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農村電網改造惠及百萬農戶
加大對農村電網繼續完善改造投資力度,開展大規模農網改造,提升農網供電可靠性和供電能力,是一項惠及萬千農戶的民心工程。近年來,位于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寧夏電力公司累計投入40多億元,堅持不懈地實施了一二期農網改造工程、“戶戶通電”工程及農網完善工程,打破了制約寧夏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供電瓶頸,再造了一個全新的寧夏農村電網。
如今,寧夏山區農村電網實現了從空白到全面建成的歷史性巨大跨越,山區實現了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和更高層次的電氣化快速發展,10年來寧夏農村用電量年平均增幅近20%。現在,寧夏又展開了農網智能化試點,力爭構建起一個網架堅強、網絡智能的農網,讓農網改造工程真正成為中央放心、農戶滿意的民心工程。
電力助推經濟發展
寧夏農村用電量已由1998年的4.4億千瓦時,增長到2009年的21.8億千瓦時。充足的電力為當地設施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讓農民的土地生出“黃金”,也促進了特色工業的發展
“農電網下鄉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方便。”見到舒友林時,他正在大棚里給黃瓜地噴水。這位原州區中河村有名的致富能手操著濃重的固原當地口音告訴記者,“我們種大棚蔬菜,棚內需要保持一定的溫度。我家的大棚春夏兩季上午室溫需保持在25℃至30℃,下午需保持在20℃至25℃,冬季需保持在25℃至30℃之間,這就需要有充足的電力作保障。”
“以前,電力不足可讓我們吃過苦頭。晚上在家,開了電燈就不能看電視,看電視就不能開電燈。那時,這里還經常斷電,我眼睜睜看著一大棚黃瓜因為無法控溫而‘奄奄一息’了……”舒友林說。提及近兩年的電力供應,他眉頭舒展,露出了笑容,“這兩年好了,供電有保證,我們也敢放開手干活兒!這不,我家的大棚已經從最初的4個增加到現在的10個了!”
同樣在寧夏南部西海固地區,彭陽縣白陽鎮羅堡村村主任石有德聽說我們采訪電力供應,馬上像來了“電”似的精神。他告訴記者,“全村379戶人家,之前只有10個大棚和680個小工棚。但是,自從山村供電穩定后,政府又出臺扶持政策,今年村里四分之三的農戶都準備動手發展大棚哩!”
充足的電力供應讓農民有了信心,設施農業的發展也讓農民的土地生出了“黃金”。在寧夏設施農業規模發展速度最快的永寧縣勝利鄉采訪時,副鄉長樊建軍說,“如果說1畝蔬菜的收入相當于20畝糧食的收入,那么1畝設施園藝的收入就相當于100畝糧食收入。”他右手指向綠色深處,“你們看,我們鄉勝利村現在戶戶有大棚,家[FS:PAGE]家搞園藝。兩年前,這個村曾以占全鄉九分之一的人口、五十分之一的土地創造了占全鄉五分之二的農業總產值。農民人均收入已達到4600多元,比上一年整整翻了一番。”
在永寧這樣的設施農業大縣,農村電網完善和改造為設施農業大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撐。永寧供電局局長劉學明向我們列出了幾個數字:“以前全縣設施園藝僅有1.65萬畝,13591個大棚,我局投入11998萬元完成農網改造一二期工程后,全縣設施農業發展到4.2萬畝,形成“千畝萬間設施園區”20個,基本是1畝地一個大棚。”永寧供電局副局長王瑞祥則告訴記者,為了服務設施農業飛速發展,永寧供電局幾年來還累計投入了700萬元的日常維護費用。
電力穩定供應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就更為突出。“沒有電網的完善改造,就沒有公司今天的發展速度。”寧夏中銀絨業(13.81,-0.23,-1.64%)股份有限公司動力科科長周成告訴我們,“2004年,公司用電能力只有兩臺變壓器500千瓦。2009年底,公司用電負荷就增加到4750千瓦。”采訪靈武市供電局,黨支部書記周存孝的談話似乎是對周成回答的一個補充:“由于近幾年靈武羊絨工業發展勢頭迅猛,2007年我局工業售電量為2.5億千瓦時,2008年為2.7億千瓦時,2009年增長到2.85億千瓦時。”目前,在有著“中國精品羊絨產業名城”之稱的靈武市,羊絨加工企業從14家幾年間發展到43家,羊絨產業分別實現年生產無毛絨、羊絨條、羊絨紗和羊絨衫3000噸、300噸、250噸和100萬件,其中無毛絨產量占全區80%、占全國同行業30%以上,羊絨條占意大利市場70%以上。
“固原地區農電網完善改造的瓶頸問題,就是供電半徑必須設計既經濟又合理。”采訪中,固原市供電局副總工程師王軍告訴我們,固原市面積約占寧夏四分之一,93個鄉鎮的27萬人口中,80%是困難人群。“我們這里是全公司投入最大、產出最低的地方。投入大是由于山大溝深,農戶居住分散,經常是為一戶或幾戶農家我們就要拉四五公里甚至十幾公里的供電線路;其次就是售電服務成本高。西海固地區農家用電低,每月才用幾千瓦時、十幾千瓦時電。而我們供電所的人員每天騎摩托要往返上百里山路查表、收費,車油費都劃不上。”
