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中山市:打造珠江口西岸理想城市
[ 導讀 ] 邁入“十二五”新時期,中山正在努力尋求新突破。2012年,中山提出,未來5年將實施產業升級、城市轉型、民生改善、社會善治、綠色發展、文化引領“六大戰略”,率先走出一條具有珠江口西岸特色的科學發展道路,爭當幸福廣東建設排頭兵。
邁入“十二五”新時期,中山正在努力尋求新突破。2012年,中山提出,未來5年將實施產業升級、城市轉型、民生改善、社會善治、綠色發展、文化引領“六大戰略”,率先走出一條具有珠江口西岸特色的科學發展道路,爭當幸福廣東建設排頭兵。
2011年,中山實現生產總值近2200億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在常住人口增長22.5%的情況下,人均生產總值從4.2萬元增加到7萬元,增長65%;中山以占全省1%的土地面積,不到3%的人口,連續多年創造了全省第五的經濟總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發布的《2012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指出,中山社會環境和創新環境兩項指標進入全國前十,其中在社會環境競爭力方面位列全國第二,僅落后于香港,在內地排名第一。
從改革開放30年的“中山模式”到“走出一條珠江口西岸特色發展道路”,中山一直以先行先試的姿態為廣東乃至中國探路。在六大戰略的支撐下,中山正呈現人民生活水平、經濟發展、城市面貌、社會建設全面轉型的全新局面。
多管齊下力推產業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是中山發展的生命線。中山和其他城市一樣,當初依靠土地、廉價勞動力等要素驅動的傳統發展方式,已遭遇到發展的‘天花板’。”中山市委書記薛曉峰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時說:“轉型升級必然要以犧牲一定速度為代價,但反過來,經濟增速的放緩,也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騰出空間,如果不把握機遇加快轉型升級,眼前的困難就很可能固化為長期的硬傷。”
近兩年來,中山集中出臺了“三個一百”戰略(助推100家外商投資企業及來料加工企業就地轉型升級、重點支持100家內資企業做強做大、重點引進100家優質企業或項目)、個體工商戶轉型升級、鼓勵企業上市、發展總部經濟等20多項政策措施,咬緊牙關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提升、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變“汗水經濟”為“智慧經濟”。中山還制定了“用地少、創新多、效益高、用工精、污染少、生態好、惠民實”的轉型升級衡量標準。中山市市長陳茂輝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時舉例說:“在用地方面,我們堅持抽緊地根促轉型,把部分鎮區的土地指標統籌到市里;我們強調‘米產’的概念,對每平方米的投資強度、產值、稅收,以及其他一些約束指標,都制定了非常明晰的標準,只有符合新標準的項目我們才上馬。”
專業鎮轉型升級是中山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
中山全市18[FS:PAGE]個鎮中有省級專業鎮15個,是廣東省專業鎮分布密度最大的地級市之一。2011年中山專業鎮生產總值1280億元,占全市經濟總量的60%、稅收的50%、吸納就業人數占54%。中山正深入實施傳統產業振興、專業鎮升級、產業集群壯大計劃,加快推進燈飾、家具、家電、燃氣具、淋浴房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幸福導向型產業發展,打造“中山家居”品牌。堅持產業高端與高端產業相結合,推動專業鎮創新發展,尤其是促進燈飾照明、家用電器、五金鎖具、服裝家具等傳統優勢產業,向新光源、智能家電、智能安防、時尚設計等百億級、千億級的現代產業集群提升,努力打造產業集聚度更高、行業影響力更大、自主創新能力更強的特色產業名鎮。
“我們深切地感到,什么時候推動轉型升級,什么時候發展質量就高、效率就好、可持續性就強。”薛曉峰表示,專業鎮發展一要堅持,二要創新,這方面中山采取“三管齊下”的措施:一是推動行政區經濟向經濟區經濟轉型,構建專業鎮資源共享新格局;二是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構建專業鎮創新發展新支撐;三是大力實施高端平臺、高端項目、高端人才“三高”戰略,構建專業鎮創新發展的產業競爭新實力。
