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體系需各司其職 智慧城市需極其務實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無錫“科技驅動與產業發展”高端報告會上,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協決策咨詢專委會主任齊讓,中科院工程院兩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網絡技術研究院院長陳俊亮暢談了創新體系建設、智慧城市建設。
齊讓創新體系建設需各司其職,評價機制最為重要
齊讓在報告會上從創新資源、創新主體、創新機制與創新環境這四大創新要素出發,提出了對當前我國創新體系建設的思考。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大學、研究機構是知識創新的主體,中介機構(學會)是聯系主體之間的紐帶,政府是創新環境的主體,但是在我國現行的情況下,主體之間出現了不少錯位。”他說,為推動技術創新,政府部門常常會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世界網等方面,做出一些本該放手讓企業自主解決的“越位”之舉。政府的主要作用則在于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譬如制定戰略規劃、政策法規、標準規范和監督指導,提高服務能力和發揮各類創新主體作用等。特別是應該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上下功夫。他同時表示,當前,學會在國家創新體系重要力量的作用還未能體現,下一步應該在充分發揮科技社團在推動全社會創新活動中的作用上努力。
“創新體系的建設離不開好的機制創新。”齊讓說,機制應包括競爭機制、激勵機制和評價機制。競爭和激勵都是建立在評價的基礎上,因此評價應該是最重要的機制,評價機制對創新的推動具有導向作用。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導向機制,比如評價單位考核科研成果要變看重數量為看重質量。目前我國科研成果的數量并不少,質量還不夠高。低質量的科研成果太多,不僅使得投入的科研經費和物資的使用效率和回報率低下,而且使得科技工作者的人力資源投入效率低下。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科研單位需要變看重數量為看重質量,讓科技工作者有足夠的時間開展深入的科學研究,提高科研成果的產出質量。
陳俊亮“智慧城市”核心是服務,要從“用”字出發“智慧城市建設的要害是應用,核心是服務!”陳俊亮目前主要從事網絡智能及物聯網方向的研究。演講伊始就坦言:多地都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而且在硬件上已有相當的投入,薄弱環節在于“服務”。
“無錫在物聯網、智慧城市方面的發展走在了前面。”陳俊亮在會后接受記者采訪。聽聞無錫在多個方面啟動或即將啟動應用示范項目后說,他認同無錫推廣應用的做法,因為智慧城市的建設重在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為城市發展和百姓生活提供各類服務。對物聯網產業而言,要找好定[FS:PAGE]位,推出的項目要實用并且能夠得到量化應用,推動物聯網技術應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城市而言,智慧城市的藍圖再美好,也要從“用”字出發,這些項目投入大,必須極其務實,推出的系統、項目要確實管用。“管用,就要找到入手的關鍵突破口。”陳俊亮以智能醫療為例分析,系統開發就要從老百姓看病在掛號排隊等不滿意的地方入手,解決實際問題。
“信息孤島是各地目前推行智慧城市建設最先遇到的‘攔路虎’。”陳俊亮舉了兩個例子。一是廣東一家物流企業購置了財務、運輸、倉儲、報關等軟件系統,卻相互不兼容,一百臺貨柜車的發展規模需要十個人來回地銜接數據與流程。二是他在調研新興服務業時,一家IT企業受托建設某城“智慧城市”,卻發現各個部門單位的系統各有數據庫,相互之間難以統一。兩例都指向同一個“攔路虎”:信息化發展十多年各地各部門建設了各種信息系統,由于未做到標準先行,各系統自行定義數據格式,導致系統間無法互通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島”。“當下要以應用為核心進行整合,使之成為整體化的信息系統,提高智慧城市的服務功能與效率!”陳俊亮表示,北京郵電大學已進行相關方面的研究及應用。
相關文章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
十位院士對智慧城市的理解
隨著杭州宣布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廣東政務云3億元大單的“空降”,智慧城市的話題一直處在新基建浪潮的旋渦中心地帶。一方面,北上廣深杭、雄安、濟南、海南都盯上“智慧城市第一城”的金字招牌,試圖通過新基建政策加持,推動一把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