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為都市農業插上“信息化翅膀”
物聯網引發的第三次信息化浪潮撲面而來,面臨轉型升級的中國農業迎來難得的機遇。如何在“四化同步”中加速推進現代農業,如何為農業經濟插上“信息化翅膀”,各地各部門積極探索實踐,呈現出“網事紛紜”的好局面。
2012年12月,農業部啟動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被普遍認為信息化基礎好、農業精準化水平高的上海,成為全國首批三大區域試點之一。一年多過去了,上海農業物聯網“試驗工程”取得哪些進展,農業經營主體們如何評價試驗效果?記者深入采訪,感受上海都市農業牽手物聯網的熱度與力度。
實踐“全過程、全要素、全系統”的物聯網理念
以“農民一點通”、“上海12316”這兩個覆蓋全市的服務平臺為代表,上海的農業信息化水平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而物聯網時代,是一個不斷創新發展的時代,農業信息化這張網有待加速擴容擴張。
2013年3月,上海市農業委員會、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聯合發出《關于上海農業物聯網發展的實施意見》,該意見明確提出:遵從“組裝集成建平臺,推廣平臺促應用,先試點試驗、后推廣應用”的指導思想,分步推進實施;遵循“全過程、全要素、全系統”的“三全”設計理念,以用戶為中心推動全要素共享、全系統整合、全過程協同;探索形成農業物聯網可看、可用、可持續、可推廣的應用模式。
在這個理念之下,上海把區域試驗工程分解為六大任務,重點包括構建農業物聯網應用公共服務平臺、實施綠葉菜安全生產物聯網應用示范、實施動物及動物產品安全監管物聯網應用示范等。
而這一切,需要服務與技術創新。
在上海市農委信息中心的農業物聯網應用公共服務平臺展示室,記者看到,大屏幕上顯示著來自全上海各個涉農機構的實時畫面。農民可以隨時得到農業生產信息,廣大消費者能即時瀏覽農產品安全監管信息,政府各級部門足不出戶就能從容指揮或應急預警。
信息中心副主任張向飛告訴記者,這個平臺,目前已做到綜合展示包括動物產品、地產蔬菜、12316服務平臺等服務,整合接入了24個業務系統,統一文字、圖片、視屏等格式標準,實現了異構平臺的一體化。
應記者要求,張向飛演示了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監督信息管理系統。通過8個市境道口的實時圖像和數據傳輸,能夠全面掌握外來生豬的信息。包括110個產地檢疫報檢點、16家屠宰場檢疫點及近58家動物產品集散交易單位的信息系統正在建設之中。
為“試驗工程”提供技術支撐的,還包括上海農業物聯網創新推廣中心、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這個“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高新技術企業的展示大廳里,五花八門的傳感器構成了一個智能化的世界。中心主任朱軼峰告訴記者,中心開發的大田、大棚、水產、畜牧、農機等物聯網系統,已經在實踐中驗證了精準生產和管理的價值,隨著生命傳感技術的逐漸成熟,相信都市農業將“擁網”直前。
有了物聯網,才有“一網無前”的底氣
“在上海市生鮮農產品電商企業中,全線貫通生產、倉儲、銷售、配送供應鏈信息化,并擁有全程質量追溯系統的,菜管家是第一也是唯一一家。有了物聯網,菜管家才有了‘一網無前’的底氣。”上海菜管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楊張兵說。
菜管家成立于2009年,一直致力于安全優質農產品的開發和農產品B2C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在常住人口超過2000萬的大上海,一句“安心食材送到家!”的廣告詞,是菜管家向消費者作出的承諾。然而,企業高層很清楚,因為配送成本高、損耗大,檢驗檢疫難度大,實現承諾不得不支出種種成本,企業連年虧損。
物聯網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可以使物流成本和損耗大幅降低,關鍵是產品流轉各個環節的來龍去脈可以一清二楚。
2013年,菜管家投入1000萬元打造了生產、倉儲、銷售、配送供應鏈物聯網系統,產值創下7500萬元的高點,而且在生鮮量占77%的情況下,作業月平均準確率提高了45%,因配送引發的平均月投訴數量降低30%,作業月平均損耗降低8%。全年虧損100萬元,成為公司成立以來虧損額最低的一年。
實踐讓楊張兵認識到:“只有過了食品安全、損耗、配送成本三大風險關,生鮮電商才算擺脫生存危機,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沒有物聯網,安心食材送到家只能是一個美好的愿望。”
