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物聯網本質
華夏物聯網訊:在新興信息產業諸多領域中,物聯網最熱門。談起它,每個與之相關的人都會精神振奮:“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之后信息技術的又一場革命,它將深刻地改變生活、重塑產業。”讓他們興奮的,是物聯網描繪的智能生活、智慧城市的美妙圖景,展示的數萬億元級的發展空間。
物聯網光聚江蘇無錫。去年年底,國務院批準無錫建設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國家傳感信息中心)。
調研物聯網乃至新興信息產業,無錫實踐無疑是一個寶貴的樣本。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來到無錫市,開始了深入采訪和調研。
到無錫之前,記者就聽到一些訊息,諸如電網、移動通信、醫療、安保、交通等領域已展開了物聯網應用,首款物聯網洗衣機也已問世。仔細研讀,發現這些多屬智能應用,心中不免生出疑問:難道這些就是人們向往的物聯網?
物聯網是什么?采訪中,記者一直在追問。追來問去卻發現,答案各式各樣,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物聯網”。
有人說,物聯網的核心是網絡,是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從人到物的一種延伸;有人說,物聯網的核心是電子標簽,有了標簽的物體才能被識別,才能夠實現相聯;有人說,物聯網的核心是計算處理,識別了的物只有經過科學的計算處理才有價值;有人說,物聯網的核心是需求,是以需求為引導的智能和智慧應用;有人說,物聯網就是傳感器加互聯網或移動通信網,這種疊加把信息的傳感、傳輸、處理連接起來了,開創了新的應用領域……
概念之爭的背后是利益訴求。一致的判斷的是,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之后信息產業第三次技術革命,它將把人類生活帶入智能化、智慧化的軌道,預計到2020年,物聯網業務將是現有人人互聯業務的30倍,成為一個萬億元級的新興產業。面對物聯網的美好圖景和無限商機,每一個企業都希望能夠分食蛋糕,每一個行業都希望自己的業務板塊成為物聯網發展的中堅力量。
鑒于此,專家提醒,厘清物聯網的概念十分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產業發展路線的選擇和技術框架的描述,“不厘清它,物聯網發展方向和政策導向就會出現偏差。”
“你說,家具不可能等于木頭加釘子,服裝不可能等于織物加紐扣,互聯網不可能等于計算機加光纖吧?同樣,物聯網也不等于傳感器加互聯網或傳感器加移動通信網。”
在無錫高新區“雙子樓”里,面對物聯網概念之爭,劉海濤言語犀利、形象。
劉海濤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1999年就開始[FS:PAGE]研究物聯網,2008年11月來到無錫領銜創辦中科院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致力于物聯網應用平臺的研發,在物聯網產業鏈的技術研發、成果孵化、工程應用等領域進行創新攻關。現在,他又多了個頭銜: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
10多年的實踐,讓劉海濤對物聯網的本質有了深刻的理解。他說,計算機的本質是信息處理,互聯網的本質是信息共享,移動通信的本質是信息傳輸,傳感器的本質是信息獲取,“你想想,3個完全不同的東西放在一起,就是物聯網了?若是這樣,物聯網怎么可能稱為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
在劉海濤看來,物聯網是一個全新的產業,它與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網、傳感、識別等領域和技術相關,又不等于它們。確切地說,物聯網把虛擬信息空間中的人人互聯延伸到對現實物理世界的感知,為信息傳輸、信息共享和信息處理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需求源泉和強大的發展動力。但是,這種延伸不是各項技術的簡單疊加,而是一種全新的構建。
物聯網的核心是感知
物聯網≠傳感器+互聯網,那物聯網是什么?
