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生活方式全球蓬勃發展 揭開移動支付的面紗
[ 導讀 ] 人類社會從未像現在這樣被科技推動著滾滾向前。科技的發展已經完全超出了過去人們的想象力的極限,從烽火狼煙到鴻雁傳書再到現在的電話和無延時視頻通信,科技讓我們咫尺天涯。
人類社會從未像現在這樣被科技推動著滾滾向前。科技的發展已經完全超出了過去人們的想象力的極限,從烽火狼煙到鴻雁傳書再到現在的電話和無延時視頻通信,科技讓我們咫尺天涯。最顛覆性的還是互聯網的出現,它在根本上改變了整個人類的生存方式。科技改變著生活,也改變著世界。人們生活的進步源于科技的發展,出色的技術的出現將會使人們生活的更加簡單和輕松。
進入新世紀,隨著新產業政策、新技術、新產品的大量涌現,信息化社會的進程已不可逆轉。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最快、市場潛力最大、前景最誘人的兩大業務。迄今,全球移動用戶已超過15億,互聯網用戶也已逾7億。這一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高速增長現象反映了隨著時代與技術的進步,人類對移動性和信息的需求急劇上升。所以,移動與互聯網相結合是歷史的必然,移動互聯網應運而生并迅猛發展。
移動互聯網正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移動支付作為一種全新的支付方式,正在深刻改變信息時代的社會生活,移動支付的出現進一步打破時空的限制,只要有一臺手機可以上網,人們便可隨時隨地的完成繳費、購物等行為。移動支付的實現讓信息流、資金流、物流高效流動,發展移動支付可以提高經濟活動效率,降低商務和消費成本,極大的擴展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有助于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等銀行布點稀少的偏遠地區的支付手段,有效拉動消費,擴大內需。
本報告將從全球移動支付發展歷程及現狀介紹入手,詳細分析國內相關產業鏈、產業發展前景以及未來市場空間,并通過對相關上市公司的詳細剖析,為投資者介紹受益移動支付產業成長的投資機會。
移動支付的概念
移動支付,又稱為手機支付,是指單位或個人用戶使用其移動終端(通常是手機),通過互聯網或者近距離傳感直接或間接向銀行金融機構發送支付指令,產生貨幣支付與資金轉移的行為。移動支付將終端設備、互聯網、應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機構相融合,主要分為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兩種。
遠程支付是指將非面對面的網上銀行和網上購物搬到手機上,以無線通信網絡作為網上銀行的信息傳送通道,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完成銀行轉賬、還款、購物、繳費等功能。主要有短信、手機訪問WAP網站等方式。
近場支付是手機與受理端(POS機)通過非接觸式近距離通訊技術進行通信實現的。考慮到安全和監管政策性問題,該類型支付目前主要針對小額消費。這種支付通常以“刷手機”的方式進行,即狹義上的移動支付,也是我們下文重點分[FS:PAGE]析的對象。
近場支付的相關概念及技術解決方案
近場支付的概念
近場支付是一種短距離高頻無線通信技術,允許電子設備之間進行非接觸式的點對點數據傳輸。用戶需在具有NFC模塊的手機下載一個“錢包”應用,打開應用后,可在其中下載銀行卡、公交卡、優惠券、加油卡等各種虛擬卡,并輸入信息綁定實體卡。一部手機可以綁定很多張銀行卡,并可在支持“閃付”的POS機上“刷手機”。
一個簡單的近場支付系統中一般有三方參與:終端用戶、商家、FSP(金融服務處理)。要想完成近場支付,兩個終端是必須的:一個是具有移動支付功能的手持移動終端,如NFC手機;另一個則是支持移動支付技術的商家終端,如非接觸式POS機等。
近場支付可以讓人們完全脫離網絡的限制,直接通過手機等近場支付設備近距離完成支付。與遠程支付相比,近場支付有安全、聯接速度快等優點。一方面,支付的使用距離小于10厘米,可避免設備間的相互干擾,建立聯接的時間小于0.1秒,較好地保證了用戶支付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與短信支付方式相比,短信支付時運營商通常會抽取利潤的大頭,有的時候比例高達15%-50%,而近場支付需要運營商、銀行等多方參與,因此繞開了一方壟斷的限制。
作為一種全新的交易方式,近場支付產業是一片廣闊的藍海,從移動運營商到支付服務商(比如銀行,銀聯等),到支付平臺提供商(比如支付寶、匯付天下等),到應用提供商(公交、地鐵、校園、公共事業等),到終端硬件生產商(包括手機和POS機等),甚至包括最終的個人和商家用戶,近場支付各個環節的參與者都將在移動支付行業藍海中受益。多方利益的共同驅動將推動近場支付的快速發展。
近場支付主要技術:SIMpass和NFC
2012年4月,由工信部牽頭的工作組完成了近場支付頻率標準的統一,標準之爭落下帷幕,銀聯主推的13.56MHz的國際通用標準打敗中移動主推的國內自主知識產權2.4GHz,基本被確定為中國金融移動支付的標準,同年6月中國移動開始全面推進基于13.56MHz的移動支付技術方案。從近年移動支付事件出現的頻率來看,僅僅是技術標準的統一就為行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動力。
目前,要實現非接觸式移動支付所用技術方案主要有三種,分別是RF-SIM、SIMpass和NFC技術標準。因為RF-SIM工作頻率是微波頻段2.45GHz,近場支付國家標準即將確定為13.56MHz,因此本文不對RF-SIM模式進行詳細論述。
1、SIMpass逐漸被NFC技術替代。
SIMpass是一種雙界面SIM卡技術,安全模塊、支付模[FS:PAGE]塊、電信模塊以及應用模塊全部集中在一張SIM卡上。SIMpass可通過兩種方法實現:一種是定制手機方案,這種方案將天線組件內置在手機之中,手機中只要裝入SIMpass卡片就可以實現非接觸通信;另一種是低成本天線組方案,這種方案不需要對手機進行任何改造,整個系統包括SIMpass卡片和一個與之配合的天線組件,只需將SIMpass卡片和天線一起安裝在手機中便可工作。
湖南移動2006年下半年進行SIMpass試點工作,應用包括湖南移動辦公大樓門禁,食堂消費,小賣部消費、美容美發消費及停車場繳費;廈門移動2006年采購兩萬張雙界面SIM卡用于公交一卡通的應用;廣東移動2008年搭建基于雙界面SIM卡的移動支付平臺,主要應用在廣州的地鐵項目。
但是Simpass方案問題較多,比如采用SIMpass技術進行移動支付,業務將占用用于OTA業務的C4/C8接口,對運營商的網絡將會造成一定的壓力,而且只具備被動通信模式,不具點對點通信功能。
目前NFC方案正憑借出色的綜合性能逐步取代Simpass方案。我們認為,NFC方案將是未來近場支付的主流方式。
2、NFC將是近場支付技術主流。
NFC英文全稱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信。是由飛利浦(現為NXP)公司發起,由諾基亞、索尼等廠商聯合主推的一項無線技術。NFC由非接觸式射頻識別(RFID)及互聯互通技術整合演變而來,在單一芯片上結合感應式讀卡器、感應式卡片和點對點的功能,能在短距離內與兼容設備進行識別和數據交換。
NFC技術在移動支付中的應用是在手機中嵌入一塊NFC芯片(這里相當于一個非接觸智能卡),之后與SIM卡互聯,實現通信管理。NFC技術主要基于13.56MHz的頻率運行,操作距離從幾厘米到20厘米不等,典型的數據傳輸速度可以選擇106Kbit/s、212Kbit/s、424Kbit/s甚至1M。
NFC功能芯片和天線與手機的其他部分及SIM卡相獨立,但NFC模塊與手機共用電池。電池有電時,NFC模塊可在主動、被動和雙向三種模式下工作;電池斷電時,只能在被動模式下工作。手機開關機對NFC模塊無影響,即在手機關機時也可使用NFC功能。
此外,NFC具有工作穩定、支持主/被動通信模式、支持點對點通信、支持高加密、高安全性、產業鏈完整等特點。但這種方式必須更換帶有NFC功能的手機,實施成本較大。
目前NFC近場支付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國內外市場上擁有NFC功能的手機型號逐漸增多,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一致推廣NFC技術并推出多款NFC定制機,中國電信近期也計劃將SIMpass轉為NFC技術,我們認為NFC為代表的近[FS:PAGE]場支付有可能成為未來主流的移動支付手段。
NFC技術的主要實現方案
目前NFC實現方案可以分為四種:SWP方案、全終端方案、SD方案以及全卡方案。
SWP方案,是將安全模塊安裝在SIM卡上,支付模塊安裝在手機主板上,SIM卡與NFC芯片之間通過特定接口相連接。
全終端方案,是在手機主板上集成支付單元和安全單元,不需要更換SIM卡和SD卡。
SD方案,是將安全模塊安裝在SD卡上,將支付模塊安裝在手機主板上,NFC芯片與安全模塊通過SWP接口相連。
全卡方案又分為兩種:SIM全卡和SD全卡,即將安全模塊和支付模塊同時安裝在SIM卡或者SD卡中。
其中,SD卡方案不需要更換SIM卡,脫離了運營商的限制,主要由銀聯和銀行推廣。但我們認為,在目前國內運營商主動引導的形勢下,SD卡應用推廣困難較大。2012年華夏銀行曾嘗試發行10萬張SD卡,但由于客戶接受效果一般,2013年停止了SD卡的發行。2013年建設銀行招標SD卡,預計總量6萬張左右,量級較小。
而全卡和全終端方案的最大缺點是改造成本較高,以全卡為例,一張SWP模式的SIM卡目前售價40元左右,而一張全卡模式的SIM卡售價在100元以上,價格過高為運營商推廣增加了成本,也影響了客戶的接受能力。
SWP-SIM卡方案將是未來的主流,首先SWP-SIM卡方案價格適中,發行批量擴大之后,售價將進一步從40元左右下降到20元以上;再者,SWP-SIM卡與號碼綁定,這就大大降低了運營商的客戶流失率,這也是目前三大運營商都主推SWP-SIM卡方案的原因。其中中國移動計劃2013年發行1000萬張SWP-SIM卡,拓展300萬用戶,近期云南移動的移動支付方案也以SWP-SIM卡為主,計劃招標5-6萬張。
