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計世博:上海如何應對老齡化
作為本屆世博會的主辦地,上海正在為人口老齡化而頭疼。而這可能也是中國眾多城市即將面臨的考驗。
還好,本屆世博會不少場館的展示內容也在為中國應對老齡化提供借鑒,其中,德國館的多代屋及日本館和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滬上生態家”里的護理機器人(36.880,0.00,0.00%),分別提供了“軟件”和“硬件”方面的方案。
多代屋里的老幼皆樂
在德國館中的“未來規劃室”,游客們可以看到一個用樂高玩具搭建出來的場景:孩子們為老人唱歌,老人們則在照看孩子,氣氛溫馨。這就是多代屋——來自斯圖加特西區父母-兒童活動中心協會的創意。
事實上,這一場景表明,德國也曾遭遇老齡化的困惑。
“老人的精神慰藉是很多國家都面臨的社會問題:老年人自殺率持續上升、空巢老人的孤獨問題乃至‘孤獨死’——死后一段時間才被發現、老年人犯罪……”日本養老產業專家鞠川陽子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些問題在日本已經屢見不鮮,而中國也正在進入這樣的“糾結”狀態。
而德國正在進行嘗試,以破解這一難題。多代屋就是這個國家的嘗試路徑之一。
多代屋項目于2006年11月由德國家庭事務部部長尤爾蘇拉·范德勒茵牽頭啟動,其目的在于打破家庭界限,讓年輕人和老年人能夠聚會,給不同代際的人們創造見面和交流的機會。
多代屋不收費,老人在這兒可以得到日常照料。但老人不僅僅是被服務的對象——他們在日常生活方面的技巧、帶孩子的經驗等,都可以傳授給年輕人,他們甚至可以做義工。很多60歲左右的老人都會自愿、無償地為別人提供服務,比如照看孩子、打掃房間,或幫助比他們年紀更大的老人們。
而年輕人和兒童參與多代屋項目的意愿也不低。德國政府的數據顯示,有65%的多代屋成功地把各個年齡段的人聚集在一起。在這些多代屋中,超過65歲的老人占15%,50~65歲的人占17%,余下的都是兒童和年輕人。特別是兒童,他們會經常和老人一起讀書、畫畫,給老人們帶來慰藉,溝通代際之間的感情。
這種模式是“雙贏”的,因為很多老人把多代屋里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孫子、孫女來對待,孩子們也樂意把老人們當作親人,正如中國古語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教授朱寶樹表示,多代屋作為一個國家推進的公共服務項目,其受惠者不僅是老少兩代,而且是包括年輕人在內的多個代際——年輕人受惠,不僅指可以獲得帶小孩的技巧或參與“老[FS:PAGE]少同樂”,更體現在可以有效減輕“上有老、下有小”的照料負擔上,這樣,他們可以集中精力投入工作。而這對于上海很有借鑒意義,因為未來上海的一個重要變化是總負擔系數(0~14歲和65歲以上人口與15~64歲人口之間的比率)將急劇升高。
本土經驗可對接多代屋
多代屋項目并不是私人項目,在德國,它是由國家推廣的福利機構,每個多代屋 每年都可以得到約3.1萬歐元的資金資助,其日常管理由社區負責。
普通居民若希望在自己生活的社區里建立多代屋,可以向當地政府或社區申請,只要社區需要,就可以建立。德國至今已建立了500個多代屋,這個項目還提供了大量做義工的機會。
不過,眾多看好這一項目的學者也提醒說,在中國推廣多代屋有難度。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孝正就認為,多代屋應在中國推廣,但多代屋模式能否在中國普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意愿,“一要看愿不愿意承擔這部分經費,二要看愿不愿意投入精力。”
“政府來建,社會的力量來維持運轉,這需要長期、穩定的社會資源。”鞠川陽子也表示,多代屋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式,其實現需要社會的“大環境”和“小環境”的成熟與配套,畢竟這一模式的產生土壤是德國或者說歐洲文化,引進時需要考慮到文化、經濟水平的差異。
雖然未必很快能夠復制,但上海也有學者建議,通過對現有的養老設施進行改造,或許可以對接多代屋。
比如,華東師范大學人口研究所終身教授桂世勛就表示:“多代屋以小見大,很值得上海借鑒。其實我們已經創新出了許多在理念上與它共通的應對老齡化的硬件和軟件項目。”
上海市老干部系統開展的“關心下一代”和“忘年交”等促進社區多個代際融合的活動,就是很好的本土經驗。另外,需要逐步改變上海許多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室)僅限于向老年人開放的狀況,盡可能設計并歡迎多個代際參與活動;要將上海市各個街道(鎮、鄉)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辦成適合多個代際喜歡參與并能很好地溝通、交友的場所。
