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信息化盛宴須警惕消化不良
數字城市建設是以城市的數字化和網絡化為重點的城市信息化過程,智慧城市=數字城市+物聯網。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是資源觀念的演進(以下將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并稱為“兩城”)。
據報道,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70多個地級城市開展了數字城市建設,其中 125 個宣稱已建成投入使用,“十二五”期間我國全部地級市將建成數字城市。而至2013年8月,全國已有 193 個城市啟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
各地政府對如何具體推進新型城鎮化比較茫然,產生了“路徑焦慮”,有了“兩城”的概念和方向,地方就敢在信息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大膽投資。在當前經濟遇冷的大背景下,“兩城”的大干快上頗令其他行業羨慕:“兩城”刺激設備、軟件和應用等子領域需求快速釋放。公開數據顯示,數字城市應用總投入約1800億元,建成后每年數據更新和系統維護投入約200億元;截至2013年8月,已有320多個城市、地區投入3000多億元建設智慧城市。而預計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有 600~800 個城市(區、鎮)建設智慧城市,總投資規模達2萬億元;僅天津就計劃“十二五”期間投入2800億元建設“智慧天津”。“兩城”建設的成長性堪比高鐵速度,然而,當年光伏產業、風電產業都似曾相識地經歷過這種爆發性的增長,目前這兩個高增長的“典范”又都無一例外地“一病不起”。筆者認為,“兩城”建設不可太著急,大干快上之前,應先厘清一些問題。
產能從哪里來?“兩城”建設中的地理信息產業、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都是新興的產業,這就意味著其產業基礎薄弱,無論是核心技術、關鍵人才以及生產、制造和服務能力都沒有足夠的儲備。要在“十二五”剩下的2年多時間里,把國內地級市全部建成“數字城市”,啟動數百個“智慧城市”建設,就必須突擊性地建設巨大的產能,這勢必會出現蘿卜快了不洗泥的結局,為以后的運營帶來巨大隱患。
產能往哪里去?巨大產能形成后,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產能往哪里去。商機爆發性的增長必然導致爆發性的結束,近在眼前的例證是:由于4萬億元的投資拉動,我國本應削減的鋼鐵、水泥等產能再度激增。而當經濟需要急劇減少時,鋼鐵、水泥等行業的企業就要以“死亡”為代價,為當初的沖動性擴張埋單。大部分國家的智慧城市建設都處于小規模、小范圍探索階段,而我國卻遍地開花,建成后的設備更新維護的市場容量,顯然會比大規模建設時期的市場容量小得多。為爭搶城市信息化盛宴而建設的產能就會面臨巨大的消化難題。
實用性何在?“兩城”建設是一個新生事物,在沒有經過廣泛地、多模式試點的情況下一哄而上,非常可能因為實用性差,淪為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造成巨大的損失和浪費。北京是數字化城市建設的先鋒,具有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的人才、資金、資源、人口素質等優勢,但北京數字城市建設的現狀卻不盡如人意。從1999年開始,北京投資數億元安裝了近萬臺咪表,目前95%閑置甚至廢棄,不少已嚴重損壞。2002年北京組建專門公司,投資7000萬元建設了600多個數字北京信息亭,目前這些信息亭大多淪為街頭棄兒,去年北京市又投資對信息亭進行升級改造,但改造后的“亮點”功能大部分都可通過手機實現。
如何防范風險?當前新一輪信息通訊技術變革正在全面展開,以云計算、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層出不窮,一些顛覆性的信息通訊技術也在不斷地產生,其中蘊含著非常巨大的不確定性,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兼容性技術風險、系統淘汰更換風險和國家信息安全風險。但比技術更欠缺的是集成創新能力以及科學有效的管理,在我國信息化領軍人才短缺的情況下,以單一模式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進行“兩城”建設,很可能建成之日即為淘汰之時。
如何避免重復建設?“兩城”建設的一個關鍵點是搭建公共資源信息平臺,這個平臺就好像城市的供水系統,各個共享部門只需裝個水龍頭,根本沒必要建設各自的供水系統。現實情況卻是缺乏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和宏觀指導,項目一哄而上、基礎參差不齊、定位各自為政,使用軟件、設備名目眾多,標準不一,共享共通尚有難度,重復建設極為嚴重。資料顯示,各部門自建系統導致每年財政重復投入上百億元。比如福建莆田項目僅避免部門間的重復建設就節約預算1億多元,而整個數字城市的地理信息平臺建設的投入才1000多萬元。
建設模式能否持續?發達國家是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基礎上進行城市信息化,重在綠色發展,惠民便民;而中國城市建設恰好面臨“五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全球化、市場化)的交集,產業結構的調整,資源和環境的剛性約束日趨尖銳,不少城市卻盲目模仿、跟風建設,很少關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和城市特征,只重投資,不求效果,貼標簽的現象明顯,可能導致“兩城”建設難以持續推進。
為此,建議:
第一,要基于城市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格局中的總體定位,在國家層面進行政策指導、戰略引導、分類規劃和頂層設計,避免貪大求全、攀高求洋。
第二,結合城市人口分布和總體規模,規劃城市智慧化基礎設施的感知布局、匯聚渠道、記憶規模、認知能力和交互方式,建立一個具有內源造血循環能力、外延產業推廣能力的完整信息生態體系,避免頻繁升級、重復建設。
第三,結合城市財富儲備和消費水平,規劃城市智慧化社會服務的供給形式、規模布局和更新機制,不要小而全地發展智慧城市,避免孤立封閉、低端徘徊。
第四,結合城市的資源儲備和產業規模,量力而行,不要動不動就建大規模的云計算數據中心、移動互聯網絡,關注重點要放在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提高城鄉居民幸福感等方面,避免內部失調、結構失衡。
第五,處理好典型示范與整體推進的關系,發展試點區域和示范工程以積累經驗、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由點到面、逐步擴展、不斷提高,避免一哄而上、千城一面。
第六,加強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研發,掌握關鍵技術;注重富有創造性和識辨性的多種知識結構相結合的人才隊伍的培養和管理,避免技術依賴、人才依賴。
相關文章
華迪: 智慧城市 華迪獲中國城市信息化發展大會嘉獎
面對全球化的城市競爭,城市體系的發展及建構關系到國家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和模式選擇。中國的城市要想在世界城市競爭中占據世界經濟價值鏈的高端區位,需要創造合理的、統籌行政管理的、整合城市資源的、有內在順暢溝通機制的“智慧城市”。
南京市全面推進城市信息化建設
近日,據從南京市發布的《2013年全市社會信息化工作要點》中獲悉,今年南京市“智慧南京”建設將加快推進,基本實現市民卡城鄉居民全覆蓋,此外,無線寬帶網絡、智慧醫療、智慧旅游、數字化節能、等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將直接改變廣大市民的...
城市信息化畫出智慧城市“新藍圖”
“以前申請行政審批要跑很多部門,沒有一兩個月根本辦不完,光是來回路費都要幾百塊,費時又費力。現在只要按幾下手機,到網上大廳,就什么都辦妥了,還可以隨時隨地查看辦理進度,真是方便到家了。”
樓宇廣告機攜眾發力 推動城市信息化建設
隨著物聯網技術日漸成熟,其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商業信息化應用的日益廣泛,在建設信息化新城市面貌的現在,我們必須先明確推進重點區域應用建設智慧城市試點,以推進重點領域應用帶動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進而實現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