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農村的信息化建設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全面到來和物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通信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在農村,基于移動通信技術的科學種植、遠程管理和產品溯源等系統正在迅速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讓“信息農村”指日可待。農村信息化建設離不開電信企業,更離不開其所肩負的社會責任。
通信是實現城鄉數字鴻溝跨越、促進農村地區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對于電信運營商而言,無論是“村通工程”的建設,還是“農信通”、“信息田園”、“金農通”平臺開發應用等舉措,其致力于進一步增強面向農村地區的綜合信息服務能力,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是企業運營,更是一種社會責任。
“十一五”期間,我國完成了村通工程最后3%的任務,實現了行政村100%通電話。在此期間,中國移動累計投資231億元,建設基站約3萬個,為新疆、青海、西藏、內蒙古等26個省(自治區)數萬個偏遠村莊開通了電話,完成任務占總任務的51%,超額完成分配任務的45%。正如中國移動工程師陳澤綱所言,網絡覆蓋的質量、范圍是國有企業的一種責任。
在推進網絡全面覆蓋的同時,電信運營商還不斷地將信息化手段轉化為農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能力,信息化的力量也不斷改變農村面貌,縮小城鄉差距,信息化的“春風”將吹遍萬村千鄉,讓農民的生活更美好。
雖然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我們還是要看到:一方面,我國仍有十幾萬個自然村和一些地處偏遠的邊疆海島、交通沿線、水利設施、農林廠礦等未通電話,且這些地區條件更加艱難。另一方面,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已不滿足于打電話,需要利用互聯網這種更快捷、信息量更大的方式獲取外界信息、發布農副產品信息。廣大農村寬帶建設和信息服務推廣需要更大規模的投資。
“十二五”時期,農村信息化建設更加需要電信企業踐行運營與責任的雙贏,在挖掘農村市場潛力、實現投資回報的同時,加快農村通信網絡建設,提升農村信息服務,通過信息化帶動農村地區發展。
相關文章
全國物聯網和農村信息化人才實訓基地落戶青職院
山東:農業農村信息化要靠內需拉動
山東省較早地制定了信息化發展規劃,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文件,實施了一些農業農村信息化項目。特別是農業電子政務建設應用較好,農業生產領域信息化開始起步。
評論:農業農村信息化迎來戰略發展機遇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立足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的重大理論創新,體現了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