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產業掘金之路在何方?
所謂“物聯網”,通俗的理解就是物物相聯的網絡。其標準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RFID是其中的基礎核心技術之一。
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
當人們還在深究于“物聯網”這一概念時,與物聯網相關的應用已經實實在在地出現在我們周圍。小到公交卡手機、上海世博會電子門票,大到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堰塞湖的遠程指揮設備,都可以看到物聯網的身影。如今,物聯網已經應用在智能交通、公共安全、電子監控、現代物流、醫療衛生、資產管理等多個領域。
國際電信聯盟于2005年的一份報告曾這樣描繪“物聯網”時代的圖景:當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報警;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么東西;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等等。
在物聯網標準的制定上,中國基本保持了與國際同行同步,這在以往新興產業的發展中十分罕見。
而就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物聯網,這也成為物聯網產業將大力發展的鮮明信號。溫總理明確指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決定國家的未來,必須抓住機遇,明確重點,有所作為。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制造產業。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美國咨詢機構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比1,這意味著物聯網產業要比互聯網大30倍。“物聯網”也因此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
但物聯網的產業前景依然被一些人評價為“模糊不清”。物聯網產業鏈是如此宏大,涵蓋了當代信息技術的所有方面,并隨著行業應用的發展還會創造出更多的技術和產品。我國物聯網發展正處于初級階段,加快發展仍需突破幾個瓶頸。按照產業發展軌跡來看,一項新興技術要從實驗室走向具體應用少不了主流企業的牽引,這正是物聯網技術在國內發展的短板。張有光老師說:“目前國內缺少物聯網的龍頭企業,中小型企業居多,但是都處于小、雜、散,核心技術缺乏等狀況。”此外,在市場培育方面上,再好的概念都需要得到最終用戶的認可。而目前,我們面臨的現狀是用戶對于物聯網概念還是比較陌生,依然需要行業的引導與指教。可以說,物聯網領域絕對是機遇與挑戰并存,選擇適當的進入領域、適當的切入點是企業和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