人手不足 機器人“湊”
根據有關統計和預測,2000~2005年,上海戶籍人口的總負擔系數由43.4%下降到38.8%,到2010年則將上升到45.7%,而到2015年和2020年更是將分別上升至62.3%和82.9%,2030年將達到104.5%。
這樣的負擔,不僅將形成經濟壓力,還將使家庭中照料老幼的人手緊缺。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家庭即便是家境殷實,一對夫婦照顧4位、6位甚至8位老人,也是絕對忙不過來的,更何況還有小孩。
這樣的[FS:PAGE]困境當然不是中國家庭獨有,日本已比中國更早面臨這類問題,而日本的解決方案之一就是依靠智能機器人,這次在日本館中就有相應的展示。日本館里,既有關于居家機器人的影像展示,又有機器人的實物展示。比如,一個智能機器人不但會行走、會跟人打招呼,還能演奏小提琴。
日本館方面介紹說,這樣的機器人在將來能幫助殘疾人和老年人做很多事情,比如收拾房間、洗衣、做飯,甚至攙扶他們行走。
而在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滬上生態家”案例館中,也有中國版的養老機器人。“滬上生態家”的四樓是一個概念版的老年公寓,為老人們打造了一個安享晚年的場所。在那兒,家居監控機器人能接受用戶通過手機、電話等方式發出的指令,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務。
家居監控機器人還可以遙控各種電器,并能監測門窗的入侵、室內的火災等危險信號。機器人的兩只機械臂能幫主人開門、倒水、取物等。它的背面被設計成一張座椅,并裝有控制手柄,可供老人當輪椅使用。
僅有科技還不夠
鞠川陽子說:“歐洲也是利用科技來解決人力成本太高的問題,比如做各種吊床來協助全癱老人入浴、移動身體;用電腦控制的床協助老人坐起等。而在日本的方案里,用機器人護工能否真正成為最有效的方法,還要拭目以待。”
但靠機器人養老還存在不足之處。日本館館長江原規由表示,在用高科技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同時,對老人的人文關懷也是必需的。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機器人也無法解決人類的心理問題,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關系是永遠無法替代的。
鞠川陽子也對記者表示,科技主要是解決老年人護理專業人員不足的問題,因此機器人主要是勞動的替代者,而不是精神問題的解決者。日本護理人員的缺口甚大,而且在短時間內難以解決(日本整體人口在減少,勞動者短缺)。日本也在嘗試送老人到海外養老、“進口”護理人員等方法,但仍是杯水車薪。
確實,機器人能代替老人做很多事情,使生活變得舒適,可是老人可能更需要人際的交流。但這并不是絕對“無解”,或許,將本屆世博會不同場館展示的應對老齡化方案融會貫通起來,就能讓人眼前一亮,一個簡單的建議是:讓多代屋里多一些機器人。
相關文章
智藍精靈落“滬”,智藍汽車上海衡泉店火熱開業簽約500臺!
11月10日,智藍汽車上海衡泉店開業,品質客戶現場品鑒重磅新品智藍精靈,現場簽單500臺、交付150臺,再掀魔都綠運新浪潮。【智藍精靈上海產品品鑒會暨上海衡泉開業儀式】上海市道路運輸協會秘書長張立偉、上海市交通運輸協會副秘書長...
“包裹零售出口”:上海跨境電商開辟新通道
2023年前11個月,上海海關共監管跨境電商(9610)出口3.9億票,同比增長216.47%;貨值1208.11億元,同比增長104.83%。
上海電信借AI、云計算等手段為復工人員保駕護航
正月已過,各地陸續按下了復工復產“快進鍵”,復工、抗疫要同時兼得,社區、園區、企業辦公樓、商鋪、批發市場等成為防疫抗疫“重點戰場”。在魔都上海,一大批“黑科技”正在加入“復工抗疫”戰,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等紛紛上陣,...
上海諾力智能:智能物流時代 數字賦能未來
信息化時代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為物流行業帶來巨大變革,物流裝備企業既要適應日益復雜的客戶需求和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又要掌握新興技術與算法。與此同時,數智化發展也為物流行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諾力集團副總裁、上海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