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see天時,重新定義智能腕表
目前,各大科技巨頭都在想象著一種戴在手腕上的手表能成為移動互聯網的新入口,甚至想激活一個能顛覆整個智能手機生態系統。可是智能手機的屏幕尺寸已經進化到5英寸左右,連蘋果都抵擋不住隨身的移動大屏時,“在手腕上綁上一塊全世界最優秀的餅圖展示儀器,本質上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其實,智能手表出現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941年。而早在2009年,LG和三星已推出過可通話的手表,而在更早之前,IBM、微軟還有Palm等都曾試圖在手表上玩出新的花樣——在智能手機還沒冒頭的時代,他們已經推出過PDA(掌上電腦)腕表。智能手表的進化史幾乎跟電腦一樣長,但是,沒有一款能像電腦那樣的暢銷產品,更是比不上當前智能手機這個后起之秀。
我們是否應該試圖理解和解剖個中曲折:是不是就像做移動產品不是按照做PC產品一樣,也許智能穿戴產品也不應該按照智能手表那樣去做!
直到今天,筆者看到Tinsee這款智能腕表后,引發了方向性的思考!
智能手表,是智能手機的影子,還是獨立的產品?
“我有那么大的屏幕的手機,為什么非要到那么小的屏幕上去看東西。”
目前市面上智能手表的功能開發方向,收短信、打電話,甚至玩游戲,看上去都好像是基于“更好的輔助智能手機”,比如,開發短信收發功能的理由:有不方便收短信,過濾不重要短信,不要錯過重要的信息……。可是,如果這條短信超過300字,你能看明白整條短信的意思么?你要回對方30字的短信,不是還要掏出手機么?
這個時候是否應該該思考,智能手機即使真需要一個“影子”配件,也不應該是那些要讓智能手機反過來總干著“擦屁股”的事!
但是,腕表與身體的接觸方式,戴在手上時露臉的機會比手機還多,注定會搶手機的戲份,注定是獨立的。這款Tinsee智能腕表,給出了部分答案:功能上,是作為身體的數據監測的采集者,把顯示的事情,委托給手機;同時,也作為身上一件獨特的裝飾品,充滿感性的時尚。
智能手表,是生活方式,還是功能助手?
穿戴式設備顧名思義,就是穿在人身上,成為人外形的一部分,比如衣服,除了保溫遮體,還要承載“人靠衣裝馬靠鞍”社會化需求,這個時候,我們要理解,即使平時看不見的內衣,也非常在意這塊需求了,手表、戒指、眼鏡……,這些更是追求時代潮流,襯托美感的生活方式的產品。
智能手表,更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
這是我欣賞Tinsee這款智能腕表的另一個理由,首先Tinsee沒有盲目的開發功能,運動計步,久坐提醒,睡眠監控,幾乎可以構成人體24小時的活動數據了。其次Tinsee因為沒有屏幕來即時顯示這些數據,不會產生干擾,人如果想了解時,拿出手機連接手表,就可以獲得并了解相關數據了!這也是功能助手,但屬于隱藏在背后,需要時就站出來。
智能手表,是精神產品,還是物質產品?
其實,不管是精神產品,還是物質產品,感覺(質感、品質)都是手表的重要選擇:我至今還是沒想明白“那些戴一塊塑料在手腕上的人”的自信來自哪里!即使最普通的群體,也應該追求品質、文化、以及先進的設計理念的一面。智能腕表,其實是件可選品,智能手機已經成為必需品,可選品的消費,品質更好。
這里順便吐槽一下:那整天標榜著“用戶為中心”的互聯網大佬們,總把免費掛在嘴上,把“價格屠夫”奉為做產品的信仰!給他們的產品打上的標簽“屌絲”們!賺到了“屌絲”們的錢,去消費最奢侈的精神品。
據說,蘋果也到瑞士又買零件又挖人;最近又聽說被瑞士那些廠商拒絕……。Tinsee天時智能腕表這個團隊,也可能已經走在蘋果的前面,玩起了“高大上”了!
是的,也許他們已經重新定義智能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