移動支付產業鏈的基本構成
移動支付產業橫跨電信和金融兩大行業,運營商和銀行(銀聯)是其兩大引導主體。移動支付產業鏈環節眾多,簡單來說有系統平臺搭建和終端制造兩個環節。
系統構造環節主要有電信運營商和金融機構組成。電信運營商:為用戶提供移動網絡,實現身份鑒定、空中充值以及手機搜索等功能;金融機構:銀行、銀聯等和移動運營商合作,共同商討共贏的商業模式,參與到業務發展中來。
終端制造環節包括:芯片(提供NFC芯片及相關接口附件)、SIM卡商、天線廠商、移動終端廠商、商戶終端設備制造商(提供非接觸式POS機),以及應用終端制造商(在地鐵、公交和電影院等安裝專用的NFC手機支付讀卡器)。
全球移動支付發展情況綜述
全球移動支付20世紀90年代初在美國最早出現,但發展一直比較緩[FS:PAGE]慢,2004、2005年之后日本和韓國移動支付發展加速,全球移動支付從2010年之后進入快速發展期,目前發展速度仍然比較快。2010年之后全球移動支付加快發展的原因有:
(1)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快速增加。2010年全球互聯網用戶突破20億戶,2011年用戶數達到22.64億戶,同比增長11%,每百戶互聯網用戶占比超過33戶。同時移動互聯網用戶增加更為快速,2010年底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達2.9億,2011年底為11億,同比增長282%,2012年全球互聯網用戶達到24億,同比增長118%。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培養了用戶網上支付和移動網絡支付的消費習慣,是全球移動支付發展的重要前提。
(2)3G網絡大規模建成,改善用戶的移動互聯網體驗。2011年全球3G用戶數為11億,同比增長37%,滲透率18%;2012年全球3G用戶數達到15億用戶,同比增長31%,滲透率達到21%。3G網絡帶來了遠程支付采用的網頁轉賬支付模式和應用程序支付模式以及第三方交易平臺的用戶體驗明顯提升。同時3G網絡還為信息增值服務提供了多媒體渠道,基于LBS的移動電子商務得以迅速普及,也使得移動支付的應用空間更加廣泛。
(3)全球智能手機滲透率提高,不僅帶來遠程支付體驗提升,同時近場支付的NFC模塊一般情況下需要在智能手機中應用,因此隨著智能手機滲透率的提高近場支付的硬件制約也逐步解除。2010年起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3.05億部,2011年出貨量4.94億部,同比增長62%,2012年出貨量達到7.22億部,同比增長46%,智能手機滲透率也從2010年的20%增長到2012年的40%。2012年美國智能手機滲透率已經超過50%,可見全球智能手機滲透率仍有繼續提高的趨勢,這將進一步推動移動支付的順利發展。
由于以上幾個原因,近幾年全球移動支付業務發展速度較快,2010年全球移動支付總額僅有489億美元,2011年交易額達到1059億美元,同比增長116.6%。2012年交易規模預計將達到1715億美元,同比增長61.9%,全球移動支付用戶數量也從1.6億人增加到2.1億人,同比增長31.3%。全球移動支付已經進入加速發展軌道,我們預計未來兩年移動支付的市場規模仍將繼續擴大,年均增速維持在30%以上。目前移動支付用戶在全球60億手機用戶中占比僅有3.5%,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全球移動支付發展的主要特點
(1)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發展不平衡,日本、韓國、非洲的肯尼亞發展較快、較成熟,日本的移動支付用戶滲透率達到50%,肯尼亞的手機錢包業務普及率已經超過68%;中國、新加坡等地區和國家移動支付剛[FS:PAGE]剛進入規模發展初期,政府對行業發展較為重視;而更多發展中國家移動支付發展較為緩慢。因此我們下文將重點分析在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中移動支付的成長路徑,以總結成功經驗。
(2)從全球移動支付的商業模式來看,主要分為幾種:①運營商主導②銀行主導③銀行與運營商合作④政府主導,代表國家分別為日本、肯尼亞、韓國和新加坡。我們認為韓國的銀行與運營商合作的模式比較適合中國的實際情況,2012年近場支付技術標準定為銀聯主導的13.56MHz,也表明了運營商與銀聯的合作態度。
(3)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目前全球移動支付仍以遠程支付為主,近場支付受智能終端普及的限制發展較不平衡:如非洲肯尼亞地區移動支付基本為手機短信支付的遠程支付,而智能化程度較高的日本非接觸式支付“FeliCa”手機已經普及。而從后起步的韓國和新加坡等國家的情況來看,更傾向于使用更為方便、技術較為成熟的NFC近場支付。
依據全球移動支付發展的特點分析,我們認為移動支付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而成功的商業模式和明確的引導主體是促進移動支付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發展方向上,近場支付有智能終端的普及做基礎,未來發展將更加迅速,也將是中國移動支付發展的主要方向。
國際上一些主要國家移動支付發展情況
日本——運營商主導的移動支付
在日本,移動支付業務由移動運營商主導。移動運營商利用在產業鏈中的優勢地位,整合終端廠商和設備提供商的資源,聯合銀行提供移動銀行業務,從而高效組織起整個移動支付產業鏈。日本的移動支付業務已經比較成熟,大約50%左右的手機用戶均使用移動支付業務。
NTTDoCoMo是日本移動支付業務開展得最好的運營商之一,NTTDoCoMo通過一系列收購活動從而主控移動支付的產業鏈:1、2005年收購三井住友金融集團信用卡部門34%的股份,借機進入開放式發卡市場;2、2006年收購了瑞穗銀行信用卡業務18%的股份,開始將手機錢包與信用卡捆綁;3、接著購買日本第二大便利連鎖商店Lawson2%的股份,打開應用市場;4、最后推出自有品牌的移動信用卡,正式進入消費信貸領域。
為了便于消費者識別和使用移動數據業務,NTTDoCoMo先后針對其PDC用戶和FOMA用戶推出了基于非接觸IC智能芯片的Felica業務,為推動支持非接觸式IC卡“FeliCa”手機的普及,2004年7月,NTTDoCoMo又開展了FeliCa讀寫器的計劃,即針對計劃推出FeliCa支持服務的廠家,NTTDoCoMo出資100億日元代其承擔讀寫器等設備費用。日本NTTDoCoMo模式的優勢在[FS:PAGE]于由于移動運營商在運營、推廣增值業務等方面擁有豐富經驗與話語權,使得其在控制產業鏈的能力上占有絕對強勢。
以運營商為主導的模式特點是用戶的賬號注冊在運營商的支付平臺上,直接與運營商接觸,運營商可以為消費者提供三個賬戶方式:手機賬戶、銀行賬戶和虛擬銀行賬戶,移動運營商需要承擔部分金融機構的責任和風險,這就需要運營商參與銀行業務,日本金融管制政策寬松因此可行。
韓國——銀行與運營商合作的移動支付
在韓國,移動支付由商業銀行、運營商雙方合作經營,目前韓國所有的零售銀行都能提供移動銀行業務,主要移動運營商都配合銀行提供具有信用卡和基于Felica標準預付費功能的智能卡手機。韓國的移動支付已經進入業務發展期。
韓國主要有MONETA和K-merce兩大移動支付品牌,它們占據著韓國半壁江山。其中MONETA由移動運營商SKT與友得銀行、現代信用卡公司合作,SKT在SIM卡上內置了交通卡、銀行卡、會員卡等多種支付功能,SKT還參與商戶的拓展與POS機布置,通過收取商戶手續費、卡費、增值業務費等方式盈利。參與這一模式的信用卡公司通常收取2.5%的手續費。
這種合作關系的特點是移動運營商與銀行關注各自的核心產品,雙方形成一種戰略聯盟關系,合作控制整條產業鏈。韓國移動支付業務飛速發展的關鍵在于韓國銀行業對移動銀行業務的高度重視。
非洲等金融欠發達地區——銀行主導的移動支付
在非洲等一些尚不發達國家,金融體系尚不完善,但移動支付已成為人們轉賬、匯款和支付的重要手段。數據顯示,全球最常使用手機錢包的國家中,75%都在非洲,而全球移動支付最成功的案例則是在非洲的肯尼亞,該國68%的成年人都在使用手機錢包,這一比例位居世界第一。金融欠發達國家在農村地區發展移動支付業務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比一些發達國家發展得更好,主要是因為移動支付業務對傳統銀行業務的補充作用明顯。
作為沃達豐在肯尼亞的子網,Safaricom憑借成功的本地化戰略、創新的業務和服務而成為肯尼亞最大的移動運營商,占有當地80%以上的市場份額。Safaricom的移動支付產品M-PESA采用的是遠程支付方式,通過短信進行支付,每個用戶只要辦理了手機支付的業務,就擁有了一個手機錢包,用戶可以用手機錢包的資金向另一個手機用戶付款。目前肯尼亞個人或公司進行商品采購,已經不需要必須通過支票和現金的方式進行付賬,只要看好了產品,談好價格,兩個用戶之間就可以用手機進行付款。而且Safaricom不僅支付手機轉賬[FS:PAGE]支付,它還設立了一些自動提款機,手機手戶可以通過手機提取現金,這在很大程度上Safaricom已經遠不是一個電信運營商,它兼有了銀行的功能,因為提供多方位的服務,所以獲得了用戶的歡迎,它也在市場中居于了主導地位。M-PESA不僅為Safaricom帶來了可觀的利潤,并增強了客戶的黏性,提升了品牌認可度。
這種模式以銀行為主導,各銀行通過與移動運營商搭建專線等通信線路,自建計費與認證系統。運營商在該模式中的作用是提供信息傳送的通道。
新加坡——政府主導的移動支付
移動支付的另外一種商業模式則是以政府主導,多產業鏈環節共同參與。新加坡政府將移動支付納入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IDA)主導實施的“智慧國2015”規劃,調動多方力量,發展移動支付。政府出面牽頭成立了七個參與方的投資財團,這七個參與方都是利益方,包括銀行、移動運營商、卡商等,由這七家共同商討出一個提案,推出一家來做第三方可信服務管理平臺的工作。
