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產業鏈建設提速
6月4日,科技部發文解讀《智能電網重大科技產業化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下稱“《規劃》”),指出智能電網是實施新的能源戰略和優化能源資源配置的重要平臺,實施智能電網重大科技產業化工程,對于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大意義。
將在六大產業進行相關布局
目前,世界范圍內智能電網的建設進程已啟動,但由于智能電網的研究與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各國國情及資源分布不同,發展的方向和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具體到我國的能源和電力發展現狀,主要面臨兩個基本現實:一是能源資源貧乏,難以支撐現在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且能源資源與用電需求地理分布上極不均衡;二是氣候變化催生的低碳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對電力系統發展的壓力迫在眉睫。
對此,科技部文章指出,為支持智能電網發展,“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需對以下產業進行布局:(1)清潔能源發電,智能電網建設將大幅度提高電網接納間歇性清潔能源發電能力,是清潔能源發電進一步快速發展的前提;(2)清潔能源發電設備制造,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3)新材料產業,如光電轉換材料、儲能材料、絕緣材料、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等;(4)電網設備制造產業,如新型電力電子器件、變壓器等;(5)信息通信、儀器儀表、傳感、軟件等;(6)新能源汽車產業。此外,智能電網還涉及家電等消費類電子產業。
“智能電網的建設除需要輸配電行業的配合外,還需要上下游很多產業的支持,并催生很多新興產業的發展。”國家電網科技部相關負責人此前表示。
《規劃》部署九大重點任務
建設智能電網可以在發電、輸變電、配用電及電網運行控制等各環節實現全面的技術跨越,在不斷提升電網輸配電能力的基礎上,通過現代先進技術的高度融合,大規模開發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提高大電網運行控制的智能化水平,提高電網輸電及供電能力、抵御重大故障及自然災害的能力,提升供電服務能力和水平,實現我國電網的跨越式發展。那么,我國智能電網建設需要哪些技術支撐呢?
科技部文章指出,《規劃》部署了九大重點任務,包括大規模間歇式新能源并網技術、支撐電動汽車發展的電網技術、大規模儲能系統、智能配用電技術、大電網智能運行與控制技術、智能輸變電技術與裝備、電網信息與通信技術、柔性輸變電技術與裝[FS:PAGE]備、智能電網集成綜合示范。其中,每項重點任務又包含若干具體任務。如大電網智能運行與控制技術就需研究電網智能調度一體化支撐關鍵技術、多級多維協調的節能優化調度關鍵技術等。
此外,《規劃》還重視示范工程和產業培育,將建成20—30項智能電網技術專項示范工程和3—5項智能電網綜合示范工程,建設5—10個智能電網示范城市、50個智能電網示范園區,并通過投資和技術輻射帶動能源、交通、制造、材料、信息、傳感、控制等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發展。
相關文章
滬松江區抓緊建設智能電網產業化基地
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聚焦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抓緊建設智能電網、節能創能兩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完善松江新城南部區域概念性規劃。研究制定松江融入大虹橋商務區規劃方案。
智能電網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突破口
人為破壞型創新,代表性技術是碳捕獲技術和清潔煤技術,它們或多或少和現有的知識和技術存在一定斷裂,但并沒有觸及到現有碳氫能源技術的根本。陳志的研究還指出,政府應該繼續推進能源市場特別是價格機制改革,以價格機制誘發能源技術的創新。...
智能電網應用推動儲能市場迅速發展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Lux Research的預測,全球針對交通工具與智能電網應用的電池、超級電容(supercapacitors)以及燃料電池(fuel cells)市場,將由2010年的214億美元成長一倍,在2015年擴充至...
如何利用RFID實現智能電網的設計
1.引言智能電網(亦稱為電網的智能化)是建立在集成、高速雙向通信網絡的基礎上,通過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設備技術、控制方法以及決策支持系統技術的應用,實現電網的可靠、安全、經濟、環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標。針對現在電網系統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