寧夏電力公司農電部安全生產處處長賈恩紅告訴我們,農網改造工程對社會公共利益貢獻巨大。一方面,它改善和提高了農民生產生活,推動了農業現代化進程;另一方面,由于農網改造工程材料及設備費用占總支出的60%至70%,因此它對有色金屬業、建材業等相關產業的拉動是巨大的。此外,盡管[FS:PAGE]目前西部農網用電處于起步階段,然而就寧夏來講,發展勢頭非常快,1998年農村用電量為4.4億千瓦時,2009年已經達到21.8億千瓦時,增長了近5倍。
創新完善電網功能
寧夏在全國率先推行建設“省級公司—地區供電局—縣供電局—鄉鎮供電所”4層管理機構,實施了農電管理一體化和農民“一戶一表”等“兩改一同價”改革,讓農民用上了放心電、舒心電
“我們在國內率先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完善工程的意義,在于體制改革與管理創新!”寧夏電力公司總經理崔吉峰告訴記者,農網建設國家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實施了。“那時候的狀況可用四個‘沒有’來概括,即沒有完整地農村電網,沒有完善的運行體制,沒有健全的管理隊伍,沒有充足的發展資金。縣政府統一管電,將電買下來,再給老百姓供電。因此在農網建設上,大家在生產隊領導下,有錢掏錢,有力出力,有物出物。但是,舊管線、簡陋電桿不可能架設起真正安全的農電網。上世紀90年代以后,國家在農網改造方面投入20%的資本金,剩下的由各地自行貸款、自行還貸。”
“農網改造完善的工程任務艱巨,這就要求我們要以改革的態度和創新的精神去做事情。”崔吉峰說。
據了解,在農網改造完善過程中,寧夏電力實施了兩項具有示范意義的改革和兩項管理方面的創新。
首先是運行體制改革。寧夏在全國率先推行建設“省級公司—地區供電局—縣供電局—鄉鎮供電所”4層管理機構。其次,寧夏在全國率先實現了農電管理一體化和農民“一戶一表”等“兩改一同價”改革,把過去0.7至2.0元不等的電價,一律調整到0.447元,使農民生活用電實現了與城鎮同網同價,結束了農村缺電、斷電、限電和電價高的歷史,讓農民用上了放心電、舒心電,徹底解決了農村電價電費問題。
在管理創新方面,寧夏電力公司也推行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第一,寧夏電力公司于2005年推行“四項規范”化建設,即農村供電所、農網35千伏變電站、農網35千伏線路和縣供電企業規范化工程。經過3年多的建設,四項規范化建設于2008年底全面完成,實現了預定目標,取得了良好效果。寧夏309個農村供電所(營業站)全部實現了“崗位健全、分工明確、職能清晰、職責到位、運轉高效”的建設目標,農村供電所基礎設施顯著改善;24個縣級供電局初步達到了“制度健全、組織完整、分工科學、職責到位、管理規范、集中統一”的規范化標準,對外形象明顯提升;113座35千伏變電站實現了“設備健康、標準統一、管理規范、環境整潔”規范化管理[FS:PAGE]標準;農網178條2534公里35千伏線路達到了“設備健康、標準統一、管理規范、走廊暢通”的規范化標準,使35千伏輸電線路事故和故障保持零記錄,設備健康水平上了新臺階。
第二,為了保證全區農網安全運轉和提升優質服務水平,2009年3月初,寧夏電力公司再次率先在西部地區實行創新型管理新措施,即對寧夏農村電網低壓接(進)戶線進行安全整治。遵循“安全、美觀、經濟、規范、防盜”十字方針,采用了集束導線沿墻明敷、集束線架空和地埋線敷設等施工模式實施整治。截至2009年底,寧夏電力公司已投資3524.96萬元,完成了31.31萬戶的接(進)戶線整治工程。經過接(進)戶線整治,農村低壓電網布局更加合理,村民用電更加安全,村隊景觀更加美觀,供電可靠性明顯提高,贏得了各級政府和農村居民的一致好評。
相關文章
中電信50億元打造“寬帶中國 智慧寧夏”
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主辦、中國電信寧夏公司承辦、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助推寧夏經濟騰飛”為主題的“智慧寧夏”高峰論壇近日在銀川舉行。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郝林海、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孫康敏出席論壇并致詞。
寧夏投入巨資打造智能交通系統
智能交通系統對社會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傳統交通管理系統不能滿足日益繁重的城市交通管理之后,智能交通系統“上位”只是時間問題,并且我國已有多個城市開始建設此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