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智慧農業:如何破“深入”行業信息化難題
目前已經在黑龍江、北京、山東、湖南等省份廣泛推廣,在北京郊區的胡蘿卜農場有幾塊試驗田,里面試驗的不再是新種子、新種法,而是智慧農業帶來的革命性變化。
基于傳感網絡和3G網絡融合的新應用,通過在大棚內現場布置光照、溫度、濕度等無線傳感器、攝像頭和控制器,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查看農業大棚內的溫度、濕度等信息,并可遠程控制澆灌和開關卷簾等設備;利用RFID和二維碼等技術對農產品進行標記和管理,監控和記錄所有產品流通環節,為政府執法人員、企業以及消費者提供溯源信息;通過在農機上安裝定位和農機工作狀態采集設備,可實現智能化的農機定位調度與管理。類似的應用還有冷鏈運輸監控、智能化糧食儲存管理等。這不是簡單地把電話和網絡建設到農村,而是電信運營商用新一代寬帶通信技術、物聯網技術、傳感技術等來武裝新一代的農民,打造“智慧農業”的典型應用。在這些方面,中國電信已經邁開了步伐,智能大棚、生鮮乳行業信息化、智能農機管理等應用,目前已經在黑龍江、北京、山東、湖南等省份廣泛推廣,在北京郊區的胡蘿卜農場有幾塊試驗田,里面試驗的不再是新種子、新種法,而是智慧農業帶來的革命性變化。
從中國電信在智慧農業中的實踐探索看,我們更多地需要思考:如何破解“深入”行業信息化的難題?
行業“鴻溝”,難以彌合
“我們運營商已經做了一些物聯網示范項目,很多是局部的信息化應用,真正能切入行業核心業務流程的還很少,因此可規模化推廣的應用不多!”中國電信集團副總工程師靳東濱對記者說,電信企業目前在很多行業和社會領域做的信息化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是行業邊緣部位化、底層化的應用,在需求部門看來,其實并不完全是核心、關鍵環節的應用。通過對一些示范項目的分析,他深深地感到,電信運營商為其他行業做信息化應用項目的思路,往往與該行業自身的信息化思路契合度不夠,需要更深層次的交流互動,才能真正深入了解行業信息化需求,致力于解決該行業和領域的核心問題。
交通主管部門關心的,是如何建立全國統一、跨省份暢通的交通信息網絡,是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各種交通工具,實現道路與運輸能力的優化配置,按路政、路車、車車的信息化發展順序。這與目前電信運營商[FS:PAGE]提供的實時路況查詢、交通視頻監控、違法違章信息推送、定位服務等需求有所不同,明顯看到需求層次上的重點不一樣。農業部門關心的,是如何實現農用機械的智能化遠程控制,是農業生產經營中各類信息的無障礙流通,是對全球大宗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實時監測等,這些具體而專業的需求,與目前電信行業信息化部門給農民手機發送的銷售價格等市場信息,安裝能打電話、能上網的多功能農村信息機這些應用,確實存在比較大的差距。正如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隆平教授的助手黃崎所說,作為種業研究人員,面臨中國的優質種子被國際種業巨頭全面擊潰、“自留地”寥寥無幾的狀況,他更關心的是信息化手段怎么幫助他監控育種情況、縮短育種周期、檢測種子質量,這無疑是電信業需要更加深入研究的領域。
類似的問題,中國電信在探索智慧農業的時候遇到了,更多的運營商在為其他行業進行信息化服務的時候也遇到了。行業間的“鴻溝”其實非常明顯,如果不加以解決,那么電信運營商所提供的信息化解決方案將只能浮于表面,處于底層和邊緣應用、搔不著這些行業的癢處,因而不能在政策支持下大規模推廣。
站高一些,走近一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同行業之間的缺乏了解、“我行我素”,早已是經濟社會的常態。但是,隨著信息網絡帶來的根本變革,以信息通信技術為紐帶,跨行業、跨領域的融合創新已經不可違逆。行業信息化,這本身就是融合創新的產物。而要打破行業之間的“鴻溝”,電信運營商還應該站高一些,走近一些。
站高一些,就是要與行業主管部門建立高層次的交流,了解該行業的整體發展戰略和信息化建設框架,從而確定自身信息化服務的方向。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的專家江志峰在給記者介紹時,首先拿出的是5月13日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農業現代化研究》,細數中國農業發展的現狀,這讓記者眼前一亮:這種對服務行業對象深入研究的態度,不就是敲破行業壁壘的巨錘嗎?
