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成為院士:未來計算機技術發展四大動力
談起中國計算機事業50年的歷史及未來,汪成為院士即興賦打油詩一首,“跨越源自識規律,創新根植辨短長。”
10月26日,主題為“計算機改善人類生活”的“中國計算機事業創建五十周年紀念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成為做了題為《對計算機技術創新發展的思考》的演講。
圖為汪成為院士做演講
汪成為院士在演講中指出,在50年來,最有生命力的四個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面向對象的技術,以及嵌入式技術。隨著技術的發展,這四大技術都有了新進展:網絡技術發展為信息資源環境的協同化;面向對象技術發展成為智能化;嵌入技術發展為普適化;多媒體技術發展為信息資源環境的虛擬化。所以如果按照這個理念再往前推,才有可能構成大家所盼望的人機和諧的環境。
汪成為院士還指出,過去50年以來技術發展的瓶頸,以及未來技術發展的機遇。
他指出,在1970年代,處理器速度是瓶頸;1980年代,存儲器容量是瓶頸;1990年代,網絡帶寬是瓶頸;2000年代,海量數據存取是瓶頸。
汪成為院士表示,基于從以往的經驗來推廣未來,可以找到計算機技術未來發展的動力。這些動力其實就是需求,包括四大方面:信息資源的建設的需求;系統科學界的需求;多網互聯的需求;軟件方面的需求。
對于未來技術的發展趨勢,汪成為院士指出,在處理器方面,將更關心消耗每瓦功率處理能力。以往人們都是圍著計算機轉,因而處理器稱為CPU,而再往下發展,可以看到計算機圍著人轉,在機器內部不是圍著CPU轉,而是圍著存儲期、I/O、通道轉,因此不能光搞CPU,比如出現PIM等新的名稱。
網絡方面,以前關心的是互聯互通互操作、帶寬,而未來幾年要關心信息融合、信息過濾和信息確認等。
體系結構方面,70年代是層次結構,做計算機內的挖潛和平衡,90年代是分布結構,做的是近地機群間的挖潛和平衡,而未來幾年是聚合與協同結構,做的是網絡資源和人機間的挖潛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