目前,隨著中山“三個一百”等轉型升級系列政策的深入實施,“騰籠換鳥”、“雙轉移”工作扎實推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今年上半年全市用工人數減少5萬多人,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20%,萬元GDP單位能耗下降3.9%。1—7月,轉移或關停企業1700多家,平均投資強度只有50多萬元,總投資額近9億元;同時新增企業760多家,平均投資強度4600多萬元,總投資額達350多億元,新增企業投資強度提高了90倍。
全民修身以文化促進道德建設
在中山市東區竹苑社區,盡管社區辦公樓已經老化,但自從今年3月設立一間“修身學堂”之后,這里便成了居民最常來的地方之一。在這特殊的“課堂”上,一些發生在身邊的好人好事經常被“搬”到講臺,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以身邊事教身邊人。“修身不一定要做驚天動地的大事,做到不違反交通規則、講衛生等都是修身。”經常“光顧”修身學堂的居民徐漢錦說道。
中山是聞名遐邇的博愛之鄉和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站在“十二五”的新起點,中山圍繞主題主線提出了建設幸福和美中山的目標。在中山市委書記薛曉峰看來,在幸福建設中,許多不能單靠經濟增長來解決的深層次問題,要通過進一步提高人的道德素質來化解。中山于2011[FS:PAGE]年9月20日率先啟動的全民修身行動,正是實現“身修、家齊、市治、一方平”的一種創新探索。
中山為期5年的全民修身行動,旨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引導市民修養身心、涵養德性,推進社會和諧善治。活動開展以來,市民文明素質不斷提高,明禮誠信氛圍漸濃,志愿服務蔚然成風,良好的社會風尚得到進一步弘揚。據中山文明辦組織的全民修身課題抽樣調查顯示,98%的受訪者認為修身行動感染了自己,95%的受訪者表示愿意加入到修身行動中。目前,中山也被確定為全省乃至全國全民修身唯一試點城市,并榮獲了2011中國十大社會管理創新獎。
中山全民修身開展一年來亮點紛呈。一是內涵豐富。全民修身既注重傳承“仁、義、禮、智、信”等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又大力弘揚以敢為人先、開放創新為特質的香山文化等優秀文化遺產,不斷賦予了全民修身與推動科學發展和幸福廣東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新時代內涵。二是平臺多樣。在全面推進修身十大配套行動的基礎上,各級各部門形成了“一鎮區一品牌、一部門一特色”的生動局面。全市目前已設立“修身學堂”600多間,開展宣講活動3500多場次,群眾參與達50萬人次。三是參與廣泛。堅持修身行動“從全民中來,到全民中去”,立足于公民主體,采取相應措施,激發了全體市民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截至目前,全市共開展修身活動每次參與人數在100人以上的 達1700多場次,面向全市征集修身格言2萬多條,市民轉發量超過1100萬次。四是惠及民生。將全民修身與修路、種樹、治水、以文化人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真正讓全民修身時時可見、處處可聞,讓群眾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斷受到熏陶和感染并充分享受到全民修身帶來的實惠。五是反響良好。活動開展以來,市民文明素質不斷提高,明禮誠信氛圍濃厚,志愿服務蔚然成風,良好社會風尚得到進一步弘揚。
科學的路徑探索,大大激發了市民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一年來,中山市各類道德模范、身邊好人不斷涌現,如肝癌晚期依然強忍劇痛堅守崗位,直到生命最后一息的人民好警察麥振偉;大涌鎮三位村民勇救落水兒童“小鑫鑫”等。
中山市市長陳茂輝表示,為了讓全民修身行動長效推行下去,中山正在探索建立“全民修身積分制”,“量化”修身情況并將此與個人的評優爭先、干部晉升、外來人口入戶入學掛鉤,還出臺《全民修身測評指標體系》,以推進修身情況作為干部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
修身平臺與活動也[FS:PAGE]將升級。當前,中山正在探索建立以社區修身學堂為站點,以鎮區“修身學院”為中心,以市級“修身體驗館”為基地的立體化修身平臺。同時擴大“一鎮區一品牌、一部門一特色”的活動載體,策劃一批草根性修身活動,進一步激發全民修身的自覺性。
社會善治率先破解城鄉、城市兩個二元結構
中山在社會建設和管理方面,許多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但作為先發地區,中山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突出。
薛曉峰指出,中山市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的總要求是: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而突破口則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二元結構。
