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汽車智能化大有可為 自主車企應把握良機
最近寶馬、日產以及沃爾沃等國際大型汽車企業相繼宣布將開發自動駕駛技術,而谷歌公司早在去年就已研制出10輛個性 化配置的無人駕駛汽車,上路行駛20多萬英里,而且沒有發生過任何重大事故。互聯網與IT技術的迅速發展給汽車工業帶來了革命性變化的機會,有業內人士預計這一趨勢可能比新能源汽車更早走路大眾的生活中。
圍繞汽車智能化發展這一話題蓋世汽車網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業界調查(調查時間為2013年3月11日至3月17日,參與人數2004位),調查共設四個問題,下文將結合調查結果與專家訪談逐一闡述。
對于汽車智能化的定義業界并沒有標準的答案。從調查1的結果來看,將汽車智能化視作新的重要技術發展方向的人士略多,約有55%的業內人士選擇了該項;同時亦有約41%的業內人士認為,汽車智能化并非是新技術,而是原有電子化技術的延伸。另有4%的人數選擇了 "說不清"。

一項技術是否是新技術的主要判斷依據它是否和原來的技術有質的改變,但在實踐中并不容易卻分。就汽車智能化技術而言,其操作性將更為簡單,行駛安全性也將大有提升,通過智能化技術與車輛的整合,甚至可以實現自動駕駛。然而這一系列功能的實現需要以眾多先進技術為前提。比如自動導航、行人或障礙物距離探測、車與車之間及車與路之間的無線通訊、以及對于加減車速、制動、轉向的判斷等等,這些都是現階段傳統汽車不具備的技術,需要逐漸攻克。
吉林大學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鄧偉文博士此前談到智能化汽車時表示,與傳統汽車不同,智能汽車的電子電氣系統更為復雜,所承受的點荷載非常大。這意味著傳統汽車的電源系統面臨著全面升級。目前汽車均使用14伏電源系統,隨著各種電子設備在汽車上的使用,未來42伏電源系統取代14伏電源系統將是大勢所趨。由此來看,智能化汽車顯然代表著重要技術的新的發展方向。
然而調查中也有人士認為,汽車智能化并非是新技術,而是原有電子化技術的延伸。他們認為汽車智能化與汽車電子密切相關,未來智能化汽車的實景導航、語音操控、車距探測等功能均有望通過對現有的電子技術升級來實現。隨著近年來國內眾多車企相繼推出"車聯網"的概念,智能汽車的部分功能諸如語音操控、智能導航等已現雛形,盡管現階段這些功能還不夠完善,然而隨著汽車電子技術的進一步完善,未來這些功能終將逐一實現。至于短期內尚未實現的車路互動、車車互動等功能,未來還是有賴通過添加無線通訊模塊實現功能,因此,汽車智能化被認為是現有的汽車電[FS:PAGE]子化技術所取得的創新變革與發展。
不管將汽車智能化視作是新技術還是汽車電子技術的延伸,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國內車企紛紛加快了推動汽車智能化的步伐。從通用的安吉星、豐田的G-Book以及福特的SYNC系統等產品都不難看出汽車智能化技術正在逐漸普及。
然而,對于自主車企是否應該加快汽車智能化的發展,業內人士對此看法不一。從調查2的結果來看,大多數業內人士還是認為汽車智能化是未來汽車發展趨勢,順勢而為才可能夠贏得市場。約有59%人士認為自主車企應該抓住機遇,加快汽車智能化的發展,否則將進一步擴大與國外的差距。

汽車智能化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人類實現有效的移動。盡管智能化技術現階段并未成熟,但這一潮流已是大勢所趨。對于本土汽車企業而言是重要的戰略發展機會,企業應應對此足夠重視。事實上,國家在政策層面也釋放了信號要支持發展汽車智能化技術。2012年,國家工信部、財政部就聯合發布了《2012年物聯網發展資金擬支持項目》,其中包括智能交通領域。
汽車智能化解決的不僅僅是個人出行的有效性,同時對于如何更加有效利用社會資源也提供了新的可能。近年來,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限購凸顯了嚴峻的交通擁堵問題。一旦汽車智能化實現以后,通過智能化交通信息平臺,車與車、車與路之間能夠及時獲取有效信息,進而實現對行程的智能化管理,汽車擁堵與停車難現象將能夠得到有效解決,由此帶來的排放問題、能源消耗問題也可得到緩解。
