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助推物聯網產業化 鄭州臺灣科技園或率先破局
昨日記者在鄭州臺灣科技園了解到,該園區的物聯網將于10月開建,入駐企業將借力“物聯天下”,2~3年內,這里將成為集展覽展示、貿易交流、技術轉讓等功能與一體的全國最重要的物聯網產業自主創新基地之一。
物聯網區將于10月開建
昨日,記者在鄭州臺灣科技園了解到,4月24日~25日,中國電子商會物聯網應用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張鵬一行,專程來到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航空港區),對正在大規模建設的鄭州臺灣科技園項目進行考察,并就如何促進中部地區物聯網產業發展,與河南省物聯網協會、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經濟貿易局和鄭州臺灣科技園建設方鄭州臺科置業有限公司,進行交流合作。

物聯網應用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張鵬
兩天來,各方對在鄭州臺灣科技園建設國內先進的物聯網進行“望、聞、問、切”。認為,河南在氣體傳感器、軌道監控、電力(網)傳感器等技術方面優勢顯著,有近20家企業產值規模超過1億元,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建設中的鄭州臺灣科技園智慧園區,具有顯著的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效應,可以把園區打造成一個重要的物聯網產業聚集中心,打造集展覽展示、貿易交流、技術轉讓等功能于一體的“物聯網博覽交易中心”,帶動物聯網生產、研發、孵化,使鄭州臺灣科技園成為全國重要的物聯網產業創新應用示范基地。
4月25日,各方敲定按照以下時間節點開展后續工作:5月份,完成鄭州臺灣科技園物聯網產業創新應用示范基地建設規劃,盡快促成“中國物聯網產業促進工程鄭州應用示范基地”落成,9月完成所有籌備工作,10月開工建設。會議紀要擬定的目標是:今年底明年初,先行引導中國電子商會物聯網應用專業委員會評選出的物聯網50家最具發展潛力企業和100強企業,進駐到鄭州臺灣科技園;2-3年,實現不低于1000家企業聚集發展,成為集展覽展示、貿易交流、技術轉讓等功能于一體的全國最重要的物聯網產業自主創新基地之一。

物專委考察鄭州臺灣科技園
各方助推物聯網做大做強
對于鄭州臺灣科技園建物聯網,享譽國內外的4家物聯網企業巨頭,在此之前就前來給這個“大蛋糕”訂做“模子”。
4月6日,物聯網設備供應商以及硬件整體提供商深圳華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物聯網底層硬件架構及軟件服務商上海維濤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主營GIS地理信息系統、物聯網應用軟件平臺系統集成的北京光聲新時空技術有限公司,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供應商深圳安冠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齊聚鄭州臺灣科技園,與建設方鄭州臺科置業有限公司“拉鉤”,[FS:PAGE]協助其并共同參與鄭州臺灣科技園項目建設智慧園區、建設物聯網開發與應用示范園區、以及開發產業地產物聯網技術應用標準化解決方案、開拓中部物聯網產業市場、籌建有關業務實體等合作事項,洽談合作。

項目效果圖
據了解,物聯網行業和企業巨頭先后來鄭州臺灣科技園“布局謀篇”做物聯網“大蛋糕”,其“蛋糕”爐子下面是政府在“燒火”。4月14日,《鄭州市關于加快重點工業行業發展行動計劃》,以“鄭工科安(2012)3號”文件形式下發,該行動計劃特別提出,物聯網產業重點培育新型傳感器、射頻識別芯片設計與制造、智能終端與應用軟件、物聯網通信與組網技術等核心產業,打造中西部競爭力突出的物聯網產業聚集區、國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物聯網應用示范先導區。
于是,行業協會和各名企業主動“再添一把火”。中國電子商會物聯網應用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張鵬說:“鄭州臺灣科技園的理念,現有的做法,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現有條件比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還好。”
建設方、鄭州臺科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智偉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8月底,他們保證交房8萬平方米。
相關鏈接
鄭州臺灣科技園位于航空港區,由中華海峽兩岸相互投資促進會和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共同發起,締結兩岸優質資本共同開發,總占地面積2000畝,總建筑面積200萬平方米,總投資規模50億元。通過“物聯網基礎系統、智能安防系統、智能辦公系統、智能信息管理系統、智能公共設施系統、智能后勤管理系統、智能能耗監控系統”七大版塊規劃建設,打造服務型、科技型、創新型、生態型的“智慧園區”。
相關文章
國家政策助力物聯網產業化進程
加快物聯網產業化發展規模化應用
目前,“物聯網”正從一個概念逐步進入“落地”階段。但是杭州的物聯網行業還處于啟動的初級階段。為此,浙江移動杭州分公司總經理,杭州市物聯網行業協會理事長,人大代表林長春建議,應加快杭州物聯網產業化發展和規模化應用。
透視兩會:示范應用成物聯網產業化契機
備受矚目的兩會終于圓滿落幕,十二五正式踏上征途。兩會上,從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到代表、委員的提案、建議,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物聯網及相關技術屢次被提及,成會里會外熱議焦點。
發改委將深入推進物聯網產業化
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司長徐建平25日在2012年中國物聯網大會上介紹,發改委將統籌相關優勢資源,深入推進物聯網技術研發、業務示范、產業化、標準體系建設以及信息安全保障和服務模式創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