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縣成功研發茶葉色度智能識別控制系統
好的綠茶應該是什么樣的顏色?有的喜歡綠一點、有的喜歡黃一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綠,綠到什么程度;黃,黃到什么程度,茶界一直沒有量化的指標。即便有統一的標準,在千家萬戶生產的模式下,如何將顏色統一起來呢?這一難題已經被新昌縣一家企業攻克了。
11月21日,新昌縣群星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玉翔帶著公司里的技術骨干,到位于城南鄉石溪村的紹興市昌控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考察該公司新研發成功的茶葉色度智能識別控制系統。現場觀摩了這套系統后,顯得十分興奮,當即訂下了50多套,準備給群星茶葉合作社的炒茶機全部裝上這種“新式武器”。周玉翔說:“產品一致性是品牌的基礎。色澤是否一致,是最容易看出的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對品牌提升有很大意義。這樣的技術我都找了好幾年了。”
把脈大佛龍井,色難!
茶葉顏色不統一,不但是周玉翔頭疼的問題,也是擺在新昌縣眾多茶葉生產者、經營者和茶機生產企業面前的難題,是一直以來制約著大佛龍井品牌進一步提升的“拉路虎”之一。
茶葉品質的評定,以“干看外形”和“濕評內質”兩個程序進行,分形狀、色澤、香氣、滋味、湯色、葉底等六個因素。從新昌縣大佛龍井的生產實踐看,最不一致的就是茶葉的色澤。
新昌縣茶界對大佛龍井茶顏色的界定,大致分為黃、黃綠、綠黃、綠四檔。市場上哪一檔顏色走俏,茶農就生產哪種顏色。雖然粗看顏色都差不多,但在拼配的時候,就能看出茶葉色澤的差別。有的茶葉企業在接到大單子時,甚至收不到色澤相似度高的茶葉。
為解決茶葉色澤一致性問題,新昌縣的茶機企業和茶葉生產企業想了很多辦法。茶機企業開發出了智能炒茶機,在茶葉炒制中,先由高手根據青葉試驗炒制程序,在選定最優程序后,其他茶機全部設定這個程序,炒出來的茶葉就能達到色澤基本一致。但是,由于炒茶機的標準化程度還不是很高,即便同樣的青葉、同樣的程度,炒出來的茶葉還是有細微色澤差異。
近年來,有不少茶業龍頭企業還從茶葉色澤挑選方面動起了腦筋,準備引進茶葉智能色選機。這種色選機不但價格高達幾十萬元,而且是事后控制,茶葉浪費較多,只有少數茶葉經銷大戶在應用這種技術,很難在面上推廣。
評茶師+電腦高手,攻克難關!
說起“葉色度智能識別控制系統”的研發,昌控公司負責人、潤和茶業總經理俞暉說,是一種機緣巧合,讓她結識了一位機械自動化方面的高手,才走上了合作攻關的路子。
去年年初,俞暉通過朋友介紹,帶著孩子去向新昌中學畢業的尖子生王思遠討教學習心得。閑聊中得知,王思遠是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自動化專業的高材生、英國諾丁漢大學的交換生,俞暉就向王思遠說起了想開發一種能使茶葉色澤一致的機器的想法。
王思遠說,從機械自動化的角度講,難度不大,但他不懂茶葉。俞暉從事茶葉經營生產已經有十年了,是新昌縣第一位國家級女評茶師,在茶葉生產方面有較高的造詣。兩人正好可以優勢互補。
去年4月20日,俞暉與王思遠正式開始合作進行技術攻關。在去年12月,當技術攻關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時候,他們合資成立了紹興市昌控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加快了技術攻關的步伐,到了今年6月,采集比對了8000多組數據后,獲得了三項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受理一項發明專利,技術終于成熟定型。
茶葉色度智能識別控制系統由色度傳感器和控制主板組成。色度傳感器以裝在炒茶機轉軸上的攝像頭為核心部件,每轉一圈,就閃光拍照一次,并通過無線傳輸到控制主板上,當茶葉色澤達到預定要求時,就自動出鍋。王思遠介紹說,這項技術的主要亮點在于將色澤進行數字化。
太陽光經過三棱鏡后形成按紅、橙、黃、綠、藍、靛、紫次序連續分布的彩色光譜。紅色到紫色,相應波長為770納米~390納米的區域。其中,黃綠為相鄰顏色,黃色為592納米~578納米,綠色為578納米~500納米。王思遠就將黃綠區間(592納米~500納米)反向劃成92度,度數越低越黃、度數越高越綠。
只要在炒制前,對著樣茶拍一張照片,讀取顏色的刻度,并設定,今后任何茶機炒制的茶葉就是這個色澤,誤差不會超過3度,大大提高了茶葉色澤的精確性和一致性。
所有茶機都兼容,帶來茶機新革命!