2011年,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IDA)通過“合作征求計劃”(Call-for-Collaboration,簡稱CFC)與業界攜手,計劃共同建立亞洲首個全國性的可互通近場通訊(NFC)基礎設施。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采用七家公司組成的財團所提交的建議,讓它們負責建立亞洲首個全國性的近距離無線通訊系統,讓持有NFC功能的手機用戶能用手機進行支付。這七家公司是智能卡制造商金雅拓、星展銀行、花旗銀行、付費卡供應商易通公司(EZ-Link),以及三家電信公司第一通、新電信和星和。
在此項合作中,金雅拓將負責開發和經營TTP基礎設施;星展銀行、易通公司和花旗銀行將負責,通過金雅拓提供的基礎設施,無線發行他們的各類信用卡、借記卡和儲值支付產品,并將其與客戶手中具有NFC功能的手機的安全芯片進行結合,用戶便能使用手機在配備NFC零售終端的地方進行交易支付。
從國外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情況可以看出,雖然移動支付業務模式和技術方案存在很大的差異,但商業銀行、卡組織、運營商、支付公司共同建立了合作共贏的和諧產業鏈,并以相應合作組織的形式將合作模式固定下來。
中國移動支付發展狀況:起步較早,發展較慢
中國也是移動支付出現較早的國家之一,1999年國內移動支付概念出現,但一直到2011年移動支付業務應用仍然較少,市場規模難以大幅擴大,主要原因有:
(1)運營商、商業銀行以及第三方支付等移動支付產業方尚未形成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掣肘的現象,影響了移動支付的[FS:PAGE]發展。如中國移動與中國銀聯關于2.4G和13.36M之爭就對曾一些芯片終端制造商產生了困擾。
(2)2010年之前國內的移動互聯網覆蓋基礎稍弱,2010年之前移動互聯網用戶量不到2億人,移動電子商務用戶僅為0.77億人,廣大的國內用戶沒有養成使用移動網絡進行支付的習慣,直接限制了遠程支付的發展,也限制了用戶使用近場支付的思維。
(3)2010年之前智能手機滲透率過低,限制了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的應用推廣。2010年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6200萬部,滲透率僅為7%。遠程支付除了手機短信等方式,更多的是使用移動網絡進行交易,智能終端的升級提高了手機網絡支付的速度和使用感受;而裝有NFC近場支付模塊和智能存儲卡的手機基本為智能手機。
而2011年之后,這些阻礙國內移動支付發展的因素正在逐漸消除:
(1)2012年6月21日,中國移動與中國銀聯簽署移動支付業務合作協議,標志著中國移動支付標準基本確定為13.56MHz標準。標準統一,阻礙移動支付發展的技術分歧去除。
(2)2011年之后移動互聯網和移動電子商務的普及率提高,不僅為移動支付提供廣闊的商用平臺,更培養了用戶網上支付的消費習慣,是移動支付市場爆發的重要催化劑。
(3)智能手機普及率提高,支持移動支付發展的硬件條件逐步具備。
目前國內移動支付大發展的條件已基本具備
國內移動支付大發展的條件基本具備
第一,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擴大。
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4月,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已從2010年4月的4.33億戶上升至8.08億戶,而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為1.78億戶,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遠大于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規模,且前者保持的優勢逐漸增大,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
2010年以來全國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呈穩步上升趨勢,2013年頭四個月均保持了流量和收入增長率雙雙突破50%的勢頭,2010年1月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只有3264.5萬G,2013年4月達到9602.3萬G,實現了3倍的增長。用戶直接通過手機上網的流量增速更加顯著,移動互聯網業務對傳統電信業務產生替代作用。用戶在手機微媒體、手機支付、手機視頻等信息內容消費上較以前用戶有更多的傾向,3G用戶戶均流量高達2G用戶的3倍左右。
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起步未久的移動電子商務產業呈現井噴式增長態勢。2010年起移動互聯網營收增速加快,移動電子商務也從2010年開始加速發展。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統計數字,2010年中國移動電子商務實物交易規模達[FS:PAGE]到26億元,2012年交易規模急速增長到380億元,年均增長102.3%;而我國移動電子商務用戶也從2010年的7700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2.5億人,年均增長315%。移動互聯網和移動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不僅可以為移動支付提供廣闊的商用平臺,還可以培養用戶消費習慣,是移動支付市場爆發的重要催化劑。
第二,智能終端普及率提高。
智能終端的升級提高了遠程支付的速度和使用感受,而NFC近場支付功能的實現基本上必須依靠智能系統。
從中國來看,近年來3G網絡大規模鋪成,3G網絡明顯改善了用戶的移動體驗,2013年4月,中國手機上網用戶達7.78億戶,在移動互聯網用戶中的滲透率高達96.3%。3G上網用戶的快速增長得益于智能終端的發展,特別是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和普及。2012年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1.6億臺),同比增長超過100%。2013年1-4月,智能手機出貨量達1.39億部,同比增長130%,占同期國內手機出貨量的73.5%。
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快速發展帶動移動支付成長
根據易觀智庫、艾瑞咨詢等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全年交易額規模達1265億元,同比增長70.5%。易觀智庫預計,未來2年移動支付市場將持續保持快速發展,預計到2014年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將達3850億元,用戶規模也將達到3.87億,年均增速接近60%。在移動支付中,近場支付發展更為迅速,2011-2013年,中國手機近場支付用戶規模的復合增長率預期為101.66%,收入規模的復合增長率預期達到137.49%。在遠程支付市場逐漸成熟的情況下,處于發展初期的近場支付發展空間更大,也將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
移動支付發展前景:2013年進入規模發展期
遠程支付已廣泛應用
2012年在移動互聯網市場整體爆發的情況下,移動遠程支付廣泛應用,短信、移動互聯網、客戶端等遠程支付產品運營企業市場表現較好。
1、傳統互聯網支付企業支付寶在移動支付市場整體和遠程支付領域的市場份額分別為31.5%和57.9%,均占據市場第一位;
2、聯動優勢、上海捷銀、錢袋寶等開展移動支付業務較早的運營企業,憑借其市場先發優勢亦在整體市場中占據一定位置,三者市場份額依次為27.8%、10%、2.6%,分列第二、三、七位;
3、中國銀聯借助其在傳統金融體系中的領導地位和在支付領域的積極布局,亦取得較好的成績,在移動支付市場整體和遠程支付領域的市場份額分別為6.8%和11.9%,分別排第四和第二位;
4、而電信運營商受限于金融業務許可、商戶拓展、資金賬戶以及近場支付發展緩慢等因[FS:PAGE]素,在移動支付方面發展相對靠后。
近場支付前期發展慢,將進入規模發展期
從移動支付各種方式的使用比例來看,目前中國手機用戶遠程支付使用比例為40.2%,手機短信支付使用比例為31.7%,手機近場支付僅在15%左右。
我們認為目前近場支付發展較慢,主要是因為與遠程支付相比,近場支付需要的設施環境和使用條件創新性更強。
簡單的說,遠程支付與傳統的互聯網支付相比,僅僅是將網絡轉移到手機上使用,理論上移動互聯網出現就代表著遠程支付的大規模發展開始。而近場支付的使用需要更多區別于傳統支付方式的前提條件,比如非接觸式通訊技術的出現和完善,非接觸式設備的使用和普及,具有近場支付功能的手機的普及。而這些新的設備和技術又不是單一行業可以推動的,比如非接觸式POS機需要銀行和商家合作改造,近場支付功能的手機需要運營商和手機制造商合作確定并發行,近場支付頻率標準需要由國家相關部委和各參與方共同商討確定。
而我們認為,2013年,這些制約近場支付發展的重要問題已經逐漸被解決,運營商、銀聯、銀行已達成初步的發展協議,移動支付手機逐漸推出,商家的移動支付用非接觸POS機也已改造近,近場支付發展的條件已初步具備。
“運營商+銀聯+銀行”的發展模式基本形成,運營商推進更積極
銀聯(銀行)和運營商是國內移動支付產業的核心推動者和執行者,移動支付作為新的支付手段對參與方均有利:
1、對銀行來說,移動支付可以將虛擬化銀行功能進一步實體化,對高成本的銀行網點業務進行替代,搶得移動支付先機的銀行,其市場份額將得到提升;
2、對運營商來說,通過提供新的非電信業務可以獲得新的客戶群,新客戶群產生更高的市場份額帶動收入增長。移動支付產業的順利發展需要銀行和運營商協調利益分配,找到共贏的平衡。
經過運營商的妥協,國內移動支付已經逐漸形成了初步的合作模式,即“運營商+銀聯+銀行”三方共同合作,運營商負責定制擁有支付功能的手機終端,負責在電信客戶中的試用和推廣;而銀聯和銀行負責在銀行客戶中推廣支付功能的NFC-SIM卡、SD卡,負責銀聯POS機的非接觸式改造。目前,三方就移動支付收益的分配也達成了初步的分配比例。
銀聯是最大的受益者,但銀行限制了銀聯的主動性
