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無線傳感技術在無邊界感知醫院中的應用
無線傳感以及相關物聯網技術,為健康信息采集、人員及物資的身份識別、精確定位奠定了技術基礎。“無邊界”感知醫院是以無線傳感技術為基礎,建立新型的全時間、全空間上的醫療衛生服務新模式,實現“無邊界”遠程會診,疑難危重病例討論,“無邊界”疾病預警及診療評估。
《中國醫院》第八期雜志刊出的“無線傳感技術在無邊界感知醫院中的應用展望”文章中,無錫市第四人民醫院院長助理劉麗等,探索建設醫療過程管理中的“無邊界”感知醫院,開展物聯網在醫療過程管理中的應用研究,探索創新性、推廣性、實用性于一體的應用模式,探討疾病預警及評價、遠程醫療等方面傳感技術的應用方式及技術框架,提出“無邊界”感知醫院,為建立醫療機構間的高效協作關系、老年社會問題及腫瘤等慢性病早期預警及防治問題提出新思路。指出,“無邊界”感知醫院是以無線傳感技術為基礎,建立新型的全時間、全空間上的醫療衛生服務新模式,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內容:一是“無邊界”遠程會診。設計及實施基于無線傳感技術的遠程會診及病例討論平臺,主要通過高分辨率的視覺信息采集技術建立大區域醫療機構間的協同診療網絡,做到異地會診、準確評估、及時轉診,有效整合和平衡醫生資源。二是突發危重病例一體化感知、診治監控。對突發危重病例,發揮大區域醫療機構間的協同診療網絡的醫療服務能力,以患者醫療健康信息融合及協同感知技術為手段,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利用“無邊界”感知醫院的醫療技術和人才資源優勢,實現突發危重病例的診治和監控,從而解決各社區群眾大病、重病、疑難病的就醫難問題。三是“無邊界”疾病預警及治療評估。針對老齡化社會問題以及慢性病預防及治療的嚴峻挑戰,研發病人無線生理傳感器,動態、持續獲得患者的相關生理/病理/環境特征指標。構建無線體域網并通過感知融合、智能決策建模等智能信息處理技術,通過網絡通訊環境,將患者數據實時反饋到智能監護中心,進行信息存儲、智能分析、動態建模、決策評估。當捕捉到患者異常指標時,系統立即啟動預警機制,提示進行相應處置。展望未來,無線傳感技術的系統性、綜合性運用將有力推動醫療健康服務模式,必將改變醫院和患者之間的傳統關系及交互模式,推動醫院的客戶群從單一病患者群體推廣到更為廣泛的健康人群,全面實現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得泛在醫療診斷服務。它將模糊醫生群體之間的邊界,形成院際協同診斷的無邊界的專家團體,向無邊[FS:PAGE]界的患者及其他人群提供健康醫療服務。
相關文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路由協議
傳感器網絡通常包括傳感器節點,匯聚節點和管理節點。傳感器節點任意的分布在某一監測區域內,節點以自組織的形式構成網絡,通過多跳中繼方式將監測數據傳送到匯聚節點,最后通過Internet或其他網絡通訊方式將監測信息傳送到管理節點。...
功耗問題制約著無線傳感器的發展
將年來,無線傳感器有著充足的發展,綜合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等其它傳感器的無線傳感器網絡也應運而生。然而一直存在一個制約無線傳感器網絡發展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傳感器功耗問題,傳感器功耗受到了國將外研究學者的高度重視。
適應通信的無線傳感網節點設計方案
無線傳感器網絡(WSN)是由大量無處不在的、具有通信與計算能力的微小傳感器節點密集布設在無人值守的監控區域而構成的能夠根據環境自主完成指定任務的智能自治測控網絡系統,可廣泛應用于航天、航空、國防、電力、能源、環境、醫療、災難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