基于中國農業發展的現狀以及多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農業發展的戰略性要求,中國電信提出了智慧農業的概念,并組織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進行了智慧農業平臺的研發,其核心內容是促進信息化與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相融合,集成應用計算機[FS:PAGE]與網絡、物聯網、無線通信等先進技術,實現農業的智能化生產和管理。記者注意到,中國電信提出的智慧農業的五個特點——數字化、精確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正是在充分理解現代農業建設目標的前提下,將農業信息化需求與自身信息網絡服務能力相結合的產物。
走近一些,就是要不厭其煩,深入了解行業細分領域的具體需求,充分調動信息網絡資源,“調配”出個性化的信息化“套餐”。例如,針對規模化生產以及高經濟附加值的農業溫室大棚需求,中國電信深入農業現場,引導合作伙伴生產和提供專門適用于農業環境的各類傳感與控制設備,同時利用電信3G網絡,各類農業現場信息可以在線、實時地傳送到智慧農業的遠程監控與調度中心,通過與專家系統結合,實現自動化的農業生產與智能化的決策分析;針對生鮮乳行業的需求,中國電信依托3G網絡,結合RFID物聯網技術,通過為奶戶配置翼機通手機,奶站部署刷機POS,同時集中建設奶業信息化平臺,實現奶站日常的生鮮乳收購、生鮮乳銷售、飼料銷售、奶資結算和綜合信息互動服務等功能,充分滿足了政府、乳企、奶站以及奶戶的信息化應用需求;針對農機管理的需求,智能農機管理系統利用衛星定位(GPS)、無線通信、地理信息系統(GIS)、3G等高新技術,將農業機械的位置、圖像、音頻及其他農業機械參數等進行實時管理,有效滿足用戶對位置服務方面的各類需求,對農機具和農機管理人員進行遠程調度,提高農機具的使用和管理效率。
堅冰也非一日可以打破,但樹立正確的態度是必要的。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專門組建了智慧農業團隊,他們從智能溫室大棚應用入手,持續和深入地開展農業信息化研究,廣泛與農業專家進行合作,通過聯合攻關、示范試點以及規模復制等方式摸索信息化與農業的“兩化”融合經驗,為國家現代農業的轉型提供支撐。正如靳東濱所說:“電信業的信息化服務進入哪個行業,就是推進這個行業的‘兩化’融合進程。我們要擁有行業信息化專家,才能更好更有效地為行業信息化服務。”破解行業信息化深入難的問題,關鍵還在電信運營商自身。
相關文章
智慧農業物聯網 助推鄉村振興
隨著機械化農業向智慧農業穩步邁進,現代科技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了傳統的農業生產中,借助多光譜相機、雷達等傳感器,便可以通過管控中心遠程對農業生產進行全程精準感知、精細控制和優良管理,使農業更具“智慧”。只需要一部小小的手機,...
智慧農業:農業的發展大趨勢
如今,圍繞工業物聯網和大數據如何全面改變行業的話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農業也不例外。在全球人口迅速增長的推動下,農業部門不得不尋找創新的方法來跟上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此外,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農業部門不得不采用...
北京房山搭建智慧農業平臺助力“菜籃子”穩產保供
驚蟄過后,農業生產進入大忙時節,在北京房山,當地利用現代農業技術,搭建智慧農業平臺,全方位保障菜籃子供應。張志遠是北京市房山區一家種植合作社的負責人,一大早,他就接到了客戶發來的訂單,張志遠說,從春節開始,訂單就比平常增加...
科技創新助力智慧農業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依靠科技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智慧化,正在悄然改變著農業生產方式,智慧農業正...
廣西建設農業大數據中心,推進智慧農業發展
智能化大數據應用已走進廣西的田間地頭。近年來,廣西緊緊圍繞“互聯網+現代農業”,以建設智慧農業為目標,以廣西農業云平臺和廣西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建設為核心,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工程,積極推進物聯網、大數據、3S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