從移動支付的利益分配機制來看,使用13.56MHz標準后,所有的支付必須通過銀聯賬戶,而銀聯在收費占比中也是最大的一方,所以銀聯推動移動支付的積極性較強。銀聯計劃在2013年年底改造完成具[FS:PAGE]備13.56M的POS機120萬臺左右,在銀聯260萬臺POS機中占近50%。
但從國內銀行業的實際情況來看,根據央行此前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推進金融IC卡應用工作的意見》,2013年1月1日起全國性商業銀行均應開始發行金融IC卡。銀行更換金融IC卡任務重,因此沒有過多的精力投入移動支付卡的推廣。而銀聯作為一個管理機構,必須依靠銀行實體進行推廣,這就限制了銀聯的主動性。
運營商積極性更高,中國移動為主
而運營商,尤其是客戶流失較為嚴重的中國移動,對推動移動支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強。
1、中國移動推動移動支付最積極。
中國移動表示,2013年將在客戶端、SIM卡、手機終端、受理環境、金融應用多方面加大投入推動NFC發展。
在客戶推廣方面:計劃2013年拓展300萬手機錢包業務客戶。手機錢包業務按三階段進行規劃,2012年準備階段以產品開發為主,2013年市場培育階段以重點城市和重點應用突破、培育市場環境為主,2014年逐步開始規模發展。目前已經完成4款手機錢包應用(浦發聯名卡、招行卡、銀聯專區、聯機認證)開發,2013年6月9日,中國移動與中國銀聯共同宣布推出手機錢包業務。
SIM卡推廣方面:中國移動計劃在2013年發布1000萬張以上,具有500多K空間的SIM卡,每張卡可以存儲數十個應用,逐步對移動用戶默認發放帶有NFC功能的SIM卡。目前第一批4家卡商基礎功能通過測試,已經具備發行條件。2013年5月中國移動云南分公司邀請多家制卡公司共同商討移動支付推廣計劃,云南分公司計劃招標5-6萬張NFC-SWPSIM卡,并發展5000戶體驗用戶。
在手機終端發展方面:中移動已經發布了NFC終端白皮書,計劃2013年銷售1000多萬臺NFC手機終端,定制基于OMS系統的多款Ophone手機。2013年2月中移動與招商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基于NFC-SWP模式開展合作。目前2款手機(三星GalaxyS3、HTCOneXT)通過研究院NFC測試,三星、HTC、華為、中興、酷派、聯想等多款NFC手機正在研究院NFC測試中。中國移動初步規劃2013年有14個品牌,超過20款NFC終端。
受理環境方面:中移動已在全國50多個大中型城市推廣遠程支付業務,覆蓋水、電、煤氣、公交、便民、燃氣、醫保等九大領域,繳費項目超過200個。未來還將基于自有賬戶開展業務,在市政公交應用、校企一卡通應用、商戶優惠券應用領域開展更廣泛的合作。中移動已經與30多個城市的公交地鐵達成意向,將在北京、上海、廣州、長沙、成都等重點城市啟動應用環境的試點,實現以點帶面,進行受理環境[FS:PAGE]的突破,預計在2013年實現全國NFC手機錢包的商用。
在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方面:截至2013年,中國移動已經與與工行等10多家金融機構簽署合作協議,業務范圍涉及話費賬務查詢、銀行轉賬,手機繳費、電子支付、零售購物等多個領域,以提高客戶對移動支付業務的認可度。例如:2013年2月中國移動和招商銀行簽署了《中國移動與招商銀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13年4月中國移動與光大銀行共同拓展移動支付市場,2013年5月中移動與浦發銀行在上海聯合推出了國內第一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基于手機SIM卡的手機支付銀行卡。不僅如此,中國移動還學習日本NTTDoCoMo的發展模式,直接入股金融機構:2010年3月10日持有浦發銀行20%的股份。
2、中國聯通、中國電信跟隨為主。
中國聯通NFC手機支付早在2012年12月正式商用。中國電信總經理王曉初也在年初表示,2013年中國電信將與銀行合作采用NFC-SWP方案推出電子錢包,將規模投放NFC-SWP卡,并啟動終端定制。
2013年中國聯通與招商銀行共同開發基于13.56MHz近場支付標準的NFC-USIM卡“手機錢包”解決方案,并向全國全面推廣。聯通用戶可將招行信用卡賬戶內置在手機USIM卡中,就此實現銀行卡功能與手機功能的“合二為一”,刷手機即可直接進行各種消費。中國聯通還計劃借助聯通集團在農村市場的通信網絡覆蓋及服務網點推出低成本、高效率的手機支付產品,為農戶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務。
中國電信的支付品牌是“翼支付”,“翼支付”面向企業和校園,面向城市公眾用戶和面向電話用戶等不同的客戶類型。2012年中國電信與建設銀行發行全國首例UIMPASS手機信用卡,與招商銀行共同推出“招銀天翼聯名卡”-手機錢包業務。
但從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聯通和電信在移動支付方面暫時沒有明確的推廣計劃,我們認為,這與兩者在新業務創新方面對中移動的跟隨習慣有關。在移動支付的大眾接受程度尚未確定之前,國內行業推廣仍將以中國移動為主。
近場支付運行環境逐漸完善
商家POS機改造近半
要完成近場支付必須有兩個受理環境的支持,具備移動支付功能的用戶手持移動終端和商家終端,受理終端的良好改造是移動支付快速推進的基礎條件。
目前來看,支持近場支付的商業終端主要包括商戶非接觸式POS機、地鐵及公交刷卡器、影院和出租車等小額支付刷卡器等。根據相關媒體發布的數據,目前在上海已有近6000臺商戶終端可支持手機現場支付;在寧波,用戶只需隨身攜帶一部銀聯智能卡手機,不僅可在遍布全市的7000多家[FS:PAGE]商戶消費購物,還能在市內10條公交線路體驗“刷機”乘車的便捷;在長沙,第一批試點的百貨、超市、電影院、藥店、便利店、快餐店、出租車等已完成手機現場支付改造。
由于手機近場支付所用的POS機與非接觸式金融IC卡所用的POS機可以兼容,國內EMV遷移在經歷了近十年后,POS機接觸式改造接近完成,2011年非接觸式POS機改造開始啟動,全國30個地區啟動了48萬臺POS機的非接觸式改造。與需要完全更換機器的接觸式POS機改造不同的是,從2009年后銷售的EPOSS機普遍帶有13.56M的非接觸讀寫頭,非接觸式改造只需要在接觸式POS機的基礎上加入一個非接觸式讀卡模塊即可,改造過程簡單,也無需大量投資。根據數據顯示,在銀聯的260萬臺POS中,至2012年10月國內非接觸式POS終端為102萬臺,2012年底突破120萬臺,占比接近50%。
但由于非接IC卡受理環境主要涉及餐飲、服飾、超市等有小額、快速支付需求的傳統商戶,此類商戶在所有受理非接觸式IC卡商戶中的占比超過84.2%,非接觸式改造短期之內難以為商戶貢獻額外收入,因此改造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各大廠商推出NFC手機
NFC方案確定為近場移動支付主流解決方案,各大手機廠商積極推出NFC手機予以配合。2011年11月全球大部分運營商在GSMA會議上聲明支持NFC-SWP為手機支付解決方案,并著力推動技術標準的統一。2012年NFC-SWP方案在全球多個地區得到試點,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反應。同時,三星、HTC、諾基亞、索尼和黑莓等手機廠商在2012年推出多款搭載NFC模塊的旗艦版手機,NFC手機數量增長超預期。在此,我們對目前市場上主要的NFC終端手機終端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
事實上,在剛剛結束的2013年移動通信世界大會(MWC)上,幾乎所有的高端智能手機都支持NFC技術。蘋果、谷歌、三星、諾基亞等智能終端領域的領軍企業都十分關注NFC技術。
據國外媒體報道,蘋果一直在研發NFC技術及其可替代技術。盡管目前蘋果iPhone5還不支持NFC,但蘋果新的NFC替代技術專利已經獲批。另外,谷歌在2011年將谷歌錢包推向市場,這也是一項基于NFC技術的服務。隨后,谷歌和三星聯手打造了具有NFC功能的Android手機NexusPrime。2011年,諾基亞方面也表示要在美國市場力推NFC。2012年4月,諾基亞便推出了首款支持NFC技術的WindowsPhone手機Lumia610,而在此之前,主流的諾基亞Belle智能機均具有NFC功能。根據ABIResearch最新報告預測稱,到2014年全球將有超過5億部支持NFC的終端在使用。據估算,2013年年內NFC移動和消費電子[FS:PAGE]終端出貨量至少將達到2.85億部。
在國內,運營商推廣NFC應用的力度也逐漸增大。2012年,中國聯通和招商銀行就NFC的商用進行合作和研發,11月推出了首個手機支付產品。中國移動發布了NFC終端白皮書,計劃2013年銷售1千多萬臺NFC手機終端,計劃與各終端廠商合作發布多款的NFC終端產品。中國移動計劃將在北京、上海、廣州、長沙、成都等重點城市啟動應用環境的試點,實現以點帶面,進行受理環境的突破,預計在2013年實現全國NFC手機錢包的商用。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受理環境改造過半,NFC手機不斷推出,國內近場支付將迎來快速發展。同時,經過多年的磨合和妥協,國內也已經基本形成固定的發展模式,“運營商+銀聯+銀行”三方共同合作,各司其職,并逐漸形成了初步的利益分配機制。由于運營商目前對移動支付的推廣積極性更高,所以在NFC支付各種實現方案中,SWP-SIM卡方案逐漸成為主流,而全終端和SD卡方案收到價格過高等多種因素限制,推廣難度較大。下文我們將以SWP-SIM卡方案為主,分析近場支付產業鏈及相關投資機會。
進入新世紀,隨著新產業政策、新技術、新產品的大量涌現,信息化社會的進程已不可逆轉。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最快、市場潛力最大、前景最誘人的兩大業務。迄今,全球移動用戶已超過15億,互聯網用戶也已逾7億。這一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高速增長現象反映了隨著時代與技術的進步,人類對移動性和信息的需求急劇上升。所以,移動與互聯網相結合是歷史的必然,移動互聯網應運而生并迅猛發展。
