走進離家最近的醫院,從信息共享系統中調閱出自己的電子病歷,馬上就可接受醫學專家的遠程診療這就是依托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智慧醫療,給我們展示的看病新時代。在新醫改的大背景下,智慧醫療正在走入尋常百姓家。9月16日,“中國智慧醫療創新發展與應用大會”在濟南舉行。來自政府機構、醫療企業、醫療衛生機構等的2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信息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域的創新和應用。
醫生看病將更加智能化
在智慧醫療的構想中,電子病歷是未來醫院信息系統的核心,它將全面取代醫生手寫的“狂草病歷”,為人們帶來全新的就醫體驗。
電子病歷除包含一般文本信息外,還包含大量圖像、音頻、視頻信息。它完整地記錄了病人的就醫歷史、臨床診斷、檢查報告和用藥信息。
更讓人興奮的一點是:在使用電子病歷的前提下,如果各大醫院的醫療信息實現共享,各種檢查和檢驗結果實現共認,那么不同醫院的醫生,經授權后就可以上網調閱同一病人的電子病歷。這無疑將減少病人的重復檢查,大大降低醫療費用。對于醫務人員來說,電子病歷可以方便地進行存儲、檢索和瀏覽,這就為醫生提供了完整的病患信息,有利于醫生進行準確、高效地診斷。
遠程健康管理,也是智慧醫療中的重要概念。其實質是通過應用互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無線藍牙及相關檢測設備,隨時監測使用者的健康狀況,通過干預和改變其不良的生活習慣,減少患病風險,控制疾病惡化。
但是,對于中國醫改來說,遠程健康管理的意義遠非如此。山東省立醫院信息中心主任包國峰認為,在醫療衛生資源分布不均的形勢下,遠程健康管理將在彌補地區差異、實現優勢醫療資源共享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包國峰介紹,作為一所三甲醫院,山東省立醫院已經初步建立起“遠程惠民醫療”平臺。在省立醫院設立遠程監護平臺,在基層醫院、社區醫院設立與其對接的平臺和設備,實現了專家資源共享和遠程診療。由此,大醫院醫生的寶貴經驗不斷向基層醫院傳輸,可以幫助“解決老少邊窮地區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地區的"看病貴,就醫難"問題”。
缺的不僅是技術
智慧醫療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就醫前景,但擺在它面前的道路,并非一馬平川。事實上,近些年來,醫療衛生服務信息化一直深受諸多不利因素的掣肘。
由于互聯互通的信息化醫療系統尚未建立,已建成的大量電子病歷利用率并不高,無法很好地支持病歷數據科研分析與臨床質量控制。這已經成為困擾醫院科研及管理部門的難題[FS:PAGE]。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馬家奇在大會上分析認為,當前我國醫療信息化主要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嚴峻挑戰:
首先,標準未定。目前,我國醫療衛生信息化標準相對薄弱,電子病歷的標準化結構尚未確立,沒有統一的標準,就難以實現各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
其次,人才匱乏。推動醫療信息化,需要一批既了解醫療衛生行業需求,又精通計算機科學的復合型人才,而這類人才在國內目前并不多見。
第三,投入不足。長期以來,我國在醫療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2003年SARS之后,國家加強了在這方面的投入,但主要是針對國家級醫療衛生機構,地方級醫療衛生機構并未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這種投入的不均衡,導致醫療信息化程度呈現明顯的區域性差距,“東部強,西部弱;中央強,地方弱;條塊強,集成弱”。而這必將成為實現醫療信息共享的制約瓶頸。
與會專家認為,智慧醫療是一項系統工程,在考慮患者利益的基礎上,還需要考慮醫療機構間的利益協調,才能建立起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角色被寄予厚望。
省衛生廳副廳長康永軍介紹,目前,山東省正著手制定衛生信息化發展的“十二五”規劃,將進一步加快衛生信息標準化進程,推動全省衛生信息平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