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数字平台 共享信息资源--华夏物联网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播放,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清纯,日本乱人伦片中文三区,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777亚洲熟妇自拍无码区

搭建數字平臺 共享信息資源

專家觀點
中國環境報
2013-02-26
[ 導讀 ] "只有讓環境信息化有了智慧,才能讓生態環保成為一張'晴雨表'。--江蘇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

    關注


  環境數據怎樣歸一輸入統一輸出?


  "只有讓環境信息化有了智慧,才能讓生態環保成為一張'晴雨表'。--江蘇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


  什么是"1831"工程?


  "1831"是一項跨行業、跨地區、跨學科全省共建共享的大型環境保護物聯網示范工程。


  "1":建設一個全省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控系統。


  "8":集成飲用水水源地、流域水環境、大氣環境、重點污染源(包括污水處理廠)、機動車尾氣、輻射環境、危險廢物、應急風險源等8個子監控系統。


  "3":組建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監控中心,統一歸口管理自動監測監控系統,對監控數據質量實施"全生命周期"控制。


  "1":建立完善的環境監控運行機制,出臺一套環境監控管理辦法,實現對全省生態環境的現代化監管。

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控系統平臺展示。


  2012年12月28日下午4:30分,國家主席胡錦濤來到江蘇省泰州科學發展觀展覽館第一展廳,站在52寸大屏幕前,只見工作人員用手指輕輕一點江蘇省宜興市的陳東港,隨著地圖的移動,不久便“飛”到了陳東港水質自動監測站,在這里能看到自動監測站室內、室外的環境,同時兩小時一次的監測數據,也能通過手指輕輕一點就了如指掌。


  出現的是什么神奇的影像?這是江蘇環保的“數字奇兵”—江蘇省太湖流域水環境信息共享平臺(以下簡稱“太湖平臺”),平臺實現了太湖流域水環境多角度展現和全方位立體化監控,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環境信息監控平臺。


  這次的現身,并不是太湖平臺的第一次“亮相”。早在2009年“奮進的江蘇——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2010年全國第一次環境信息化工作會議上,2011年深圳第十三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均出現過它的身影。


  在江蘇省環保廳二樓的生態環境監控中心,記者了解到,太湖平臺還只是生態江蘇智慧環保的一部分。


  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控中心主任何春銀告訴記者,實際上,“1831”才是江蘇智慧環保的核心,它能采用國際最先進的物聯網傳感器、最高速安全的專用網絡、最先進的信息分析處理技術,實現實時感知4萬億經濟總量下10.26萬平方公里江蘇省生態環境系統安全與健康的程度,并將人類社會與環境業務系統進行整合,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實現環境管理和決策的“智慧”化,是江蘇貫徹科學發展觀,實施生態文明工程的重要成果。

  實現太湖水環境信息共享

  太湖平臺覆蓋了江蘇太湖全流域的125個水環境自動監測站,建成50個省、[FS:PAGE]市、縣和區域4級重點污染源監控中心并實現聯網


  2007年5月29日清晨,大多數無錫人起床之后,擰開水龍頭,準備洗漱,卻聞到一股發臭的味道。


  一個市民拿起毛巾弄濕了,發現有味道,以為是自己的毛巾放得太久生出異味,于是用香皂仔細洗了洗,結果卻發現洗后的毛巾味道更濃:“太湖水污染了……”。太湖藍藻引起了幾百萬人的供水危機。


  水危機警示了人們,太湖流域多個地區、多個部門圍繞太湖水環境開展了污染源、環境質量、生態背景、水文、氣象等方方面面的信息監控。但由于缺乏在政府綜合管理與決策層面的信息集成、共享、集中管理與統一發布機制,因此無法為太湖治理與決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撐。


  太湖之殤,江蘇之痛。在總結太湖水危機的教訓時,江蘇省環保廳黨組深刻認識到,一個行業信息系統開發各自為政,業務數據自成體系,技術標準的不統一、數據系統的異構,必然無法實現集成共享,必然出現“信息孤島”現象,必然浪費財力人力物力。


  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控中心主任何春銀介紹,2008年以前,環境信息化處于階段性分頭建設階段,沒有統一的共享平臺,106臺信息化設備36個系統分布在7個機房,沒有形成整體化優勢。