近年來,中山堅持包容增長、共建共享的理念,努力突破城市人與農村人、本地人與外地人兩個二元結構,逐步實現全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社會公共服務、全民共享平等發展機遇,在促進外來工市民化以及新老中山人融合等方面作出了一些探索和努力。“比如在全國率先實施流動人員積分管理制度,目前已有近3萬名異地務工人員及其子女通過積分實現入戶或入讀公辦中小學;又如在去年召開的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上,我們邀請了包括10多名新中山人代表在內的12個界別50名代表列席,努力促進‘黨心’與‘民心’的同頻共振;再如‘三鄉鎮工人業余藝術團’,成員都是鎮內企業的異地務工人員,自2004年成立以來,開展免費演出超過400場,觀看人數超過60萬人次。新形勢下,我們要以此為重要突破口,進一步破除城市二元結構,促進社會和諧善治,爭當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的排頭兵。”謝曉峰介紹說,在創新社會管理方面,中山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
一是著眼打破身份壁壘,促進新老中山人共享基本公共服務。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為異地務工人員提供技能培訓、創業孵化、職業介紹、就業推薦等“一條龍”服務。健全集體合同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薪酬保障、欠薪追討等機制。“在把公租房等更多基本公共服務納入積分管理的基礎上,我們將不斷完善積分制入戶辦法,積極推動積分入戶制度向深度、廣度拓展。”
二是著眼保障政治權利,拓展新老中山人有序參與渠道。擴大在優秀異地務工人員中競爭選拔公務員和村官的比例,增加他們平等參與社會建設管理的機會。適當增加各級黨代會、人大、政協中異地務工人員代表(委員)的名額和比例,提高優秀異地務工人員在職代會、團代會、婦代會以及綜合治理、文明創建等組織中的[FS:PAGE]參選比例。穩步推進農村社區政經分離,建立健全村(居)建設協調委員會等基層組織,引導全體常住人口共同參與社會服務管理。
三是著眼實現心理進城,增進新老中山人的文化認同。引導新中山人積極參與“慈善萬人行”、全民植樹、文明城市創建、志愿服務等活動,增進其對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支持新中山人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引導其參與到全民修身行動中來,進一步破除本地人與外地人的身份和心理隔閡。強化“新老中山人都是一家人”的理念,不斷提高異地務工人員的社區參與度,努力構建新老中山人廣泛認同的共有精神家園。
科學開發、從容建設翠亨新區
為充分利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歷史際遇,發揮偉人故里的獨特優勢,2011年,中山提出建設“翠亨新區”的設想,作為中山未來發展新的重大戰略平臺,并以此作為全面踐行科學發展觀,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核心任務,奮力爭當“建設幸福廣東”排頭兵的一項重要實踐。
翠亨新區總體定位為海內外華人共有精神家園探索區、珠三角轉型升級重要引領區、珠江西岸理想城市先行區以及智慧用海試驗區,在產業上將著力培育綠色裝備制造業、智能電子產業、健康醫藥產業、高端都市產業等四大支柱產業,以及以產業基金、綠色金融為主導的創新金融業和以文化旅游、健康養生為主導的生活服務業。它將為中山與強優企業和優質項目合作提供全新的戰略平臺,打造成為龍頭企業落戶發展的首選地。
這一設想的提出得到了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并被列入廣東省“十二五”規劃。今年5月,翠亨新區被列為發展戰略平臺寫入廣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新區建設工作方案已獲省政府批準,新區建設邁出關鍵性一步。接下來,中山即將召開翠亨新區成立暨重點項目簽約動工儀式,翠亨新區管委會也將同時掛牌成立,這標志著新區建設已經進入了實際操作階段。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的規劃建設,中山將由昔日的交通末梢一躍成為西岸崛起的橋頭堡,翠亨新區的區位優勢將更加明顯,其作為中山戰略發展平臺的重要地位將更加凸顯。
然而在競爭合作的時代,每一座城市都應該站在思想的高處。目前,廣州南沙、深圳前海、東莞松山湖、珠海橫琴都成為各自城市下一輪發展的戰略平臺,對于周邊這些城市的戰略“夾擊”,中山的翠亨新區有何不同呢?
