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寶:發展低碳能源 倡導城市低碳生活方式
華夏物聯網訊 7月3日上午,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環境變化與城市責任”主題論壇開幕式在江蘇南京紫金山莊紫金廳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國家環保部部長周生賢;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江蘇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梁保華;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 江蘇省省長羅志軍; 江蘇省政協主席張連珍; 國家氣象局局長鄭國光;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丁薛祥; 南京市市長季建業;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納;聯合國前副秘書長、環境規劃署首任執行主任莫里斯·斯特朗;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印度能源和資源研究所所長拉金德拉·帕喬里出席了開幕式。
出席本次論壇的還有,國際環境組織代表,環境專家學者,世博園區參展總代表,城市最佳實踐區環保企業代表,國內各省(區)市環境負責人共約600多人。本次論壇以“環境變化與城市責任”為主題,設置了一個全體大會和六個分論壇,圍繞環境保護、低碳發展、綠色創新等熱點領域和焦點話題進行研討,分享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加強政府、企業、公民的環境責任意識,增進共識,加強合作,共同應對環境變化的挑戰。
南京市委書記朱善璐主持今天的開幕儀式。
隨后,論壇舉行了全體大會,由央視主持人敬一丹主持。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發表了演講:
女士們,先生們:今天,我們在南京召開上海世博會“環境變化與城市責任”主題論壇,作為主辦方之一,我謹代表國家能源局對論壇的召開表示誠摯的祝賀!
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現在,城市已經集中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城市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發達的交通,集中居住的條件,以及優質的電力、燃氣等能源供應,城市為人類提供了更高的生活質量。但我們也應看到,城市人口集中,交通、建筑、采暖、照明以及居民日常生活消費大量的能源,同時工業生產也大多集中在城市地區,城市能源消費已經超過全球能源消費的70%。城市是溫室氣體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城市的空氣質量普遍較差,由此引起的健康疾病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因此,城市在給人們提供美好生活的同時,也應對環境變化負有重要責任。發展低碳能源、建設低碳城市,已成為城市領導者面臨的共同課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目前,我國城鎮人口已達到6.2億,占全國人口的47%,比1978年上升了29個百分點。城市發展給中國[FS:PAGE]人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現正處在城市化加速發展的時期,能源消費迅速增長,我國在短短十幾年內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北京、上海等城市空氣質量下降,晴朗天氣少,看不到明亮的星星,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重視城市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已引起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建設低碳城市、減少環境污染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重視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低碳能源。近年來,中國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利用取得長足發展。2009年水電裝機達到1.97億千瓦,居世界第一。風電裝機連續4年翻倍增長,超過2200萬千瓦,躍居世界第三;預計今年將突破3000萬千瓦,將位居世界第二。我們在上海東海大橋建成了亞洲第一座100兆瓦海上風電場,安裝運行了34臺3兆瓦風電機組。核電投運機組11臺、裝機容量910萬千瓦,占整個電力裝機比重1%,比例并不高,但在建23臺、2540萬千瓦,占世界在建57臺機組的40%,在建規模居世界第一。太陽能熱水器總集熱面積達到1.45億平方米,沼氣年產量約130億立方米,均居于世界前列。非化石能源累計利用規模達到2.4億噸標準煤,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7.8%。我們已經向國際社會承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15%左右。全國人大已批準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國家能源局已草擬了新能源發展規劃。我們還將加大工作力度,發展低碳能源,采取更多的行動,堅定地履行這一承諾。
二是積極建設低碳示范城市。這屆世博會,上海市為建設低碳城市作了最好的展示。上海南市電廠改建為城市未來館,世博中心、世博軸采用江水源和地源熱泵技術降溫,數千輛新能源汽車為世博園區提供交通服務,這些都是低碳理念的直接詮釋。我們在新疆吐魯番批準建設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充分利用那里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實現新能源開發利用與城市建設的和諧共進。不久前,在日本福井召開的APEC第九屆能源部長會議上,通過了中國和日本共同倡議的低碳示范城鎮項目,確定中國天津于家堡金融區作為首例低碳示范城鎮,我們有信心以此為契機,在亞太地區建設一個高水平的低碳城市典范。當前,中國從南到北,從沿海到內陸,許多城市都提出了新能源城市、低碳城市的規劃和方案,國家能源局將予以積極支持。