  江蘇省委、省政府要求按照“高標準、全覆蓋、最先進”的標準建設太湖平臺,實現太湖水環境的信息共享,為環境信息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2008年7月,江蘇省按照“太湖平臺、數字環保、信息共享、科學管理”的新理念,啟動了太湖平臺建設。48天后,太湖平臺正式“組裝下線”。


  太湖平臺覆蓋了江蘇太湖全流域的125個水環境自動監測站,建設藍藻預警監測系統,建成50個省、市、縣和區域4級重點污染源監控中心并實現聯網。同時,將太湖流域水質自動監測、太湖藍藻預警監測、重點污染源監測、53個國家考核斷面和21個湖體監測點位信息等10多個方面的信息和系統集成于一體。


  太湖平臺的建成,為江蘇省在全省范圍內建立統一的環境共享平臺提供了樣板,為全省生態環境監控提供了借鑒。2010年秋天以來,一個以“太湖平臺”為藍本,全省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控的“1831”工程,逐漸浮出水面。

  什么是“1831”工程呢?江蘇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告訴我們說,“1831”就是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控系統的簡稱。“1”,就是建設一個全省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控系統;“8”就是集成飲用水水源地、流域水環境、大氣環境、重點污染源(包括污水處理廠)、機動車尾氣、輻射環境、危險廢物、應急風險源等8個子監控系統;“3”就[FS:PAGE]是組建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監控中心,統一歸口管理自動監測監控系統,對監控數據質量實施“全生命周期”控制;“1”就是建立完善的環境監控運行機制,出臺一套環境監控管理辦法,實現對全省生態環境的現代化監管。


  據何春銀介紹,這個工程在全省建成后,就可以實現平臺大統一、系統大集成、網絡大整合、數據大集成、硬件大集群、軟件大管理、安全大提升、服務大保障,真正實現“數字環保一平臺,各種要素都上來;全省上下同享用,感知環境看生態”。


  當談到“1831”最大的貢獻時,何春銀表示,“1831”最大的貢獻,就是解決了反映環境數據的“歸一輸入”與“統一輸出”的問題。改變了過去“多數多源,多源并用,信息不共享,部門難協同”的現狀,實現了“一數一源,一源多用,信息共享,部門協同”。


  目前,省級生態環境監控平臺建設已經完成,全省已建監控站點聯網集成接口,實現了萬噸以上集中式地表飲用水水源站點、危險廢物集中焚燒處置設施在線監控、風險源監控點、省輻射監控站點聯網集成接口開發。


  截至2012年12月,全省841家國(省)控重點污染源聯網816家,80家集中式污水處理廠聯網49家,42家總裝機30萬千瓦以上省管電廠全聯網,170個流域水環境自動監測站聯網127個,179個空氣自動站聯網137個,121家機動車尾氣排放檢測機構聯網49家,64個地方飲用水水源地自動監測站聯網36個,37家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全聯網,25個輻射環境監控監測哨全聯網。


  “1831”工程實施后,水環境自動監測覆蓋全省117條主要河流,26個省界斷面,62個市界斷面,6個近岸海域功能區;空氣環境自動監測覆蓋183個國、省、市控空氣自動站、省轄市灰霾監測站和縣以上空氣自動站;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覆蓋全省992個重點污染源(廢水330,污水處理廠366,廢氣230,重金屬66)及79個市控污水處理廠;飲用水水源地自動監測覆蓋全省111個(其中4個備用水源地)萬噸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


  建成全省生態環境監控系統平臺
  實現一個桌面、一張圖、一張網、一個數據中心、一個展示大廳、一個移動平臺、一個數據交換平臺、一套信息服務應用體系


  “1831”是一項跨行業、跨地區、跨學科全省共建共享的大型環境保護物聯網示范工程。在這樣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建設中,江蘇省是如何實現“數字環保一平臺,各種要素都上來;全省上下同享用,感知環境看生態”的呢?