中山市市長陳茂輝認為,對中山來說孫中山資源是唯一的,不會與別的地區產生競爭,而整個珠三[FS:PAGE]角地區最需要的就是這個精神創新,提出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屆時,翠亨新區將可建成珠三角產業集群創新升級的綜合示范區。
在中山市委書記薛曉峰看來,打造翠亨新區,則更有利于發揮其靠山面海的地理優勢,推動中山發展從岐江時代(江河時代)向伶仃洋時代(海洋時代)跨越;有利于發揮圍墾土地資源優勢,搭建集聚各種高端發展要素、高端人才的大平臺;有利于引入優質產業增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對提升中山城市核心競爭力和戰略區位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隨著南朗鎮沿海經濟帶的迅速崛起,位于這條黃金經濟帶東端的翠亨新區,逐漸由“江河時代”開始走向“海洋時代”,并開始引領中山市融入更廣闊的沿海經濟帶戰略之中。
2011年,中山實現生產總值近2200億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在常住人口增長22.5%的情況下,人均生產總值從4.2萬元增加到7萬元,增長65%;中山以占全省1%的土地面積,不到3%的人口,連續多年創造了全省第五的經濟總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發布的《2012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指出,中山社會環境和創新環境兩項指標進入全國前十,其中在社會環境競爭力方面位列全國第二,僅落后于香港,在內地排名第一。
從改革開放30年的“中山模式”到“走出一條珠江口西岸特色發展道路”,中山一直以先行先試的姿態為廣東乃至中國探路。在六大戰略的支撐下,中山正呈現人民生活水平、經濟發展、城市面貌、社會建設全面轉型的全新局面。
多管齊下力推產業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是中山發展的生命線。中山和其他城市一樣,當初依靠土地、廉價勞動力等要素驅動的傳統發展方式,已遭遇到發展的‘天花板’。”中山市委書記薛曉峰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時說:“轉型升級必然要以犧牲一定速度為代價,但反過來,經濟增速的放緩,也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騰出空間,如果不把握機遇加快轉型升級,眼前的困難就很可能固化為長期的硬傷。”
近兩年來,中山集中出臺了“三個一百”戰略(助推100家外商投資企業及來料加工企業就地轉型升級、重點支持100家內資企業做強做大、重點引進100家優質企業或項目)、個體工商戶轉型升級、鼓勵企業上市、發展總部經濟等20多項政策措施,咬緊牙關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提升、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變“汗水經濟”為“智慧經濟”。中山還制定了“用地少、創新多、效益高、用工精、污染少、生態好、惠民實”的轉型升級衡量標準。中山市市長陳茂輝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時舉例說:“在用地方面,我們堅持抽緊地根促轉型,把部分鎮區的土地指標統籌到市里;我們強調‘米產’的概念,對每平方米的投資強度、產值、稅收,以及其他一些約束指標,都制定了非常明晰的標準,只有符合新標準的項目我們才上馬。”
專業鎮轉型升級是中山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
中山全市18[FS:PAGE]個鎮中有省級專業鎮15個,是廣東省專業鎮分布密度最大的地級市之一。2011年中山專業鎮生產總值1280億元,占全市經濟總量的60%、稅收的50%、吸納就業人數占54%。中山正深入實施傳統產業振興、專業鎮升級、產業集群壯大計劃,加快推進燈飾、家具、家電、燃氣具、淋浴房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幸福導向型產業發展,打造“中山家居”品牌。堅持產業高端與高端產業相結合,推動專業鎮創新發展,尤其是促進燈飾照明、家用電器、五金鎖具、服裝家具等傳統優勢產業,向新光源、智能家電、智能安防、時尚設計等百億級、千億級的現代產業集群提升,努力打造產業集聚度更高、行業影響力更大、自主創新能力更強的特色產業名鎮。
“我們深切地感到,什么時候推動轉型升級,什么時候發展質量就高、效率就好、可持續性就強。”薛曉峰表示,專業鎮發展一要堅持,二要創新,這方面中山采取“三管齊下”的措施:一是推動行政區經濟向經濟區經濟轉型,構建專業鎮資源共享新格局;二是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構建專業鎮創新發展新支撐;三是大力實施高端平臺、高端項目、高端人才“三高”戰略,構建專業鎮創新發展的產業競爭新實力。
目前,隨著中山“三個一百”等轉型升級系列政策的深入實施,“騰籠換鳥”、“雙轉移”工作扎實推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今年上半年全市用工人數減少5萬多人,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20%,萬元GDP單位能耗下降3.9%。1—7月,轉移或關停企業1700多家,平均投資強度只有50多萬元,總投資額近9億元;同時新增企業760多家,平均投資強度4600多萬元,總投資額達350多億元,新增企業投資強度提高了90倍。
全民修身以文化促進道德建設