面對記者提問,劉海濤這樣回答:物聯網就是物物相聯、感知世界。他認為,物聯網有4個要素,即傳感器、物物互聯、以感知為目標、感知對象是客觀物理世界,它的核心是感知。
感知是什么?感知就是信號采集、協同處理、智能組網甚至信息服務的集成,甚至包括部分控制和指揮。比如,太湖的水質監測系統就是物聯網,每個浮標周圍布有小型傳感器,能測出溶解氧的含量、藻元素的含量及分布,那個中心是顯示,不是處理。
現在傳感器的應用已十分廣泛,但傳感不等于感知。比如,不少人家里安裝了煙感器,還具有噴淋功能,當煙霧濃度超標時,它不僅會報警,還能噴水滅火。這只是傳感器的簡單應用,不是物聯網。
劉海濤他們研制的浦東機場防入侵系統是典型的物聯網應用。這套系統獨特之處是,在機場圍界除了布設傳感設備外,還鋪設感知光纖。當圍欄發生晃動時,它能分辨出是風搖還是人攀,只有當人有意攀爬時,系統才報警。這就是感知。
據介紹,這套系統每天有2600萬T的數據,能存滿近5000萬張硬盤,如果不通過感知光纖做篩檢處理,幾個月下來光數據就將堆滿整個浦東機場。如此龐大的數據,如只使用傳感技術,它就會不加甄別地報警,那“狼來了”之聲將不絕于耳,不勝其煩的機場只能棄之不用。
基于這種認識,無錫人以感知為核心布局物聯網,圍繞建立“感知中國”中心展開實踐。目前,無錫已擁有規模以[FS:PAGE]上的物聯網企業100家,總產值220億元,形成了包括傳感器研發、生產,物聯網芯片設計、制造、封裝,物聯網軟件、系統架構、系統集成,物聯網硬件、網絡通信、系統集成,物聯網應用等在內的產業鏈條,擁有了技術研發、技術標準、產業基礎、市場應用、人才資源、政策環境等方面的比較優勢。
其實,對物聯網這個新生事物,國際上也沒有統一的定義和產業標準。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物聯網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即通過射頻識別(FP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或移動通信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
細察這個流行說法,與劉海濤的解讀有很大不同。劉海濤說,存在差異十分正常。1999年,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開始物聯網技術研究時,走的是以感知為起點的技術路線,而同時起步的發達國家走的是以網絡為起點的技術路線。10年一個輪回,流行風向似乎有變,不少國家開始掉頭,重新轉到以感知為起點的這條技術路線上來。比如,國家電信聯盟(ITU)對物聯網概念進行了擴展,提出任何時刻、任何地點、任何物體之間的互聯,無所不在的網絡和無所不在的計算的發展愿景,日本、韓國提出了以U—社會為特征的“泛在網”概念,美國提出了“智慧地球”戰略。劉海濤說,泛在網也好,智慧地球也罷,核心內容是物聯網,追求的是“更透徹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聯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感知的分量越來越重。
搶占物聯網制高點
“物聯網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時機已經到來。”無錫市信息化和無線電管理局局長張克平如此判斷。
在物聯網的發展上,我國算得上是醒得早、動得快的,但是要搶占、穩占制高點,真正領跑物聯網或者不輸在物聯網起跑線上,就必須攻克標準缺失、產業化技術瓶頸尚未突破、示范應用規模不大等3大難關。
國際電信聯盟副秘書長趙厚麟說,物聯網的本質就是讓物體“開口說話”,因為沒有統一的標準,物體“開口很難”。比如,由于系統標準不同,嵌在物體里的電子標簽換個地方就識別不出來,附在物體上的傳感器之間無法順暢傳輸。
標準制定至關重要。沒有一套標準體系,物聯網的多項支撐技術就無法圍繞感知這個核心重構、契合。由于“醒得早”,特別是以感知為中心的實踐開展迅速,無錫在國際上擁有了一定的物聯網標準話語權。在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傳感網絡研究小組首屆大會上,劉海濤[FS:PAGE]他們代表中國牽頭提出了整個傳感網的體系架構、產業演進路線、協議站架構等,獲得一致通過。第二屆大會在德國召開,主要議題就是討論中國的系列提案。此后的會議都由劉海濤他們作總體報告和特邀報告。
核心技術攻克迫在眉睫。物聯網是一種全新的信息技術,新型傳感器及傳感節點研發技術、傳感節點組網與協同處理技術、物聯網軟件及系統集成技術、物聯網應用抽象及標準化技術、物聯網共性支撐技術等都是核心技術,只有攻克它們,才能真正迎來產業發展。無錫的研發態勢很好,一兩年間,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業云集這里,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中國傳感網創新研發中心、中國傳感網產業園區、中國移動研究院、中國聯通研究院、中國電信應用中心和技術重點實驗室等紛紛建成,清華、北大、南大、東南、交大、復旦、同濟和中科院等“7+1”(七校一院)政產學研合作框架也搭建完畢,美國泰瑞達等數十家物聯網相關企業也陸續落戶……
