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催生新產業
建設堅強智能電網,設備是關鍵。國內電力設備企業只有積極迎接智能電網帶來的變革,抓住機遇、接受挑戰,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不懈努力,不斷提高,才能在中國智能電網建設中占據主導,真正實現民族產業的振興與崛起。
我國智能電網建設巨大的投資,為電力設備制造企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改造原動力。2009年7月11日的國家電網年中工作會議以智能電網為主要議題,確定了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發展規劃和總體投資。國家電網提出2009~2020年分三個階段實現智能電網遠景規劃:第一階段(2009年~2010年)預計投資5500億元,第二階段(2011年~2015年)預計投資2萬億元,第三階段(2016年~2020年)預計投資1.7萬億元。到2020年國家電網在智能電網建設方面總投資逾4萬億元。我國建設統一堅強的智能電網就要構筑堅強的網架結構,需要大量的變壓器、開關等設備,據估計這方面設備約占電網總投資40%,這無疑是電力設備制造企業的福音。隨著國家電網公司堅強智能電網計劃的實施,變電站將向智能變電站發展,一次設備要升級為智能電力設備,二次設備則成為智能控制單元,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
一次設備面臨智能化機遇
整個電力系統的一次設備都將實現智能化,這將給整個一次設備領域帶來一次大變革。目前,一次電力設備的智能化已經沒有技術瓶頸,通過軟件系統和硬件系統的升級都可以實現。智能電網要求建設一系列智能變電站,這對一次設備生產廠家是一個利好消息。智能化變電站與數字化變電站相比,增強了智能的應用能力,比如自適應、自協調、互動、控制等。2009年7月,國家電網發布了智能變電站的整體技術規劃,標準也已出來,要求所需設備必須符合新的技術規范。在目前的數字化變電站時代,諸如開關設備只完成了數字化,未來實現智能化之后,開關設備不僅具備輸出本身原來狀態信號功能,還能接收跳閘命令等信號,也就是在原來基礎上實現了自診斷功能。而對于變壓器、互感器等產品,也同樣加入了代表智能化的自診斷功能。盡管目前在一次設備上,國內企業與國外大公司相比,制造工藝仍較差,市場份額較少,但對一次設備智能化產品的研制而言,國內外企業幾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一、二次設備融合產生新格局
一、二次電力設備融合步伐的加速將打破市場格局重新洗牌。建設智能電網,使得一次設備與二次設備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國家電網公司已提出了設備全壽命周期管理,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做到對設備狀態的完整把握。而現在一次設備與二[FS:PAGE]次設備之間還是相對分開的,而未來在一次設備里,將含有部分二次設備的智能單元,這將打破現有設備制造企業的市場格局。與此同時,對整個二次設備領域而言,也是一次發展機遇。由于二次與一次設備產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不明顯,二次設備的部分功能將轉移到一次設備之中,融合為更為集成化的智能單元。唯一不同的是,智能單元中,如換了不同的運行軟件,功能也表現得不同。這樣將對二次設備所有的設計技術起到推動作用。二次設備在技術上也將實現整體突破,將更加“信息化和互動化”。相應技術的提升會增強設備的保護功能。同時,互動性和關聯性也會更強,這表現為智能單元與相關設備的互動、一次設備與二次設備的互動,以及設備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如兩個保護單元,以前是你保護這條線路,我保護那條線路,但今后由于在一個統一的網絡之內,所以除了保護自己外,還要保護別人,關聯性和互動性增強。根據預測,二次設備最終將發展成可即插即用的插件,但目前這還只是一個構想,要達到這樣一個目標,在數據的處理能力上還要大幅度提高。此外,二次設備也將借鑒一次設備,進行自診斷和狀態監測。通過一、二次設備融合,才能夠為客戶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但融合并不是盲目地兼并或收購,而是實力強大的企業有所選擇地兼并或收購一些研究機構或者制造企業,以彼之長補己之短,實現優勢互補,這也是國外大企業走過的道路。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