上海市被納入重點扶持和培育的物聯網應用示范企業,各自嘗到了甜頭。光明米業有限公司在12萬畝基地上實施了水稻“產加銷”物聯網技術,2013年企業生產管理成本節省了近600萬元。
張向飛告訴記者,在扶持培育10家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基地及企業的過程中發現,那些集約化程度高、管理成本高、效益好的農業企業,對此都倍感興趣。
“農業物聯網應用在發達國家無處不在,而在國內,則是碎片化示范項目居多,政府的導向很關鍵,特別是生產經營主體因為高成本而猶豫不決時,政府更應該明確態度。”上海市農委科技處處長余立云分析說,“農業部在上海開展區域試驗工程,應該說非常及時。”
構建全產業鏈物聯網示范推廣體系是當務之急
農業經營主體牽手物聯網,農業物聯網才有生命力,因此區域試驗工程首當其沖的問題,是服務好產業鏈各環節主體,通過編織“一張網”,強化“三全”設計理念,打通“孤島”、連接“碎片”,形成規模化應用。
在上海生物電子標識有限公司,記者見識了能繁母豬保險管理系統和上海松林肉食品有限公司“食安星”屠宰溯源系統的功能:前者把全市17.6萬頭能繁母豬的信息“一網打盡”,政府職能部門、保險公司、養殖場通過這個平臺實現了實時數據共享、查詢和監管,而且母豬死亡后自動上傳照片信息,想作弊都不行;后者建立從生豬養殖到屠宰全過程的可追溯質量體系,捍衛了“松林牌”豬肉的農業部無公害產品和上海市著名商標的榮譽,全盤強化了生產經營者的安全責任。
而這一切,靠的是電子耳標、簡便手提式讀碼工具等組成的物聯網系統。
上海生物電子標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錫琴認為:“從技術的層面,構建起全國生豬產銷管理系統,已經不是太大問題。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已經建成了牛產業的國家管理系統,實現了從出生到屠宰的全程管理,中國的豬產業應從中得到啟發,至少應該在上海、北京這樣的大都市構建這樣的系統,并以此示范推廣。”
在整個采訪過程中,記者注意到,上海市農產品經營企業已自覺不自覺地把一張網、“三全”的理念貫徹到自身產業鏈中去了,比如菜管家,明確今后的重點是把生產商和服務消費者這一頭一尾納入物聯網系統。上海已形成共識,就是圍繞產業鏈,探索物聯網可推廣商業模式,把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聯網”到體系中來,培育新時代上海都市農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關于上海農業物聯網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123”戰略目標:打造“1”條農業物聯網產業鏈,樹立上海農業物聯網品牌;建設“2”類產業示范基地,即上海農業物聯網產業示范基地和上海農業物聯網綜合管理示范基地;形成“3”個體系,即農業物聯網產業創新體系、農業物聯網標準體系、農業物聯網應用服務體系,真正建成農業物聯網先進技術引領區、解決方案實踐區和推廣應用示范區。
相關文章
物聯網加持,“區塊鏈+農業”走向現實
“目前數秦科技在農業領域,不僅是追溯生產種植、加工等業務流程,已經開始追溯農業流程中的碳排放足跡。”農業的數字化發展是區塊鏈與產業結合的重要實驗田。運用區塊鏈不可篡改、可追溯等技術特點,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提升農業生產技能、...
TCL旗下摩迅半導體AI芯片研發項目落地上海臨港新片區
9月25日,TCL旗下摩迅半導體AI芯片研發項目落地上海臨港新片區并舉行簽約儀式。該項目將致力于智能連接、感知,AI語音交互,AI視覺交互、以及AI圖像處理等集成電路芯片設計。以此次簽約為起點,TCL摩迅半導體將依托臨港新片區...
“物聯網+農業” 一年釆收9茬
3月11日,在武漢市江夏區舒安街未來家園現代農業園立體水培館內,一排排整齊的立體支架上,苦菊、小奶白菜等品種的蔬菜長勢喜人,工人在進行管理。該館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有28個立體水培架,立體種植15層、近7米高,采用立體無土...
百度、騰訊加碼投資,萬億智慧農業”金礦“終于開挖?
傳統農民“后繼無人”近幾年來,網絡上諸如《農民數量逐步減少,未來是否"沒人種地"?》、《農民數量不斷減少,大量土地成"荒地"?糧食"危機"會發生嗎?》這類文章層出不窮。一方面,考慮到中國農業人口平均年齡偏高,從事農村生產人...
阿里、京東、騰訊都看好的農業物聯網,有何魅力?
前一陣子,非洲蝗災的消息頻頻登上熱搜,一眾網友為之擔憂。后來受疫情影響,俄羅斯、越南、泰國、阿根廷、柬埔寨等國宣布禁止部分糧食品種出口,聯合國發出4、5月份全球可能會發生糧食危機的預警,農業農村部為此出面表示:“中國米面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