在中山市東區竹苑社區,盡管社區辦公樓已經老化,但自從今年3月設立一間“修身學堂”之后,這里便成了居民最常來的地方之一。在這特殊的“課堂”上,一些發生在身邊的好人好事經常被“搬”到講臺,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以身邊事教身邊人。“修身不一定要做驚天動地的大事,做到不違反交通規則、講衛生等都是修身。”經常“光顧”修身學堂的居民徐漢錦說道。
中山是聞名遐邇的博愛之鄉和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站在“十二五”的新起點,中山圍繞主題主線提出了建設幸福和美中山的目標。在中山市委書記薛曉峰看來,在幸福建設中,許多不能單靠經濟增長來解決的深層次問題,要通過進一步提高人的道德素質來化解。中山于2011[FS:PAGE]年9月20日率先啟動的全民修身行動,正是實現“身修、家齊、市治、一方平”的一種創新探索。
中山為期5年的全民修身行動,旨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引導市民修養身心、涵養德性,推進社會和諧善治。活動開展以來,市民文明素質不斷提高,明禮誠信氛圍漸濃,志愿服務蔚然成風,良好的社會風尚得到進一步弘揚。據中山文明辦組織的全民修身課題抽樣調查顯示,98%的受訪者認為修身行動感染了自己,95%的受訪者表示愿意加入到修身行動中。目前,中山也被確定為全省乃至全國全民修身唯一試點城市,并榮獲了2011中國十大社會管理創新獎。
中山全民修身開展一年來亮點紛呈。一是內涵豐富。全民修身既注重傳承“仁、義、禮、智、信”等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又大力弘揚以敢為人先、開放創新為特質的香山文化等優秀文化遺產,不斷賦予了全民修身與推動科學發展和幸福廣東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新時代內涵。二是平臺多樣。在全面推進修身十大配套行動的基礎上,各級各部門形成了“一鎮區一品牌、一部門一特色”的生動局面。全市目前已設立“修身學堂”600多間,開展宣講活動3500多場次,群眾參與達50萬人次。三是參與廣泛。堅持修身行動“從全民中來,到全民中去”,立足于公民主體,采取相應措施,激發了全體市民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截至目前,全市共開展修身活動每次參與人數在100人以上的 達1700多場次,面向全市征集修身格言2萬多條,市民轉發量超過1100萬次。四是惠及民生。將全民修身與修路、種樹、治水、以文化人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真正讓全民修身時時可見、處處可聞,讓群眾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斷受到熏陶和感染并充分享受到全民修身帶來的實惠。五是反響良好。活動開展以來,市民文明素質不斷提高,明禮誠信氛圍濃厚,志愿服務蔚然成風,良好社會風尚得到進一步弘揚。
科學的路徑探索,大大激發了市民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一年來,中山市各類道德模范、身邊好人不斷涌現,如肝癌晚期依然強忍劇痛堅守崗位,直到生命最后一息的人民好警察麥振偉;大涌鎮三位村民勇救落水兒童“小鑫鑫”等。
中山市市長陳茂輝表示,為了讓全民修身行動長效推行下去,中山正在探索建立“全民修身積分制”,“量化”修身情況并將此與個人的評優爭先、干部晉升、外來人口入戶入學掛鉤,還出臺《全民修身測評指標體系》,以推進修身情況作為干部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
修身平臺與活動也[FS:PAGE]將升級。當前,中山正在探索建立以社區修身學堂為站點,以鎮區“修身學院”為中心,以市級“修身體驗館”為基地的立體化修身平臺。同時擴大“一鎮區一品牌、一部門一特色”的活動載體,策劃一批草根性修身活動,進一步激發全民修身的自覺性。
社會善治率先破解城鄉、城市兩個二元結構
中山在社會建設和管理方面,許多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但作為先發地區,中山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突出。
薛曉峰指出,中山市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的總要求是: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而突破口則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二元結構。
近年來,中山堅持包容增長、共建共享的理念,努力突破城市人與農村人、本地人與外地人兩個二元結構,逐步實現全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社會公共服務、全民共享平等發展機遇,在促進外來工市民化以及新老中山人融合等方面作出了一些探索和努力。“比如在全國率先實施流動人員積分管理制度,目前已有近3萬名異地務工人員及其子女通過積分實現入戶或入讀公辦中小學;又如在去年召開的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上,我們邀請了包括10多名新中山人代表在內的12個界別50名代表列席,努力促進‘黨心’與‘民心’的同頻共振;再如‘三鄉鎮工人業余藝術團’,成員都是鎮內企業的異地務工人員,自2004年成立以來,開展免費演出超過400場,觀看人數超過60萬人次。新形勢下,我們要以此為重要突破口,進一步破除城市二元結構,促進社會和諧善治,爭當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的排頭兵。”謝曉峰介紹說,在創新社會管理方面,中山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
