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激活標本和場景 新自博館里能闖叢林聞虎嘯
受展覽場地、布展模式等因素限制,傳統博物館只能以簡單陳列的方式展出本館2%左右的藏品。而在明年開館的新上海自然博物館內,數字技術將讓標本“活起來”。
在10月28日的上海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論壇上,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透露了新自然博物館的鮮活場景。比如,當觀眾踏入新的自博館非洲動物展區時,背景區是“活”的——通過上午雨季、下午旱季的影像交替,參觀者能更真實地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老的上海自然博物館中大部分標本被裝在玻璃箱里展出,而新自博館陳列逼真標本的同時,還將向觀眾“推送”聲音和圖像。王小明說,這依靠的是增強現實技術,若傳感器捕捉到參觀者正站在老虎標本前,就會自動從后臺調出老虎在叢林中生活的影像,適當的聲音將為展覽增加自然的生氣。
身為動物學家,王小明近日正在為新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布展而奔忙。如何把新館和上世紀建造的自然博物館區別開來,設計團隊找到了答案:利用符合時代特征的數字技術,讓標本“活起來”。新自博館的另一個創意來自時間上的突破。人們印象中,夜晚是不屬于下午四點關門的自博館的,但新館顛覆了這一觀念。在市科委的支持下,新自博館建成后,將以“鸚鵡螺”這一建筑為舞臺,每晚打造一場以動物為主角的燈光秀,讓觀眾即便不進館,也能與動物來一場親密互動。
王小明認為,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最核心因素是創意。有了創意,才能在市場上找到合適的技術,甚至發明出新技術把創意表現出來。在科技與文化的融合中,需要有人提供點子,也需要有人把技術變為現實,“如果創意轉化的損失率在50%以上,那么創意等于0。”
在論壇上還獲悉,繼世博會《清明上河圖》之后,上海正在建設新能源文化主題公園、上海音樂谷、喜瑪拉雅中心大觀舞臺等物理空間與虛擬演繹融合的新項目,通過復雜的數字技術使人物和場景“活”起來,進而發展出科技、文化、建筑相融合的戶外景觀,成就新的城市地標。
作為國內首個具備360度全場景游覽功能的網上博物館,上月底上線的“中華藝術宮”數字博物館不僅打破了實體場館的空間界限,還賦予觀眾自由設計參觀路線的選擇權。通過“館際巡禮”,觀眾甚至可以“神游”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藝術殿堂。
在上海迪士尼樂園的建造上,3D打印技術被用于制作城堡模型,減少創意損失率。據介紹,傳統技術搭建一座城堡模型需要3個星期,3D打印技術可以將工期縮短到8個小時,且樓梯、走道、回廊等細節纖毫畢現。在游覽節目設計方面,通過引入三維沉浸式體驗技術,設計師戴上特制的眼鏡就能在眼前的虛擬場景中“目睹”游客的真實體驗,從而設計出更刺激、更奇幻的游樂項目。在參觀游覽時,游客們戴上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腕帶后,只要將腕帶在機器上掃描,就能刷卡進園、購買紀念品、預約熱門游樂項目。
論壇上發布的《2013上海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年度報告》透露,上海去年有3153.5萬人次走進電影院,電影票房收入連續6年保持高增長;網絡視聽產業覆蓋全國60%的用戶;網絡游戲產業占全國市場份額的30%;設計類產業總產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