然而,也有約31%的參與者認為本土汽車企業現階段不應該追求智能化技術。當前智能化發展不成熟對于車企來說是機遇,同時也是挑戰。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萬里認為,目前我國關于汽車智能化相關技術的法規標準還不完善。在智能化技術標準不明朗的情況下發展這一技術,企業需要承擔較大的風險。這對于本來在市場中表現并不好的自主品牌而言,更加應該謹慎投資。
此外,即便智能化技術的法規標準出臺后,自主車企仍然面臨諸多挑戰。由于汽車智能化與汽車電子有較強的相關性,而我國汽車電子產業目前發展水平相對還比較滯后。若要實現來良好的智能化技術,首先必須保證在汽車電子技術方面具有良好的經驗積累。這意味著與技術相對成熟的外資企業相比,自主車企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與人員發展汽車智能化。調查2中剩下約10%的人士對于自主車企是否應加速發展智能化技術選擇了"視不同情況而定"。
隨著人們對駕乘體驗要求的提高,目前已經有許多汽車企業開始涉足汽車智能[FS:PAGE]化領域,而汽車智能化運用產品以及新技術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在調查3中,我們列舉了關注較高的技術,由業內人士來投票選出哪項技術最被看好。
結果顯示,實景實時導航與車載傳感技術獲得了最多的投票,分別為23%和21%。實景實時導航區別于傳統的二維導航電子地圖,可以將線路圖以三維的真實效果呈現,使復雜的交通線路圖以立體的形象展現,讓用戶有身臨其境之感,并避免了用戶因長期注視線條和色塊所造成的視覺疲勞問題。不過這一技術目前仍然面臨許多技術難題,如此類實景都是通過采集車走街串巷拍攝,耗用成本大、更新周期長。同時,實景圖片數據量極大,如果采用離線包下載方式,車載電子產品的容量能否承受,而實時網絡下載,其數據消耗量又將不言而喻。不過對于這一產業的發展前景,業界也表示非常看好,隨著大城市道路建設的日趨立體化和復雜化,以線條和色塊來示意的二維導航電子地圖已經逐漸不能滿足人們的導航需求。而具備三維實景數據的導航電子地圖以其形象化、功能多樣化優勢也必將取代傳統二維導航電子地圖。

而一般使用在車上的傳感器是以行車計算機系統作為輸入裝置,它將汽車運行中各種工作狀況信息,包括:車速、車況及各種介質的溫度、發動機運轉工作狀況及路面信息等,轉化成電訊號輸給計算機,以便發動機處于最佳工作狀態、排放廢氣污染為最小,及車身穩定控制使行車最安全。隨著汽車市場對于駕駛安全、舒適性及操控性等要求的持續提升,對分散在負責安全、舒適與環保等各個車用次系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對傳感器的需求以及對相關技術不斷提升的要求也與日俱增,未來傳感器應用也將成為極為關鍵性的電子組件。
得票率第三的是遙控啟動與駕駛技術,在16%的參與者選擇了這一項。遙控啟動與駕駛的技術原理即車主在可視范圍內,在車外實現車輛啟動、前進后退、左右轉向等功能。從技術本身來看,駕駛遙控技術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放駕駛者,特別是在停車位泊車的時候,駕駛者可以從車外很好的觀察周邊環境,從而避免停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剮蹭。此外,車外實現車輛啟動可以提前對車輛進行制冷與制暖,可以極高提升車輛的駕乘舒適性。
此外,分別有12%和13%的人士表示看好云服務技術和語音控制技術。。云服務實質是一種特別的GPS的商用開發,它可以讓車主充分享受到電子地圖、路線導航等等車載功能帶來的便利。并且,云服務的概念中不但有GPS的功能,還帶有通訊功能便攜式導航儀、移動互聯終端、車載多媒體影音終端[FS:PAGE]、3G智能手機等功能為一體。通過云服務極大地拓展了車輛的智能功能,不過在使用過程中,云服務的穩定性以及服務器的鋪設成本等問題也是困擾廠商的重要因素。