一是著眼打破身份壁壘,促進新老中山人共享基本公共服務。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為異地務工人員提供技能培訓、創業孵化、職業介紹、就業推薦等“一條龍”服務。健全集體合同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薪酬保障、欠薪追討等機制。“在把公租房等更多基本公共服務納入積分管理的基礎上,我們將不斷完善積分制入戶辦法,積極推動積分入戶制度向深度、廣度拓展。”
二是著眼保障政治權利,拓展新老中山人有序參與渠道。擴大在優秀異地務工人員中競爭選拔公務員和村官的比例,增加他們平等參與社會建設管理的機會。適當增加各級黨代會、人大、政協中異地務工人員代表(委員)的名額和比例,提高優秀異地務工人員在職代會、團代會、婦代會以及綜合治理、文明創建等組織中的[FS:PAGE]參選比例。穩步推進農村社區政經分離,建立健全村(居)建設協調委員會等基層組織,引導全體常住人口共同參與社會服務管理。
三是著眼實現心理進城,增進新老中山人的文化認同。引導新中山人積極參與“慈善萬人行”、全民植樹、文明城市創建、志愿服務等活動,增進其對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支持新中山人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引導其參與到全民修身行動中來,進一步破除本地人與外地人的身份和心理隔閡。強化“新老中山人都是一家人”的理念,不斷提高異地務工人員的社區參與度,努力構建新老中山人廣泛認同的共有精神家園。
科學開發、從容建設翠亨新區
為充分利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歷史際遇,發揮偉人故里的獨特優勢,2011年,中山提出建設“翠亨新區”的設想,作為中山未來發展新的重大戰略平臺,并以此作為全面踐行科學發展觀,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核心任務,奮力爭當“建設幸福廣東”排頭兵的一項重要實踐。
翠亨新區總體定位為海內外華人共有精神家園探索區、珠三角轉型升級重要引領區、珠江西岸理想城市先行區以及智慧用海試驗區,在產業上將著力培育綠色裝備制造業、智能電子產業、健康醫藥產業、高端都市產業等四大支柱產業,以及以產業基金、綠色金融為主導的創新金融業和以文化旅游、健康養生為主導的生活服務業。它將為中山與強優企業和優質項目合作提供全新的戰略平臺,打造成為龍頭企業落戶發展的首選地。
這一設想的提出得到了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并被列入廣東省“十二五”規劃。今年5月,翠亨新區被列為發展戰略平臺寫入廣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新區建設工作方案已獲省政府批準,新區建設邁出關鍵性一步。接下來,中山即將召開翠亨新區成立暨重點項目簽約動工儀式,翠亨新區管委會也將同時掛牌成立,這標志著新區建設已經進入了實際操作階段。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的規劃建設,中山將由昔日的交通末梢一躍成為西岸崛起的橋頭堡,翠亨新區的區位優勢將更加明顯,其作為中山戰略發展平臺的重要地位將更加凸顯。
然而在競爭合作的時代,每一座城市都應該站在思想的高處。目前,廣州南沙、深圳前海、東莞松山湖、珠海橫琴都成為各自城市下一輪發展的戰略平臺,對于周邊這些城市的戰略“夾擊”,中山的翠亨新區有何不同呢?
中山市市長陳茂輝認為,對中山來說孫中山資源是唯一的,不會與別的地區產生競爭,而整個珠三[FS:PAGE]角地區最需要的就是這個精神創新,提出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屆時,翠亨新區將可建成珠三角產業集群創新升級的綜合示范區。
在中山市委書記薛曉峰看來,打造翠亨新區,則更有利于發揮其靠山面海的地理優勢,推動中山發展從岐江時代(江河時代)向伶仃洋時代(海洋時代)跨越;有利于發揮圍墾土地資源優勢,搭建集聚各種高端發展要素、高端人才的大平臺;有利于引入優質產業增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對提升中山城市核心競爭力和戰略區位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隨著南朗鎮沿海經濟帶的迅速崛起,位于這條黃金經濟帶東端的翠亨新區,逐漸由“江河時代”開始走向“海洋時代”,并開始引領中山市融入更廣闊的沿海經濟帶戰略之中。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07月13日 11:40朗銳智科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09月01日 09:09電子工程世界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09月13日 15:58千家網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
09月13日 15:43千家網
十位院士對智慧城市的理解
隨著杭州宣布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廣東政務云3億元大單的“空降”,智慧城市的話題一直處在新基建浪潮的旋渦中心地帶。一方面,北上廣深杭、雄安、濟南、海南都盯上“智慧城市第一城”的金字招牌,試圖通過新基建政策加持,推動一把手工程...
03月02日 14:51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