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停車面臨新洗牌 服務模式需優化
隨著2013年歐債危機以及國內經濟放緩,行業消費水平也直接受到影響。產能過剩,產品積壓等情況突出,頹靡的銷售能力在面對成本增加的壓力,企業或會出現資金周轉、甚至倒閉的風險。中小企業正面臨新一輪的洗牌,中小企業如何在行業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備受關注。
面對新一輪的洗牌,我們的服務模式有著什么樣的變化?
精簡業務環節 增強產品優勢
智能停車行業,主要服務以項目工程(Project)和產品服務(product)2種模式。其中項目工程的利潤空間比較大,也是行業內最主要的業務模式。產品服務也占比較重要的位置,由于技術門檻,非行業人士不能完全完成系統的安裝和調試等操作,由此產品服務并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
在城市大力對智慧城市、智慧產業園和智慧管理綜合等基礎建設的投入這個大背景下,行業內都看準項目工程這塊“蛋糕”,愿意花費更多地人力和物力到里面,旨在占領更多市場份額,脫穎而出。
房地產、工業園、辦公大廈、事業單位、醫院、社區小區等需要進行封閉場所,都亟需一個既方便又科學的智能化設備來進行管理,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形象。市場需求的增長帶動了項目工程的規劃預期。在未來的時間內,項目工程仍然是“主力軍”。
在企業規劃發展過程中,切忌盲目隨從,要尊重市場規律的變化。信息技術的進步,產業結構化的也進行了優化調整。互聯網名聲噪起,人們的消費模式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個性消費開始進入大眾眼中。近期互聯網興起的團購風、定制風,意義便在于此。
作為智能停車場行業,我們是否也可以借鑒DIY消費,實現相關的技術突破,立足“服務客戶”的理念,減少煩冗的操作環節,縮短業務流程,減少成本,為客戶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和服務。這也成為智能停車行業改革的思考。
價格戰引擔憂 售后服務仍要加強
大企業賣服務,小企業賣產品。大企業圈地,小企業只能被圈了。在面對價格戰,以價格換市場,企業或又陷入價格戰的泥潭中。降價死,不降價死得更快。
價格戰是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企業無法回避的。價格戰,雖然說可以引入競爭機制,但是過度依靠價格杠桿去搶占市場,這就破壞行業的基本利益,行業人士紛紛對價格戰表示擔憂。
據COMA市場部黃經理稱,如一套簡易的停車場系統,一般的生產廠家可能報價在5000-10000之間;品牌廠家可能在10000-30000之間。
當然這里只是一個估算數據,那么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別呢?那是因為智能停車[FS:PAGE]場設備由于技術研發成本、生產成本(含人工成本)、項目成本以及售后服務成本等方面的來進行價格的標準定價。
只有生產能力沒有服務能力的,那么它在成本就比較低。而品牌企業的卻具備完善的產品和服務能力,那么它的成本就相對高一些。停車場系統不同于家電,也不同于機電,也不是一般的消耐品。它是一個需要不斷技術完善、功能升級、科學方法、管理運營的過程。這背后就需要長期、穩定、廣泛的售后支持。
國內目前擁有自主品牌的,企業人數在100-500人,研發團隊>=25人的,營銷網絡覆蓋率45%的,也僅僅有50多家,甚至智能停車場的行業老大捷順,它的營銷網絡覆蓋率也僅有65%而已。智能停車場行業仍需要加強品牌戰略。
國內智能停車市場雖然十分龐大,不過行也是魚龍混雜。據相關數據顯示,國內很多一部分的智能停車場設備處于閑置中,無論是比較大的城市誘導系統、還是區域引導系統、或者是車位引導系統,甚至小到單位小區的停車場管理系統,都出現類似這樣的情況。據客戶反饋的意見則大多數是產品工作不穩定,功能配置不合理,產品故障沒有售后等問題。售后服務,仍然是行業未來市場競爭的關鍵。
價格機制引發行業競爭,企業紛紛通過用銷量彌補價格戰的副作用。通過開展品牌路線,抓根產品質量,立足服務,豐富產品體系,合理價格標準,建立完善的服務網絡,增強業務和營銷能力,促進企業在新一輪洗牌中頑強而出。
相關文章
中興智能停車管理系統解決方案
中興通訊智能停車管理系統,主要利用無線射頻(RFID)技術,輔以傳統的車牌識別或高頻卡管理方式,實現各種停車場應用環境的車輛、車位信息的精細化感知和管理,有效整合停車泊位資源,提高泊位利用率,顯著改善停車、出行秩序,增強便民指...
動態交通智能化大潮:智能停車場傾力發展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車輛保有率的增加,停車問題已經迫在眉睫。而作為整體的停車管理和誘導系統的發展還在起步階段。北京、西安、常德、成都、南昌、杭州等城市已經計劃開展此項目,其發展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智能停車:提高停車位利用率
智能交通是雖然智慧城市下一個建設環節,但也是一個綜合性系統,包括行車導引、智能交能管制、智能停車等。其中,智能停車恐怕將是有車一族的關注重點,畢竟城市停車位建設并沒有跟上機動車增長速度。
曲江將建設西安最大的智能停車場
記者5月28日從曲江新區管委會獲悉,為了緩解停車難問題,該區今年計劃開工建設1700個停車泊位,其中行政商務區將建西安停車容量最大的立體智能塔庫式停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