而語音控制實質上也是語音的云計算,將"人,車,道路"整合為一個車聯網服務平臺。通過對自然語言的識別從而改變汽車現有的人機信息交流方式,解放駕駛者的雙手和雙眼,使汽車具備更人性化魅力,提高駕車安全性。自然語言識別就是讓人與機器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加智能化,用戶可以像與人說話一樣,用自然化的人類語言操作語音控制系統,從而實現語音控制系統的人機交互。而在未來能否提供更加精確的語音識別系統將成為車載語音供應商在產品發展上努力的目標。
最后有9%的人選擇了抬頭數字顯示。抬頭數字顯示,又叫平視顯示系統,它可以把重要的信息,映射在風窗玻璃上的全息半鏡上,使駕駛員不必低頭,就能看清重要的信息。目前市面上能見到的車載抬頭顯示主要分成兩類,其中傳統抬頭顯示技術往往采用一塊與駕駛員視線等高的獨立屏幕作為顯示媒介。這種方式成本較低,但其位置其實比傳統儀表盤高不了多少,駕駛員的眼球依然需要在遠方道路與行車信息之間進行對焦,長時間駕駛容易造成眼睛的疲勞。而新一代抬頭顯示則把整塊風擋作為媒介,相比傳統技術,提供的顯示范圍更加寬泛,但是價格也更加昂貴。現在這種系統只在少數高檔車中采用,同時還有車友反映顯示不穩定,會出現顯示不出來或者顯示較慢的狀況。
未來的汽車智能化將以何種形式呈現、自動駕駛是否是汽車智能化的終極圖景?我們最后一個調查話題對此進行了設問。結果顯示,過半的參與者并不認同這一觀點,認為自動駕駛并非是汽車智能化的終極圖景,因此選擇了"否",這部分參與者占比48%;。另外,有33%的參與者則對此表示了認可,選擇了"是";而剩余19%的參與者選擇了"不好說"選項。

汽車的智能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眾多國內外車企以及智能科技企業都紛紛推出自己的智能化產品,智能化已經成為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一個前景廣闊的新思路,帶來更加舒適的駕乘體驗的同時也有助于解決日益嚴峻的道路擁堵、環境污染等汽車社會問題。
汽車智能化廣泛的市場需求決定了在不久的將來該項技術將得到較快速度的發展,車聯網、人機交互等智能化系統在現實生活中都已經不同程度的得以應用,而多數公眾對這些新技術也多持以肯定和支持的態度,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對汽車智能化的接受多還停留在對舒適性和駕駛樂趣提高的肯定,對于目前[FS:PAGE]尚處于實驗階段的自動駕駛仍多保持觀望,對于這項技術能否在實際生活中大規模的推廣表示了懷疑。這與我們的調查結果也保持了一致,多數人別不認為自動駕駛將是汽車智能化的最終形態。
在我們的線下采訪中,"安全"與"消費成本"成為多數人士質疑自動駕駛技術的主要原因。也有專家指出,如超級跑車一般,無人駕駛在未來很可能將成為小眾群體特殊需求的一項技術,其存在有開發價值,但很難得到大范圍的推廣,因此不太可能成為汽車智能化的終極圖景。
相關文章
車聯理事長吳建會:汽車智能化推動車聯網發展
非常高興車載信息服務產業應用聯盟第二屆年會、第二屆海峽兩岸汽車電子(昆山)論壇在昆山隆重舉行,在此,我代表聯盟全體成員對于昆山市人民政府、電子科技大學、臺灣電電公會三個合作伙伴表示衷心感謝!
汽車智能化前景看好 多方努力加快發展
面對因汽車增多而日益突出的交通擁堵問題、安全問題,僅有“綠色”遠遠不夠,未來的新能源汽車應與車輛智能化相結合,這將成為我國汽車工業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
文建斌:汽車智能化發展 重視消費者認知
汽車智能化被認為是汽車技術發展進程中的一次革命,近五年來,汽車產業領域超過90%的創新都與汽車智能化系統相關。日前,于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汽車智能化發展與應用高峰論壇上,“關注用戶認知和體驗,促進汽車智能化推廣”成為與會領導、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