移動互聯網正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移動支付作為一種全新的支付方式,正在深刻改變信息時代的社會生活,移動支付的出現進一步打破時空的限制,只要有一臺手機可以上網,人們便可隨時隨地的完成繳費、購物等行為。移動支付的實現讓信息流、資金流、物流高效流動,發展移動支付可以提高經濟活動效率,降低商務和消費成本,極大的擴展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有助于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等銀行布點稀少的偏遠地區的支付手段,有效拉動消費,擴大內需。
本報告將從全球移動支付發展歷程及現狀介紹入手,詳細分析國內相關產業鏈、產業發展前景以及未來市場空間,并通過對相關上市公司的詳細剖析,為投資者介紹受益移動支付產業成長的投資機會。
移動支付的概念
移動支付,又稱為手機支付,是指單位或個人用戶使用其移動終端(通常是手機),通過互聯網或者近距離傳感直接或間接向銀行金融機構發送支付指令,產生貨幣支付與資金轉移的行為。移動支付將終端設備、互聯網、應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機構相融合,主要分為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兩種。
遠程支付是指將非面對面的網上銀行和網上購物搬到手機上,以無線通信網絡作為網上銀行的信息傳送通道,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完成銀行轉賬、還款、購物、繳費等功能。主要有短信、手機訪問WAP網站等方式。
近場支付是手機與受理端(POS機)通過非接觸式近距離通訊技術進行通信實現的。考慮到安全和監管政策性問題,該類型支付目前主要針對小額消費。這種支付通常以“刷手機”的方式進行,即狹義上的移動支付,也是我們下文重點分[FS:PAGE]析的對象。
近場支付的相關概念及技術解決方案
近場支付的概念
近場支付是一種短距離高頻無線通信技術,允許電子設備之間進行非接觸式的點對點數據傳輸。用戶需在具有NFC模塊的手機下載一個“錢包”應用,打開應用后,可在其中下載銀行卡、公交卡、優惠券、加油卡等各種虛擬卡,并輸入信息綁定實體卡。一部手機可以綁定很多張銀行卡,并可在支持“閃付”的POS機上“刷手機”。
一個簡單的近場支付系統中一般有三方參與:終端用戶、商家、FSP(金融服務處理)。要想完成近場支付,兩個終端是必須的:一個是具有移動支付功能的手持移動終端,如NFC手機;另一個則是支持移動支付技術的商家終端,如非接觸式POS機等。
近場支付可以讓人們完全脫離網絡的限制,直接通過手機等近場支付設備近距離完成支付。與遠程支付相比,近場支付有安全、聯接速度快等優點。一方面,支付的使用距離小于10厘米,可避免設備間的相互干擾,建立聯接的時間小于0.1秒,較好地保證了用戶支付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與短信支付方式相比,短信支付時運營商通常會抽取利潤的大頭,有的時候比例高達15%-50%,而近場支付需要運營商、銀行等多方參與,因此繞開了一方壟斷的限制。
作為一種全新的交易方式,近場支付產業是一片廣闊的藍海,從移動運營商到支付服務商(比如銀行,銀聯等),到支付平臺提供商(比如支付寶、匯付天下等),到應用提供商(公交、地鐵、校園、公共事業等),到終端硬件生產商(包括手機和POS機等),甚至包括最終的個人和商家用戶,近場支付各個環節的參與者都將在移動支付行業藍海中受益。多方利益的共同驅動將推動近場支付的快速發展。
近場支付主要技術:SIMpass和NFC
2012年4月,由工信部牽頭的工作組完成了近場支付頻率標準的統一,標準之爭落下帷幕,銀聯主推的13.56MHz的國際通用標準打敗中移動主推的國內自主知識產權2.4GHz,基本被確定為中國金融移動支付的標準,同年6月中國移動開始全面推進基于13.56MHz的移動支付技術方案。從近年移動支付事件出現的頻率來看,僅僅是技術標準的統一就為行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動力。
目前,要實現非接觸式移動支付所用技術方案主要有三種,分別是RF-SIM、SIMpass和NFC技術標準。因為RF-SIM工作頻率是微波頻段2.45GHz,近場支付國家標準即將確定為13.56MHz,因此本文不對RF-SIM模式進行詳細論述。
1、SIMpass逐漸被NFC技術替代。
SIMpass是一種雙界面SIM卡技術,安全模塊、支付模[FS:PAGE]塊、電信模塊以及應用模塊全部集中在一張SIM卡上。SIMpass可通過兩種方法實現:一種是定制手機方案,這種方案將天線組件內置在手機之中,手機中只要裝入SIMpass卡片就可以實現非接觸通信;另一種是低成本天線組方案,這種方案不需要對手機進行任何改造,整個系統包括SIMpass卡片和一個與之配合的天線組件,只需將SIMpass卡片和天線一起安裝在手機中便可工作。
湖南移動2006年下半年進行SIMpass試點工作,應用包括湖南移動辦公大樓門禁,食堂消費,小賣部消費、美容美發消費及停車場繳費;廈門移動2006年采購兩萬張雙界面SIM卡用于公交一卡通的應用;廣東移動2008年搭建基于雙界面SIM卡的移動支付平臺,主要應用在廣州的地鐵項目。
但是Simpass方案問題較多,比如采用SIMpass技術進行移動支付,業務將占用用于OTA業務的C4/C8接口,對運營商的網絡將會造成一定的壓力,而且只具備被動通信模式,不具點對點通信功能。
目前NFC方案正憑借出色的綜合性能逐步取代Simpass方案。我們認為,NFC方案將是未來近場支付的主流方式。
2、NFC將是近場支付技術主流。
NFC英文全稱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信。是由飛利浦(現為NXP)公司發起,由諾基亞、索尼等廠商聯合主推的一項無線技術。NFC由非接觸式射頻識別(RFID)及互聯互通技術整合演變而來,在單一芯片上結合感應式讀卡器、感應式卡片和點對點的功能,能在短距離內與兼容設備進行識別和數據交換。
NFC技術在移動支付中的應用是在手機中嵌入一塊NFC芯片(這里相當于一個非接觸智能卡),之后與SIM卡互聯,實現通信管理。NFC技術主要基于13.56MHz的頻率運行,操作距離從幾厘米到20厘米不等,典型的數據傳輸速度可以選擇106Kbit/s、212Kbit/s、424Kbit/s甚至1M。
NFC功能芯片和天線與手機的其他部分及SIM卡相獨立,但NFC模塊與手機共用電池。電池有電時,NFC模塊可在主動、被動和雙向三種模式下工作;電池斷電時,只能在被動模式下工作。手機開關機對NFC模塊無影響,即在手機關機時也可使用NFC功能。
此外,NFC具有工作穩定、支持主/被動通信模式、支持點對點通信、支持高加密、高安全性、產業鏈完整等特點。但這種方式必須更換帶有NFC功能的手機,實施成本較大。
目前NFC近場支付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國內外市場上擁有NFC功能的手機型號逐漸增多,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一致推廣NFC技術并推出多款NFC定制機,中國電信近期也計劃將SIMpass轉為NFC技術,我們認為NFC為代表的近[FS:PAGE]場支付有可能成為未來主流的移動支付手段。
NFC技術的主要實現方案
目前NFC實現方案可以分為四種:SWP方案、全終端方案、SD方案以及全卡方案。
SWP方案,是將安全模塊安裝在SIM卡上,支付模塊安裝在手機主板上,SIM卡與NFC芯片之間通過特定接口相連接。
全終端方案,是在手機主板上集成支付單元和安全單元,不需要更換SIM卡和SD卡。
SD方案,是將安全模塊安裝在SD卡上,將支付模塊安裝在手機主板上,NFC芯片與安全模塊通過SWP接口相連。
全卡方案又分為兩種:SIM全卡和SD全卡,即將安全模塊和支付模塊同時安裝在SIM卡或者SD卡中。
其中,SD卡方案不需要更換SIM卡,脫離了運營商的限制,主要由銀聯和銀行推廣。但我們認為,在目前國內運營商主動引導的形勢下,SD卡應用推廣困難較大。2012年華夏銀行曾嘗試發行10萬張SD卡,但由于客戶接受效果一般,2013年停止了SD卡的發行。2013年建設銀行招標SD卡,預計總量6萬張左右,量級較小。
而全卡和全終端方案的最大缺點是改造成本較高,以全卡為例,一張SWP模式的SIM卡目前售價40元左右,而一張全卡模式的SIM卡售價在100元以上,價格過高為運營商推廣增加了成本,也影響了客戶的接受能力。
SWP-SIM卡方案將是未來的主流,首先SWP-SIM卡方案價格適中,發行批量擴大之后,售價將進一步從40元左右下降到20元以上;再者,SWP-SIM卡與號碼綁定,這就大大降低了運營商的客戶流失率,這也是目前三大運營商都主推SWP-SIM卡方案的原因。其中中國移動計劃2013年發行1000萬張SWP-SIM卡,拓展300萬用戶,近期云南移動的移動支付方案也以SWP-SIM卡為主,計劃招標5-6萬張。
移動支付產業鏈的基本構成
移動支付產業橫跨電信和金融兩大行業,運營商和銀行(銀聯)是其兩大引導主體。移動支付產業鏈環節眾多,簡單來說有系統平臺搭建和終端制造兩個環節。
系統構造環節主要有電信運營商和金融機構組成。電信運營商:為用戶提供移動網絡,實現身份鑒定、空中充值以及手機搜索等功能;金融機構:銀行、銀聯等和移動運營商合作,共同商討共贏的商業模式,參與到業務發展中來。
終端制造環節包括:芯片(提供NFC芯片及相關接口附件)、SIM卡商、天線廠商、移動終端廠商、商戶終端設備制造商(提供非接觸式POS機),以及應用終端制造商(在地鐵、公交和電影院等安裝專用的NFC手機支付讀卡器)。
全球移動支付發展情況綜述
全球移動支付20世紀90年代初在美國最早出現,但發展一直比較緩[FS:PAGE]慢,2004、2005年之后日本和韓國移動支付發展加速,全球移動支付從2010年之后進入快速發展期,目前發展速度仍然比較快。2010年之后全球移動支付加快發展的原因有:
(1)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快速增加。2010年全球互聯網用戶突破20億戶,2011年用戶數達到22.64億戶,同比增長11%,每百戶互聯網用戶占比超過33戶。同時移動互聯網用戶增加更為快速,2010年底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達2.9億,2011年底為11億,同比增長282%,2012年全球互聯網用戶達到24億,同比增長118%。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培養了用戶網上支付和移動網絡支付的消費習慣,是全球移動支付發展的重要前提。
(2)3G網絡大規模建成,改善用戶的移動互聯網體驗。2011年全球3G用戶數為11億,同比增長37%,滲透率18%;2012年全球3G用戶數達到15億用戶,同比增長31%,滲透率達到21%。3G網絡帶來了遠程支付采用的網頁轉賬支付模式和應用程序支付模式以及第三方交易平臺的用戶體驗明顯提升。同時3G網絡還為信息增值服務提供了多媒體渠道,基于LBS的移動電子商務得以迅速普及,也使得移動支付的應用空間更加廣泛。
(3)全球智能手機滲透率提高,不僅帶來遠程支付體驗提升,同時近場支付的NFC模塊一般情況下需要在智能手機中應用,因此隨著智能手機滲透率的提高近場支付的硬件制約也逐步解除。2010年起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3.05億部,2011年出貨量4.94億部,同比增長62%,2012年出貨量達到7.22億部,同比增長46%,智能手機滲透率也從2010年的20%增長到2012年的40%。2012年美國智能手機滲透率已經超過50%,可見全球智能手機滲透率仍有繼續提高的趨勢,這將進一步推動移動支付的順利發展。
由于以上幾個原因,近幾年全球移動支付業務發展速度較快,2010年全球移動支付總額僅有489億美元,2011年交易額達到1059億美元,同比增長116.6%。2012年交易規模預計將達到1715億美元,同比增長61.9%,全球移動支付用戶數量也從1.6億人增加到2.1億人,同比增長31.3%。全球移動支付已經進入加速發展軌道,我們預計未來兩年移動支付的市場規模仍將繼續擴大,年均增速維持在30%以上。目前移動支付用戶在全球60億手機用戶中占比僅有3.5%,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全球移動支付發展的主要特點
(1)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發展不平衡,日本、韓國、非洲的肯尼亞發展較快、較成熟,日本的移動支付用戶滲透率達到50%,肯尼亞的手機錢包業務普及率已經超過68%;中國、新加坡等地區和國家移動支付剛[FS:PAGE]剛進入規模發展初期,政府對行業發展較為重視;而更多發展中國家移動支付發展較為緩慢。因此我們下文將重點分析在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中移動支付的成長路徑,以總結成功經驗。
(2)從全球移動支付的商業模式來看,主要分為幾種:①運營商主導②銀行主導③銀行與運營商合作④政府主導,代表國家分別為日本、肯尼亞、韓國和新加坡。我們認為韓國的銀行與運營商合作的模式比較適合中國的實際情況,2012年近場支付技術標準定為銀聯主導的13.56MHz,也表明了運營商與銀聯的合作態度。
(3)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目前全球移動支付仍以遠程支付為主,近場支付受智能終端普及的限制發展較不平衡:如非洲肯尼亞地區移動支付基本為手機短信支付的遠程支付,而智能化程度較高的日本非接觸式支付“FeliCa”手機已經普及。而從后起步的韓國和新加坡等國家的情況來看,更傾向于使用更為方便、技術較為成熟的NFC近場支付。
依據全球移動支付發展的特點分析,我們認為移動支付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而成功的商業模式和明確的引導主體是促進移動支付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發展方向上,近場支付有智能終端的普及做基礎,未來發展將更加迅速,也將是中國移動支付發展的主要方向。
國際上一些主要國家移動支付發展情況
日本——運營商主導的移動支付
在日本,移動支付業務由移動運營商主導。移動運營商利用在產業鏈中的優勢地位,整合終端廠商和設備提供商的資源,聯合銀行提供移動銀行業務,從而高效組織起整個移動支付產業鏈。日本的移動支付業務已經比較成熟,大約50%左右的手機用戶均使用移動支付業務。
NTTDoCoMo是日本移動支付業務開展得最好的運營商之一,NTTDoCoMo通過一系列收購活動從而主控移動支付的產業鏈:1、2005年收購三井住友金融集團信用卡部門34%的股份,借機進入開放式發卡市場;2、2006年收購了瑞穗銀行信用卡業務18%的股份,開始將手機錢包與信用卡捆綁;3、接著購買日本第二大便利連鎖商店Lawson2%的股份,打開應用市場;4、最后推出自有品牌的移動信用卡,正式進入消費信貸領域。
為了便于消費者識別和使用移動數據業務,NTTDoCoMo先后針對其PDC用戶和FOMA用戶推出了基于非接觸IC智能芯片的Felica業務,為推動支持非接觸式IC卡“FeliCa”手機的普及,2004年7月,NTTDoCoMo又開展了FeliCa讀寫器的計劃,即針對計劃推出FeliCa支持服務的廠家,NTTDoCoMo出資100億日元代其承擔讀寫器等設備費用。日本NTTDoCoMo模式的優勢在[FS:PAGE]于由于移動運營商在運營、推廣增值業務等方面擁有豐富經驗與話語權,使得其在控制產業鏈的能力上占有絕對強勢。
以運營商為主導的模式特點是用戶的賬號注冊在運營商的支付平臺上,直接與運營商接觸,運營商可以為消費者提供三個賬戶方式:手機賬戶、銀行賬戶和虛擬銀行賬戶,移動運營商需要承擔部分金融機構的責任和風險,這就需要運營商參與銀行業務,日本金融管制政策寬松因此可行。
韓國——銀行與運營商合作的移動支付
在韓國,移動支付由商業銀行、運營商雙方合作經營,目前韓國所有的零售銀行都能提供移動銀行業務,主要移動運營商都配合銀行提供具有信用卡和基于Felica標準預付費功能的智能卡手機。韓國的移動支付已經進入業務發展期。
韓國主要有MONETA和K-merce兩大移動支付品牌,它們占據著韓國半壁江山。其中MONETA由移動運營商SKT與友得銀行、現代信用卡公司合作,SKT在SIM卡上內置了交通卡、銀行卡、會員卡等多種支付功能,SKT還參與商戶的拓展與POS機布置,通過收取商戶手續費、卡費、增值業務費等方式盈利。參與這一模式的信用卡公司通常收取2.5%的手續費。
這種合作關系的特點是移動運營商與銀行關注各自的核心產品,雙方形成一種戰略聯盟關系,合作控制整條產業鏈。韓國移動支付業務飛速發展的關鍵在于韓國銀行業對移動銀行業務的高度重視。
非洲等金融欠發達地區——銀行主導的移動支付
在非洲等一些尚不發達國家,金融體系尚不完善,但移動支付已成為人們轉賬、匯款和支付的重要手段。數據顯示,全球最常使用手機錢包的國家中,75%都在非洲,而全球移動支付最成功的案例則是在非洲的肯尼亞,該國68%的成年人都在使用手機錢包,這一比例位居世界第一。金融欠發達國家在農村地區發展移動支付業務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比一些發達國家發展得更好,主要是因為移動支付業務對傳統銀行業務的補充作用明顯。
作為沃達豐在肯尼亞的子網,Safaricom憑借成功的本地化戰略、創新的業務和服務而成為肯尼亞最大的移動運營商,占有當地80%以上的市場份額。Safaricom的移動支付產品M-PESA采用的是遠程支付方式,通過短信進行支付,每個用戶只要辦理了手機支付的業務,就擁有了一個手機錢包,用戶可以用手機錢包的資金向另一個手機用戶付款。目前肯尼亞個人或公司進行商品采購,已經不需要必須通過支票和現金的方式進行付賬,只要看好了產品,談好價格,兩個用戶之間就可以用手機進行付款。而且Safaricom不僅支付手機轉賬[FS:PAGE]支付,它還設立了一些自動提款機,手機手戶可以通過手機提取現金,這在很大程度上Safaricom已經遠不是一個電信運營商,它兼有了銀行的功能,因為提供多方位的服務,所以獲得了用戶的歡迎,它也在市場中居于了主導地位。M-PESA不僅為Safaricom帶來了可觀的利潤,并增強了客戶的黏性,提升了品牌認可度。
這種模式以銀行為主導,各銀行通過與移動運營商搭建專線等通信線路,自建計費與認證系統。運營商在該模式中的作用是提供信息傳送的通道。
新加坡——政府主導的移動支付
移動支付的另外一種商業模式則是以政府主導,多產業鏈環節共同參與。新加坡政府將移動支付納入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IDA)主導實施的“智慧國2015”規劃,調動多方力量,發展移動支付。政府出面牽頭成立了七個參與方的投資財團,這七個參與方都是利益方,包括銀行、移動運營商、卡商等,由這七家共同商討出一個提案,推出一家來做第三方可信服務管理平臺的工作。
2011年,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IDA)通過“合作征求計劃”(Call-for-Collaboration,簡稱CFC)與業界攜手,計劃共同建立亞洲首個全國性的可互通近場通訊(NFC)基礎設施。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采用七家公司組成的財團所提交的建議,讓它們負責建立亞洲首個全國性的近距離無線通訊系統,讓持有NFC功能的手機用戶能用手機進行支付。這七家公司是智能卡制造商金雅拓、星展銀行、花旗銀行、付費卡供應商易通公司(EZ-Link),以及三家電信公司第一通、新電信和星和。
在此項合作中,金雅拓將負責開發和經營TTP基礎設施;星展銀行、易通公司和花旗銀行將負責,通過金雅拓提供的基礎設施,無線發行他們的各類信用卡、借記卡和儲值支付產品,并將其與客戶手中具有NFC功能的手機的安全芯片進行結合,用戶便能使用手機在配備NFC零售終端的地方進行交易支付。
從國外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情況可以看出,雖然移動支付業務模式和技術方案存在很大的差異,但商業銀行、卡組織、運營商、支付公司共同建立了合作共贏的和諧產業鏈,并以相應合作組織的形式將合作模式固定下來。
中國移動支付發展狀況:起步較早,發展較慢
中國也是移動支付出現較早的國家之一,1999年國內移動支付概念出現,但一直到2011年移動支付業務應用仍然較少,市場規模難以大幅擴大,主要原因有:
(1)運營商、商業銀行以及第三方支付等移動支付產業方尚未形成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掣肘的現象,影響了移動支付的[FS:PAGE]發展。如中國移動與中國銀聯關于2.4G和13.36M之爭就對曾一些芯片終端制造商產生了困擾。
(2)2010年之前國內的移動互聯網覆蓋基礎稍弱,2010年之前移動互聯網用戶量不到2億人,移動電子商務用戶僅為0.77億人,廣大的國內用戶沒有養成使用移動網絡進行支付的習慣,直接限制了遠程支付的發展,也限制了用戶使用近場支付的思維。
(3)2010年之前智能手機滲透率過低,限制了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的應用推廣。2010年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6200萬部,滲透率僅為7%。遠程支付除了手機短信等方式,更多的是使用移動網絡進行交易,智能終端的升級提高了手機網絡支付的速度和使用感受;而裝有NFC近場支付模塊和智能存儲卡的手機基本為智能手機。
而2011年之后,這些阻礙國內移動支付發展的因素正在逐漸消除:
(1)2012年6月21日,中國移動與中國銀聯簽署移動支付業務合作協議,標志著中國移動支付標準基本確定為13.56MHz標準。標準統一,阻礙移動支付發展的技術分歧去除。
(2)2011年之后移動互聯網和移動電子商務的普及率提高,不僅為移動支付提供廣闊的商用平臺,更培養了用戶網上支付的消費習慣,是移動支付市場爆發的重要催化劑。
(3)智能手機普及率提高,支持移動支付發展的硬件條件逐步具備。
目前國內移動支付大發展的條件已基本具備
國內移動支付大發展的條件基本具備
第一,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擴大。
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4月,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已從2010年4月的4.33億戶上升至8.08億戶,而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為1.78億戶,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遠大于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規模,且前者保持的優勢逐漸增大,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
2010年以來全國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呈穩步上升趨勢,2013年頭四個月均保持了流量和收入增長率雙雙突破50%的勢頭,2010年1月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只有3264.5萬G,2013年4月達到9602.3萬G,實現了3倍的增長。用戶直接通過手機上網的流量增速更加顯著,移動互聯網業務對傳統電信業務產生替代作用。用戶在手機微媒體、手機支付、手機視頻等信息內容消費上較以前用戶有更多的傾向,3G用戶戶均流量高達2G用戶的3倍左右。
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起步未久的移動電子商務產業呈現井噴式增長態勢。2010年起移動互聯網營收增速加快,移動電子商務也從2010年開始加速發展。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統計數字,2010年中國移動電子商務實物交易規模達[FS:PAGE]到26億元,2012年交易規模急速增長到380億元,年均增長102.3%;而我國移動電子商務用戶也從2010年的7700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2.5億人,年均增長315%。移動互聯網和移動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不僅可以為移動支付提供廣闊的商用平臺,還可以培養用戶消費習慣,是移動支付市場爆發的重要催化劑。
第二,智能終端普及率提高。
智能終端的升級提高了遠程支付的速度和使用感受,而NFC近場支付功能的實現基本上必須依靠智能系統。
從中國來看,近年來3G網絡大規模鋪成,3G網絡明顯改善了用戶的移動體驗,2013年4月,中國手機上網用戶達7.78億戶,在移動互聯網用戶中的滲透率高達96.3%。3G上網用戶的快速增長得益于智能終端的發展,特別是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和普及。2012年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1.6億臺),同比增長超過100%。2013年1-4月,智能手機出貨量達1.39億部,同比增長130%,占同期國內手機出貨量的73.5%。
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快速發展帶動移動支付成長
根據易觀智庫、艾瑞咨詢等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全年交易額規模達1265億元,同比增長70.5%。易觀智庫預計,未來2年移動支付市場將持續保持快速發展,預計到2014年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將達3850億元,用戶規模也將達到3.87億,年均增速接近60%。在移動支付中,近場支付發展更為迅速,2011-2013年,中國手機近場支付用戶規模的復合增長率預期為101.66%,收入規模的復合增長率預期達到137.49%。在遠程支付市場逐漸成熟的情況下,處于發展初期的近場支付發展空間更大,也將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
移動支付發展前景:2013年進入規模發展期
遠程支付已廣泛應用
2012年在移動互聯網市場整體爆發的情況下,移動遠程支付廣泛應用,短信、移動互聯網、客戶端等遠程支付產品運營企業市場表現較好。
1、傳統互聯網支付企業支付寶在移動支付市場整體和遠程支付領域的市場份額分別為31.5%和57.9%,均占據市場第一位;
2、聯動優勢、上海捷銀、錢袋寶等開展移動支付業務較早的運營企業,憑借其市場先發優勢亦在整體市場中占據一定位置,三者市場份額依次為27.8%、10%、2.6%,分列第二、三、七位;
3、中國銀聯借助其在傳統金融體系中的領導地位和在支付領域的積極布局,亦取得較好的成績,在移動支付市場整體和遠程支付領域的市場份額分別為6.8%和11.9%,分別排第四和第二位;
4、而電信運營商受限于金融業務許可、商戶拓展、資金賬戶以及近場支付發展緩慢等因[FS:PAGE]素,在移動支付方面發展相對靠后。
近場支付前期發展慢,將進入規模發展期
從移動支付各種方式的使用比例來看,目前中國手機用戶遠程支付使用比例為40.2%,手機短信支付使用比例為31.7%,手機近場支付僅在15%左右。
我們認為目前近場支付發展較慢,主要是因為與遠程支付相比,近場支付需要的設施環境和使用條件創新性更強。
簡單的說,遠程支付與傳統的互聯網支付相比,僅僅是將網絡轉移到手機上使用,理論上移動互聯網出現就代表著遠程支付的大規模發展開始。而近場支付的使用需要更多區別于傳統支付方式的前提條件,比如非接觸式通訊技術的出現和完善,非接觸式設備的使用和普及,具有近場支付功能的手機的普及。而這些新的設備和技術又不是單一行業可以推動的,比如非接觸式POS機需要銀行和商家合作改造,近場支付功能的手機需要運營商和手機制造商合作確定并發行,近場支付頻率標準需要由國家相關部委和各參與方共同商討確定。
而我們認為,2013年,這些制約近場支付發展的重要問題已經逐漸被解決,運營商、銀聯、銀行已達成初步的發展協議,移動支付手機逐漸推出,商家的移動支付用非接觸POS機也已改造近,近場支付發展的條件已初步具備。
“運營商+銀聯+銀行”的發展模式基本形成,運營商推進更積極
銀聯(銀行)和運營商是國內移動支付產業的核心推動者和執行者,移動支付作為新的支付手段對參與方均有利:
1、對銀行來說,移動支付可以將虛擬化銀行功能進一步實體化,對高成本的銀行網點業務進行替代,搶得移動支付先機的銀行,其市場份額將得到提升;
2、對運營商來說,通過提供新的非電信業務可以獲得新的客戶群,新客戶群產生更高的市場份額帶動收入增長。移動支付產業的順利發展需要銀行和運營商協調利益分配,找到共贏的平衡。
經過運營商的妥協,國內移動支付已經逐漸形成了初步的合作模式,即“運營商+銀聯+銀行”三方共同合作,運營商負責定制擁有支付功能的手機終端,負責在電信客戶中的試用和推廣;而銀聯和銀行負責在銀行客戶中推廣支付功能的NFC-SIM卡、SD卡,負責銀聯POS機的非接觸式改造。目前,三方就移動支付收益的分配也達成了初步的分配比例。
銀聯是最大的受益者,但銀行限制了銀聯的主動性
從移動支付的利益分配機制來看,使用13.56MHz標準后,所有的支付必須通過銀聯賬戶,而銀聯在收費占比中也是最大的一方,所以銀聯推動移動支付的積極性較強。銀聯計劃在2013年年底改造完成具[FS:PAGE]備13.56M的POS機120萬臺左右,在銀聯260萬臺POS機中占近50%。
但從國內銀行業的實際情況來看,根據央行此前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推進金融IC卡應用工作的意見》,2013年1月1日起全國性商業銀行均應開始發行金融IC卡。銀行更換金融IC卡任務重,因此沒有過多的精力投入移動支付卡的推廣。而銀聯作為一個管理機構,必須依靠銀行實體進行推廣,這就限制了銀聯的主動性。
運營商積極性更高,中國移動為主
而運營商,尤其是客戶流失較為嚴重的中國移動,對推動移動支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強。
1、中國移動推動移動支付最積極。
中國移動表示,2013年將在客戶端、SIM卡、手機終端、受理環境、金融應用多方面加大投入推動NFC發展。