“我們在研發階段就考慮到與現有茶機的兼容性,設置了一個插線板,可以進行接口轉換,所有目前市場上的茶機都能安裝這套系統。”王思遠介紹說。真是有了兼容性和特創新,這套系統一經定型,就受到了眾多茶機企業和茶農的青睞。
呂雪君曾是一家茶機企業的技術員,現在單干,專門為茶農改裝茶機,將一些半自動茶機、普通茶機改裝成全自動智能茶機。他十分關注昌控公司的技術創新進程。茶葉色度智能識別控制系統開發成功后,他就進行了市場推廣,目前已經用這套系統改裝20多臺茶機。他說:“除了鏡嶺鎮以外,其他地方都有裝了。主要是茶農還不知道有這新裝備,我估計明年春茶時看到效果后,裝的人就會多起來了。”
同樣關注該項技術創新的,還有銀球機械有限公司。銀球機械是新昌縣生產茶機的老牌企業,年生產各類茶機5000多臺。在研發階段,銀球公司就向昌控公司提供了一些茶機技術基礎數據;研發成功后,當即訂購了500套產品,準備裝備在新的機型上。該公司總經理趙賢國說:“這種創新有助于茶機轉型升級,對茶葉炒制質量有很大提高。但市場接受程度還不知道,先保守點,少量做一點探探路再說。”
據新昌縣農機總站站長李智炎介紹,至10月底,今年新昌縣申報并享受茶機購置補貼的共有4924臺,其中單鍋智能茶機1187臺、三鍋連體智能機57臺、四鍋連體智能機4臺。據他估計,目前全縣茶機擁有量為4.8萬臺左右。
茶葉色度智能識別控制系統既可用于新機生產配套,又可用于舊機的改造升級。有關茶界人士認為,這項技術的應用,將會給新昌縣茶機產業帶來新的革命,迅速提高茶葉色澤的一致性,進一步提升大佛龍井品牌。
相關文章
南昊公司專注智能識別技術
河北南昊信息產業有限公司自1995年以來,以王選老師為榜樣,立足國際前沿,專注研發“智能識別技術”。現擁有120項專利和著作權,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長春出租車安智能識別卡最后一次對信息進行核對
昨天,記者了解到,長春市城市出租汽車管理辦公室(出管辦)根據上級要求,繼續為出租汽車安裝動態智能識別卡,并為全市未及時參加信息核對的經營者組織最后一次信息核對工作,要求及具體日期如下:
智能識別歷經風雨 概念拓寬由安防到網絡
近日,第四屆中國國際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博覽會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此次展會為中國乃至國際的物聯網行業(RFID、傳感器、智能識別、無線通訊)企業提供了一個涉及物聯網整個行業鏈展示平臺。會上智能識別技術廣受歡迎。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
ATM裝視頻智能識別報警系統 防新作案方式
ATM盜竊頻現高科技,不用盜卡,錢一樣可以不翼而飛!在信息化時代,各種銀行“卡”已經成為民眾生活的必需品,作為傳統習慣,大家已經習慣將錢存于卡內,并且在大中城市,甚至一些小城市都出現了購物刷卡的潮流,因此,卡的應用將更加廣泛,...
智能識別技術融合,新型電子警察保駕護航
電子警察系統采用視頻動態檢測技術、視覺識別技術、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通信技術及自動控制技術、數據庫技術,利用高清晰CCD攝像機作為檢測傳感器,對動態的交通視頻圖像進行實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