  目前,江蘇省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標準”的要求,開展全省生態環境監[FS:PAGE]控系統建設,初步建成全省生態環境監控平臺,實現“一個桌面、一張圖、一張網、一個數據中心、一個展示大廳、一個移動平臺、一個數據交換平臺、一套信息服務應用體系”。


  “一個桌面”。2012年初云桌面上線,穩定試運行一年,具備全域安全性、管理多層級、精彩多桌面、服務個性化等特點,并提供了全新的應用集市和創意個人體驗,整合了17家集成商,集成54個應用。目前,已登錄使用5.45萬人次,發放CA438個,提高了系統安全程度。


  “一張圖”。實現了全省“環保一張圖”,本工程對基礎地理信息提出了更加豐富、更加及時、更加精準的要求。2012年12月29日,江蘇省環保廳與江蘇省測繪局簽訂了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戰略合作協議。目前,空間數據中心存儲了全省10.26萬平方公里土地上13個地市105個縣市區、1355個鄉鎮街道、21779個行政村、7028條道路、8080個湖泊水庫、197104條河流等數據。


  “一張網”。為完善環境信息化的基礎設施,推進“1831”項目建設進度,江蘇省建設完成了滿足項目功能要求的省—市—縣三級傳輸網絡。全省環保業務專網以省廳為中心,連接13個省轄市環保局和110個區縣環保局以及蘇南督查中心、蘇中督查中心、蘇北督查中心、省環境應急中心共計127條線路,全部使用數字專線連接,省—市帶寬為100M和20M,市—縣帶寬為20M和10M,整套網絡與互聯網隔離。


  全省按照三級等保要求,對重要信息系統實施等級保護工作,對江蘇環保網站、江蘇省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江蘇省環保廳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系統、國家環境信息與統計能力建設項目進行網站備案。開展了網絡與信息安全檢查,完善網絡安全體系,對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進行了全面的修定,完成了項目技術安全系統建設和管理安全系統建設工作。


  “一個數據中心”。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利用已有的服務器和存儲,開展生態環境監控數據中心建設工作,采用微軟SQLServer 作為數據庫軟件平臺、構建了統一、安全的生態環境數據中心。業務數據中心存儲了全省992個重點污染源(廢水330,污水處理廠366,廢氣230,重金屬66),252個水質自動站,182個空氣自動站,559個輻射監控點,121家尾氣監測站、800個應急風險源,500個水質監測斷面(國控125個、省控375個),128個開發區,1316個環境功能分區等信息。

  “一個展示大廳”。利用江蘇省環保廳監察局污染源監控大廳進行改造,以少量投入完成臨時監控大廳改造。


  “一個移動平臺”。建立了一套移動應用系統,提供了[FS:PAGE]秸稈焚燒監察執法、太湖藍藻應急預警、空氣環境質量查詢、污染源監控信息查詢、應急指南手冊、廳長辦公系統等功能模塊,為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撐,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個數據交換平臺”。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充分利用成熟的信息技術,采用成熟的消息中間件,建成全省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控數據交換平臺,提供飲用水水源地、流域水環境、大氣環境、重點污染源(包括污水處理廠)、機動車尾氣、輻射環境、危險廢物、應急風險源等八大監控要素信息交換功能,實現太湖流域水環境監測、空氣環境自動監測、輻射環境自動監控實時數據以及建設項目審批、機動車尾氣監管等信息實時交換功能,完成交換數據量8487萬條。


  “一套信息服務應用體系”。基于統一的內網共享平臺、外網共享平臺,整合17家集成商,集成54個應用,感知25.5萬要素節點。提供數據分析、信息展示功能,滿足環境質量預測、預報、評價、考核等管理工作的應用需求,為環境管理者、決策者提供信息服務。


  在同一平臺上建設各項環保應用系統
  實現了“一個網絡、一個數據中心、一個生態環境監控中心”,著力打造“數字環保”


  作為“1831”的一部分,江蘇省環保廳結合環境管理各項業務需求,在同一平臺上建設各項環保應用系統。“信息強環保”在各部門的日常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據江蘇省環境監察局局長楊偉介紹,“1831”工程的建立,使他們能及時了解重點污染源基本信息、生產工藝、污染治理設施、排污狀況、排污數據,同時還能對污染源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并能及時看到污染源的分布情況、立體模型、全景照片和全景視頻。


  在加強對電力行業二氧化硫排放的監管方面,“1831”工程也顯示了它的先進性。江蘇省環保廳總量處處長劉曉磊說,江蘇省污染源(煙氣)在線監測系統作為“1831”的子系統,監控電廠二氧化硫排放十分方便,他們隨時可以調看二氧化硫的排放情況。


  在常州江邊污水處理廠門旁的水泥墩上,矗立著一根類似“小電線桿”的東西。它是空氣環境監測的一個“新哨兵”,是環保物聯網傳感系統,在它的中端,有兩個傳感器,一個是硫化氫傳感器,一個是煙氣傳感器。在它的頂端,有一個被透明罩子罩著的小黑匣,這個小黑匣里集圖像、數據和時時在線傳輸于一體,可以將硫化氫和煙氣的數據及時傳輸到常州環保局的信息系統中。


