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智慧城市:斯德哥爾摩 電腦控制垃圾處理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2010年被歐盟委員會評定為“歐洲綠色首都”;在普華永道2012年智慧城市報告中,斯德哥爾摩名列第五,分項排名中智能資本與創新、安全健康與安保均為第一,人口宜居程度、可持續能力也是名列前茅。
這座北歐之都也和其他城市一樣面臨人口的壓力。根據瑞典官方統計,目前每年都有將近兩萬人口遷徙到斯德哥爾摩。面對人口壓力及其影響,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規劃了“視覺2030”項目,力求找到資源,環境,能源,科技的綜合優勢來保證城市生活質量和可持續發展。
瑞典信息技術研究中心高級科學家馬庫斯·比隆德對本報記者說:“智慧城市的根本在于如何讓城市更有可持續性、更有效率,如何讓城市智慧更多地是指讓原有的技術或者設施以新的形式或者理念來運作。”
近年來,擁有陸地面積1.6平方公里、居民1.8萬人的哈姆濱湖城,成為斯德哥爾摩最大的近郊發展項目,同時,近兩年起步建設的皇家港口新區(面積為2.63平方公里)也沿襲同樣的理念來打造智慧城區。這兩個城區都被官方認可為斯德哥爾摩未來城市發展的標志和典范。
哈姆濱湖城信息中心負責人瑪琳娜·卡爾松表示:“如何使用有限的城市資源和能源來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同時又保證資源可持續以及循環利用才是智慧城市最大的挑戰。”
在哈姆濱湖城,能看見一排電子垃圾桶,分別用于接收食物垃圾,可燃物垃圾以及廢舊報紙等不同類別的垃圾。垃圾桶通過各自的閥門與同一條地下管道相連,閥門分別在每天自動打開兩次,不同類別的垃圾進入地下管道,并以每小時70公里的速度被輸送到遠郊,在電腦的控制下自動分離并輸送到不同的容器里,按需要循環利用。整個過程都是通過電腦控制,瑪琳娜指出,這個系統提高了垃圾傳輸和處理速度,以及再利用效率,環境保護程度相應提高了。瑪琳娜繼續說道:“這就好比把一個裝著技術、設施、行為、環境等等的大盒子,放到可持續性這么一個托盤上。”
由于斯德哥爾摩特殊的地理環境,很多地區被湖水或海水隔斷,哈姆濱湖城這樣的近郊地區很容易形成“孤島”,因此與市中心的交通銜接便十分重要。記者注意到這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有軌電車,已經形成與市中心的交通零銜接,乘客在銜接處的地鐵站可以換乘通往城市各個方向的地鐵,輕軌,公交和火車。“公共交通設施是衡量智慧城市的一個重要指標,斯德哥爾摩的公共交通系統已經實現了智慧化,可以隨時隨地用手機查閱交通工具到達時間,也可以通過短信來買票。”馬庫斯告訴[FS:PAGE]記者,“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公共交通,最終有益于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在哈姆濱湖城,一位在這里居住了8年多的瑞典人微笑著說:“其實這里原來就是個舊工業區,環境差,治安也惡劣,現在發展成一個現代化的追求可持續性的城區,這本身就很智慧”。 讓科技、環境、資源、基礎設施、生活質量、城市適應力和居民意識像斯德哥爾摩居民喜歡的多座自行車一樣,各環節協同駛向可持續性城市。這背后的理念更像是一種哲思。
相關文章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
十位院士對智慧城市的理解
隨著杭州宣布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廣東政務云3億元大單的“空降”,智慧城市的話題一直處在新基建浪潮的旋渦中心地帶。一方面,北上廣深杭、雄安、濟南、海南都盯上“智慧城市第一城”的金字招牌,試圖通過新基建政策加持,推動一把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