在客戶推廣方面:計劃2013年拓展300萬手機錢包業務客戶。手機錢包業務按三階段進行規劃,2012年準備階段以產品開發為主,2013年市場培育階段以重點城市和重點應用突破、培育市場環境為主,2014年逐步開始規模發展。目前已經完成4款手機錢包應用(浦發聯名卡、招行卡、銀聯專區、聯機認證)開發,2013年6月9日,中國移動與中國銀聯共同宣布推出手機錢包業務。
SIM卡推廣方面:中國移動計劃在2013年發布1000萬張以上,具有500多K空間的SIM卡,每張卡可以存儲數十個應用,逐步對移動用戶默認發放帶有NFC功能的SIM卡。目前第一批4家卡商基礎功能通過測試,已經具備發行條件。2013年5月中國移動云南分公司邀請多家制卡公司共同商討移動支付推廣計劃,云南分公司計劃招標5-6萬張NFC-SWPSIM卡,并發展5000戶體驗用戶。
在手機終端發展方面:中移動已經發布了NFC終端白皮書,計劃2013年銷售1000多萬臺NFC手機終端,定制基于OMS系統的多款Ophone手機。2013年2月中移動與招商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基于NFC-SWP模式開展合作。目前2款手機(三星GalaxyS3、HTCOneXT)通過研究院NFC測試,三星、HTC、華為、中興、酷派、聯想等多款NFC手機正在研究院NFC測試中。中國移動初步規劃2013年有14個品牌,超過20款NFC終端。
受理環境方面:中移動已在全國50多個大中型城市推廣遠程支付業務,覆蓋水、電、煤氣、公交、便民、燃氣、醫保等九大領域,繳費項目超過200個。未來還將基于自有賬戶開展業務,在市政公交應用、校企一卡通應用、商戶優惠券應用領域開展更廣泛的合作。中移動已經與30多個城市的公交地鐵達成意向,將在北京、上海、廣州、長沙、成都等重點城市啟動應用環境的試點,實現以點帶面,進行受理環境[FS:PAGE]的突破,預計在2013年實現全國NFC手機錢包的商用。
在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方面:截至2013年,中國移動已經與與工行等10多家金融機構簽署合作協議,業務范圍涉及話費賬務查詢、銀行轉賬,手機繳費、電子支付、零售購物等多個領域,以提高客戶對移動支付業務的認可度。例如:2013年2月中國移動和招商銀行簽署了《中國移動與招商銀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13年4月中國移動與光大銀行共同拓展移動支付市場,2013年5月中移動與浦發銀行在上海聯合推出了國內第一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基于手機SIM卡的手機支付銀行卡。不僅如此,中國移動還學習日本NTTDoCoMo的發展模式,直接入股金融機構:2010年3月10日持有浦發銀行20%的股份。
2、中國聯通、中國電信跟隨為主。
中國聯通NFC手機支付早在2012年12月正式商用。中國電信總經理王曉初也在年初表示,2013年中國電信將與銀行合作采用NFC-SWP方案推出電子錢包,將規模投放NFC-SWP卡,并啟動終端定制。
2013年中國聯通與招商銀行共同開發基于13.56MHz近場支付標準的NFC-USIM卡“手機錢包”解決方案,并向全國全面推廣。聯通用戶可將招行信用卡賬戶內置在手機USIM卡中,就此實現銀行卡功能與手機功能的“合二為一”,刷手機即可直接進行各種消費。中國聯通還計劃借助聯通集團在農村市場的通信網絡覆蓋及服務網點推出低成本、高效率的手機支付產品,為農戶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務。
中國電信的支付品牌是“翼支付”,“翼支付”面向企業和校園,面向城市公眾用戶和面向電話用戶等不同的客戶類型。2012年中國電信與建設銀行發行全國首例UIMPASS手機信用卡,與招商銀行共同推出“招銀天翼聯名卡”-手機錢包業務。
但從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聯通和電信在移動支付方面暫時沒有明確的推廣計劃,我們認為,這與兩者在新業務創新方面對中移動的跟隨習慣有關。在移動支付的大眾接受程度尚未確定之前,國內行業推廣仍將以中國移動為主。
近場支付運行環境逐漸完善
商家POS機改造近半
要完成近場支付必須有兩個受理環境的支持,具備移動支付功能的用戶手持移動終端和商家終端,受理終端的良好改造是移動支付快速推進的基礎條件。
目前來看,支持近場支付的商業終端主要包括商戶非接觸式POS機、地鐵及公交刷卡器、影院和出租車等小額支付刷卡器等。根據相關媒體發布的數據,目前在上海已有近6000臺商戶終端可支持手機現場支付;在寧波,用戶只需隨身攜帶一部銀聯智能卡手機,不僅可在遍布全市的7000多家[FS:PAGE]商戶消費購物,還能在市內10條公交線路體驗“刷機”乘車的便捷;在長沙,第一批試點的百貨、超市、電影院、藥店、便利店、快餐店、出租車等已完成手機現場支付改造。
由于手機近場支付所用的POS機與非接觸式金融IC卡所用的POS機可以兼容,國內EMV遷移在經歷了近十年后,POS機接觸式改造接近完成,2011年非接觸式POS機改造開始啟動,全國30個地區啟動了48萬臺POS機的非接觸式改造。與需要完全更換機器的接觸式POS機改造不同的是,從2009年后銷售的EPOSS機普遍帶有13.56M的非接觸讀寫頭,非接觸式改造只需要在接觸式POS機的基礎上加入一個非接觸式讀卡模塊即可,改造過程簡單,也無需大量投資。根據數據顯示,在銀聯的260萬臺POS中,至2012年10月國內非接觸式POS終端為102萬臺,2012年底突破120萬臺,占比接近50%。
但由于非接IC卡受理環境主要涉及餐飲、服飾、超市等有小額、快速支付需求的傳統商戶,此類商戶在所有受理非接觸式IC卡商戶中的占比超過84.2%,非接觸式改造短期之內難以為商戶貢獻額外收入,因此改造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各大廠商推出NFC手機
NFC方案確定為近場移動支付主流解決方案,各大手機廠商積極推出NFC手機予以配合。2011年11月全球大部分運營商在GSMA會議上聲明支持NFC-SWP為手機支付解決方案,并著力推動技術標準的統一。2012年NFC-SWP方案在全球多個地區得到試點,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反應。同時,三星、HTC、諾基亞、索尼和黑莓等手機廠商在2012年推出多款搭載NFC模塊的旗艦版手機,NFC手機數量增長超預期。在此,我們對目前市場上主要的NFC終端手機終端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
事實上,在剛剛結束的2013年移動通信世界大會(MWC)上,幾乎所有的高端智能手機都支持NFC技術。蘋果、谷歌、三星、諾基亞等智能終端領域的領軍企業都十分關注NFC技術。
據國外媒體報道,蘋果一直在研發NFC技術及其可替代技術。盡管目前蘋果iPhone5還不支持NFC,但蘋果新的NFC替代技術專利已經獲批。另外,谷歌在2011年將谷歌錢包推向市場,這也是一項基于NFC技術的服務。隨后,谷歌和三星聯手打造了具有NFC功能的Android手機NexusPrime。2011年,諾基亞方面也表示要在美國市場力推NFC。2012年4月,諾基亞便推出了首款支持NFC技術的WindowsPhone手機Lumia610,而在此之前,主流的諾基亞Belle智能機均具有NFC功能。根據ABIResearch最新報告預測稱,到2014年全球將有超過5億部支持NFC的終端在使用。據估算,2013年年內NFC移動和消費電子[FS:PAGE]終端出貨量至少將達到2.85億部。
在國內,運營商推廣NFC應用的力度也逐漸增大。2012年,中國聯通和招商銀行就NFC的商用進行合作和研發,11月推出了首個手機支付產品。中國移動發布了NFC終端白皮書,計劃2013年銷售1千多萬臺NFC手機終端,計劃與各終端廠商合作發布多款的NFC終端產品。中國移動計劃將在北京、上海、廣州、長沙、成都等重點城市啟動應用環境的試點,實現以點帶面,進行受理環境的突破,預計在2013年實現全國NFC手機錢包的商用。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受理環境改造過半,NFC手機不斷推出,國內近場支付將迎來快速發展。同時,經過多年的磨合和妥協,國內也已經基本形成固定的發展模式,“運營商+銀聯+銀行”三方共同合作,各司其職,并逐漸形成了初步的利益分配機制。由于運營商目前對移動支付的推廣積極性更高,所以在NFC支付各種實現方案中,SWP-SIM卡方案逐漸成為主流,而全終端和SD卡方案收到價格過高等多種因素限制,推廣難度較大。下文我們將以SWP-SIM卡方案為主,分析近場支付產業鏈及相關投資機會。
標簽: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移動支付增長超200% 二維碼與NFC支付短兵相接
近日,央行發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報告顯示,中國支付體系運行平穩,支付業務量保持穩步增長。其中,移動支付業務金額接近4萬億元,業務金額增速連續5個季度超過200%。
06月03日 19:09中國經濟網
香港金管局:發展NFC移動支付服務條件成熟
金管局表示,目前市場已有6家近場通訊(NFC)移動支付服務供應商正在或即將提供相關服務,亦有4家電訊商與兩家支付卡機構合作,進軍NFC業務,而金管局在今年初完成相關顧問報告,以及業界在11月推出的共用標準及指引,有助促進市場發...
12月24日 21:01香港電臺
德國電信發力NFC移動支付 聚焦用戶需求避免邊緣化
移動支付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市場調查機構Juniper Research預測,今年全球移動支付總金額逾5000億美元。近日,德國電信公司(DT)亦發力移動支付,在德國推出了基于NFC方式的手機錢包業務,意在移動支付領域分得一杯...
05月22日 17:49通信信息報
新開普:NFC移動支付推廣 利好多家上市銀行
智能一卡通領域的新開普(300248.SZ)正在依托NFC業務積極布局移動支付領域。新開普一位相關方面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NFC推廣方面面臨的關鍵性困難有望在2014年得到解決,產業發展瓶頸有望獲得突破。
01月17日 16:32第一財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