示范應用亟待擴大。沒有大規模的示范應用,就沒有物聯網的產業化。無錫市副市長談學明說,無錫市以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為目標,堅持創新驅動、應用牽引、重點突破、協同發展的方針,按照政策先行、標準引路、技術主導、需求驅動的模式,以應用為突破和帶動,打造新型商業模式。在無錫,物聯網已應用到機場周界防入侵、太湖水質監測、污染防控網、智能化變電站、智能安居等領域。
然而,這一切都還只在起步和探索之中。“只有盡早謀劃、集中攻克核心技術,盡早制定出以我為主的標準,才能占穩物聯網發展制高點。”劉海濤說,這一場世界性的技術革命,自美國提出“智慧地球”后,發達國家紛紛在物聯網領域加快研發和工程化、規模化應用步伐。
積極的行動已經出現。據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技委副主任、中國信息產業商會會長張琪介紹,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標簽標準工作組、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傳感器標準工作組等19家標準組織已結成聯盟,成立了物聯網標準聯合工作組,將改變各自為戰、互不兼容的局面,強化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加快建設資源共享、互聯互通、統一規范的物聯網標準體系。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環境中,發達國家紛紛尋找經濟發展新模式,以物聯網為代表的新興信息產業被寄予厚望。“昨天的思路就是今天的出路,今天的干勁關乎明天的后勁。”談學明強調,要從搶占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的戰略制高點[FS:PAGE]、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選擇的角度來認識發展物聯網的重要性,無錫要舉全市之力、集全國之智、聚世界之才,全力以赴打造智慧之城。 (何振紅 李佳霖)
相關文章
快速成功地連接物聯網產品的5個技巧
對于物聯網設備制造商來說,蜂窩物聯網是實現互聯網連接的最可靠和最容易獲得的方式之一。根據ABIResearch的數據,到2026年,全球蜂窩物聯網設備總數將達到57億。蜂窩物聯網的采用正在增長,因為它易于部署和擴展。您只需要一...
江西:到2023年底物聯網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
5月19日,記者從江西省工信廳獲悉,為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加快江西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江西省工信廳、省委網信辦、省科技廳等9部門聯合出臺《江西省加快推進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物聯網加速融入生活場景,智能家居設備能做什么?
智能設備和物聯網已經進入現代家庭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從您的安全系統到冰箱,“智能”電器已成為新常態。但它們真的能讓你的家變得更好嗎?或者所有這些智能家電只是另一種時尚,從長遠來看,您最終會后悔花額外的錢?讓我們來看看在家里裝滿...
京東方:物聯網創新業務打開更多增長空間
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到莫斯科城鐵列車,再到紐約商超門店,如今,物聯網創新解決方案已覆蓋全球眾多地區、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帶給人們全新的體驗。而這一改變的背后,正是京東方在物聯網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夯實全球半導體顯示霸主地位...
5G如何改善物聯網部署的6個示例
隨著數字化轉型如火如荼地進行,連接的設備數量正在快速增長。IDC數據預測,到2025年,每分鐘連接的物聯網設備將達到152,200臺。雖然這將轉化為更多的數據,從而有更多的途徑來提高效率,但對于這種數據交換來說,一個強大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