  據介紹,這種環保物聯網傳感系統,與傳統的環境自動監測站相比具有明顯優勢:一是占地面積小,這種環保物聯網傳感系統僅僅占[FS:PAGE]地1平方米左右;二是投入少,投資僅為自動監測站的1/10。同時,運行、維護都很方便。


  常州市在發揮環保物聯網傳感系統作用的同時,又展開了生物監測。他們利用魚類、發光菌和大型蚤,來幫助判斷水質是否安全。這是常規理化監測的“一次革命”。


  走進蘇州市環保局會議室,迎面大屏幕上打開的是數字環保工程的工作平臺網頁,工作人員輕點鼠標就快速調出了所有監控點的實時數據信息,各水源地水質、氣、噪聲情況及重點監控企業的污染物排放情況一目了然,實現了“一個網絡、一個數據中心、一個生態環境監控中心”,著力打造出“數字環保”,為感知環境的“智慧環保”奠定了基礎。


  如何不斷提升江蘇省的環境信息化水平,讓其更具有“智慧”?2011年12月2日,江蘇省環保廳召開了一次平常而又特殊的廳務會,說到平常,廳務會每周都開,沒什么特別。說到特殊,這次參加廳務會的廳領導們都沒有帶紙筆,取而代之的是人手1臺平板電腦,通過環保廳“權利陽光”內網系統,所有開會的內容都能在眼前的平板電腦上有所顯示,真正實現了會議的無紙化。


  無紙化會議的召開,讓我們看到了江蘇省環保廳從“數字環保”向“智慧環保”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下一步,江蘇環保信息化又將如何獲得新突破呢?

  成立省級生態環境監控中心

  加快建設環境要素更加齊全、技術設備更加先進、信息集成度更高的全省環境監控平臺


  江蘇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告訴記者,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率先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兩個率先”的目標。目前,率先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實現,下一步是要完成率先實現現代化這個目標。


  陳蒙蒙認為,實現現代化,應該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環保廳長,要使環保實現現代化,環境信息的智慧化是最重要的抓手,只有讓環境信息化有了智慧,才能讓生態環保成為一張“晴雨表”,讓人們時刻關注它的變化,這樣才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


  為實現環保的現代化、環境信息的智慧化,江蘇省委、省政府也勾畫出了一張“藍圖”。陳蒙蒙說,早在2010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就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省建設全面提升生態文明水平的意見》,其中提出要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標準的要求,加快建設環境要素更加齊全、技術設備更加先進、信息集成度更高的全省環境監控平臺,整合現有力量,加強生態環境監控機構建設,提高對生態環境的自動監控能力。


  陳蒙蒙表示,2011年,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推進生[FS:PAGE]態文明建設工程的行動計劃》,其中,提出要加快建設環境要素更加齊全、設備更加先進、信息集成度更高的全省生態環境監控平臺,提高監測預警能力。2011年9月,全國第一個省級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已獲編辦批準成立。這些舉措都說明,江蘇“信息強環保”的新畫卷已經展開,我們將用“智慧環保”之手書寫環境信息化的新篇章。


  信息化“哨兵”—物聯網在太湖治理中的應用,使得“河長們”能在第一時間里,了解太湖水質的變化。


  在無錫楊灣藻水分離站的二樓指揮控制室大屏幕上,我們看到一個綠色的小圓球正在不停轉動。這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安裝在太湖錦園監測點的水質傳感器正在報警。隨即,記者在屏幕上看到,兩三艘打撈船開始作業,迅速打撈藍藻。在揚州,環保部門為企業服務,專門在環保網上開發了“企業在線辦事”系統,讓企業在自己的辦公室里通過上環保網站就能夠完成項目申報的事情。


  在常熟市,環評審批輔助決策系統通過引入與規劃部門實時聯網的地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對擬建項目選址是否符合區域規劃要求以及選址是否合理的判定;通過利用計算機數據庫資料,實現了對擬建項目排放總量是否滿足區域總量控制要求的判定;通過計算機模擬功能,實現了對擬建項目污染物排放是否滿足環境質量功能區要求,以及風險事故是否在可控范圍內的判定。

標簽: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