三是在大城市原則上不再布局新的純燃煤電站。去年11月,上海洋山港LNG接收站建成投運,開始為上海市民提供清潔的天然氣能源,并配套建設上海臨港燃氣電廠,總裝機容量160萬千瓦。北京市大力推進燃煤電站改造和搬遷,我已建議[FS:PAGE]拆除或搬遷位于北京市區的四座燃煤電廠,即拆除位于CBD中心區的國華東郊熱電廠,異地建設燃氣熱電廠;拆除天寧寺熱電廠;大唐高井和京能石景山電廠實行煤改氣或異地建設燃氣熱電廠,這些項目的完成將使北京市的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已得到了北京市政府和相關企業的響應,即將實施。在大中城市發展分布式燃氣能源項目,如北京火車南站和廣州大學城熱電冷聯供項目就是很好的示范。另外,重慶等城市也已經開始推廣火電廠“煤改氣”工程。
四是在北方寒冷地區建設集中供熱機組,大量取代燃煤鍋爐。中國在用燃煤工業鍋爐近50萬臺,每年排放大量煙塵。國家能源局積極支持北方大中城市建設集中供熱的熱電機組,鼓勵工業園區建設背壓式供熱機組,優先安排以“上大壓小”方式建設的熱電項目。2009年全國熱電機組裝機已達到1億千瓦,2010年上半年又核準熱電聯產機組360萬千瓦。熱電機組的建設替代關閉了大量燃煤中小鍋爐,僅沈陽市就拆除了5000根煙囪。
五是燃煤電廠安裝脫硫設施,控制二氧化硫排放。近年來,中國新建的燃煤電廠全部配套加裝脫硫裝置,同時加大既有電廠的脫硫改造力度。2009年全國火電廠煙氣脫硫機組投運容量達到4.6億千瓦,占全部火電機組的比例從2000年的不到2%提高到現在的71%。2005-2009年全國電力裝機容量增長70%,而同期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13.14%,火電廠煙氣脫硫為此做出了很大貢獻。
六是大力實施節能和提高能效。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單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在能源工業領域,我們堅決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電機組,從2006年到2009底,已累計關停小火電機組6006萬千瓦,相當于英國全國的電力裝機容量。今年還將繼續關停1000萬千瓦。這些關停的小機組用大機組替代發電,每年可節約原煤81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4億噸。
當前,建設低碳城市,應對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已是世界各國的共識,很多城市已開始行動。上海世博園“城市最佳實踐區”充分展示了低碳城市的未來。葡萄牙館極具特色的軟木外墻,英國倫敦的零碳館,瑞典馬爾默的綠色屋頂,加拿大溫哥華的環保木屋,日本大阪的櫻花隧道,德國佛萊堡的向陽屋等,都展現了綠色和低碳的理念。
女士們,先生們,建設低碳城市,應對環境變化,需要城市領導者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堅持科學發展,促進城市和環境和諧。借此機會,我提幾點建議。
第一,大力發展低碳能源。城市應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需要,不斷提高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FS:PAGE]的比重。大力發展天然氣、水電和核電等綠色支柱能源,積極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非水可再生能源,推進傳統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潔利用,不斷優化能源結構,實現能源低碳化發展。在大城市不應再建設燃煤發電廠,上海、南京等缺煤城市更應作出表率。但現在我們有些城市還在熱衷于在本地建設燃煤發電機組,去年我國煤炭生產量已達28億噸,進口超過1億噸,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仍面臨上升的壓力。
第二,促進城市低碳發展。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貫徹低碳理念,著力推進交通、建筑和照明節能。推廣太陽能光熱一體化建筑。鼓勵使用新能源汽車,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加強城市智能電網和分布式能源建設。推動能源技術進步,提高城市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倡導低碳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作為能源消費的主體,每一個城市居民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倡導綠色的出行方式,采用低碳的居住方式,使用高能效的家用電器,積極樹立節能是最清潔能源的意識。
第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當前,很多國家都在積極發展低碳能源,開展低碳城市建設,有很多值得相互借鑒和學習的地方,也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我們應該加強交流,推動務實合作。中國與美國建立了可再生能源伙伴關系,共同投資成立了清潔能源研究中心,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美國的駱家輝商務部長帶領30家新能源企業到中國洽談合作。中國和日本剛剛簽署低碳示范城鎮建設項目。丹麥的維斯塔司、西班牙的嘎米薩公司在中國投資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我們將與有關國家分享經驗,為推動能源和城市的低碳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女士們、先生們,上海世博會正在向世人演繹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燦爛主題,“綠色”、“低碳”無疑是這一主題的體現。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建設低碳城市,共同為創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而不懈努力!
相關文章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
十位院士對智慧城市的理解
隨著杭州宣布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廣東政務云3億元大單的“空降”,智慧城市的話題一直處在新基建浪潮的旋渦中心地帶。一方面,北上廣深杭、雄安、濟南、海南都盯上“智慧城市第一城”的金字招牌,試圖通過新基建政策加持,推動一把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