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信息化迫在眉睫
7月21日至22日早8點左右,北京遭遇61年以來最大降雨,城區和近郊發生內澇和洪災,致北京約190萬人受災,造成37人因暴雨死亡。據初步統計,北京市經濟損失近百億。
特大暴雨導致北京的多座立交橋因積水導致交通癱瘓,部分路段也出現不同程度積水,交通受到嚴重阻礙;北京地鐵機場線一度故障導致部分停運,22時恢復運營,并延長一小時運營時間;截至22日凌晨3點40分左右,首都機場取消了545架的航班,延誤一小時以上的航班達到28架,8萬多名旅客滯留機場。這場突如其來的暴雨,不得不引發人們對北京城市排水系統的質疑。究竟怎樣的城市基礎設施才能保證居民的工作與生活的順暢、安全,不妨看一下被稱為物聯網前哨站的印第安納州下水道。
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尋找物聯網最新的趨勢的地方,是在美國中北部偏東的印第安納州南本德市的下水道里。在過去的六年里,南本德的城市管理者一直在與一群IBM咨詢顧問、附近的圣母大學和其他的一些人一起合作將該市的下水道裝備成一個提供更好的服務和節省數億美元設備改造資金的方式。
這個城市不是一夜之間就決定改裝他們的下水道的。“我們必須要說服市長,這花了一些時間。”有關負責人說。要做到這一點,它需要發明更便宜、更好的傳感器技術,它可以準確的插入管道,連接到一個實時監測系統。此項目是用更好的工作來監測其下水道在干燥和潮濕的天氣的狀況,而不是建造昂貴的新設備。
每個單獨的下水管道閥門都可以跟蹤和控制,增加了的數據可視化圖層使得其更易于管理和操作——南本德項目代表了下一階段的物聯網。南本德投入約600萬美元在監測項目,并估計在基礎設施的改善上節省了1.2億美元。同時,也吸引了其他許多面臨著類似情形的下水道和水域的城市的眼球。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與人類集群生活習慣,更多的大都市逐步形成。然而人口密度的增加,必將給城市管理帶來巨大的壓力。北京大暴雨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南本德下水道項目給了我們啟示。在大談兩化融合、智慧城市、下一代信息技術的今天,如何利用科技手段為城市發展服務顯得異常迫切。
從城市發展來看可謂任重道遠,城市的管理必須降低因天氣、基礎設施等客觀因素,與人為管理缺陷、素質低下等造成的損失。城市管理非常有必要在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的同時,增加在智能城管、智能環保、智能交通、智能醫療等方面軟性投入。并將采集到的實時數據進行匯總、整理、分析,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優化城市管理的方案。尤其在夏日、嚴寒面對不期[FS:PAGE]而至暴雨、暴雪等惡劣天氣時,權衡多方利弊的城市應急預案至關重要。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