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前景廣闊 但存在問題不可忽視
[ 導讀 ]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交通管理和交通工程逐步發展成智能交通系統。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交通管理和交通工程逐步發展成智能交通系統。智能交通系統是在較完善的道路設施基礎上,將先進的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傳感器技術和系統工程技術集成運用于地面交通管理所建立的一種實時、準確、高效、大范圍、全方位發揮作用的交通運輸管理系統。它是充分發揮現有交通基礎設施的潛力,提高運輸效率,保障交通安全,緩解交通擁擠的有力措施。
智能交通系統是將信息技術、數據通訊傳輸技術、電子傳感技術、控制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等有效地集成運用于整個地面交通管理系統而建立的一種在大范圍內、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在安防大數據時代,以智能交通為例,安防行業可以和半導體芯片制造商合作,在前端、接入端、中心端和云端等展開探索,更好地服務于城市交通。
基于高性能硬件平臺及軟件支持,交通智能解析技術可將部分預處理類型的數據分析任務放在前端,有效地緩解端數據挖掘、分析的壓力,同時減少網絡傳輸中的帶寬壓力。體量大、價值低的非結構化信息在前端分析處理后,形成體量小、價值高的半結構化或結構化信息,進而向后端傳輸。在數據由前端向后端傳輸的同時,數據分析和挖掘工作也在進行,可以獲取客觀、全面的交通信息。
市區人口和建成區規模的擴大,居民出行困難
城市面積擴大導致城市出行距離擴大,反映在道路上是人或物周轉量的增長。隨著市區人口和建成區規模的擴大,居民平均出行距離和出行時耗都有了顯著增加。一方面,當城市規模較小時,城市的聚集發展有利于合理安排各類用地,平均出行距離和時間相對較少,但當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以后,中心地區地價飆升以及城市功能需求的升級,促使大多數工業企業外遷,居住和就業的失衡以及各類生活服務設施的分散化布置誘發了大量的通勤行為,從而導致平均出行距離和出行時耗的延長。另一方面,中心城市由于功能的過度聚集,吸引了大量的向心交通流,造成了嚴重的交通擁堵問題。
人均機動車保有量與人口密度呈反比,交通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國外大城市機動化發展歷程表明,人口密度高的地區,由于人均道理資源緊張,人均機動車保有量也較低,即人均機動車保有量與人口密度呈反比。紐約、東京等國際大城市的機動車保有量普遍遵循“中心城區低,外圍高”的分部態勢。以紐約曼哈頓地區為例,其人口密度高達3.65萬人/平方公里,而人均機動車保有量僅為0.15輛/人。
中國的城鎮化與現代化進程交織重疊,在短短幾年間就走過了發達國家城市幾十年的歷程,城市居民雖然具有購買小汽車的經濟實力,但是不具備科學合理使用小汽車的理性心態和文明素質,最終的結果是人均資源越緊張的地區,小汽車保有量越高。以北京市為例,70%以上的機動車集中在6環范圍內,這種畸形的小汽車保有方式,導致交通供需矛盾激化,給城市道路系統帶來巨大壓力。
公交系統出行吸引力弱,出行結構有待優化
小汽車出行發展勢頭強勁,公交系統出行吸引力弱,出行結構有待優化。與國外城市出行結構相比,北京市居民出行結構中,2010年軌道交通出行比例占11.5%,遠遠低于東京的86%,倫敦的65%,紐約的61%。而同時小汽車的出行比例為34.2%,又遠遠高于東京的11%,倫敦的25%,紐約的32%。情況表明,加大小汽車的出行成本、提高公交系統的服務水平,增強其出行的吸引力是緩解交通擁堵政策時應考慮的重要問題。
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正在不斷深入,到2020年,將有60%的人居住在城鎮,相當于每年約有1000萬、2000萬的人口進入城鎮。展望未來,平安城市將與智能交通、城市應急、數字城管、智能建筑、工業與自動化控制等各方融合起來,全面服務居民生活。與此同時,安防市場也將涌現出巨大商機和廣闊的發展空間,更是推動著智能交通行業運用。
潛力需求看2014智能交通市場分析
從企業規模看,目前國內從事智能交通行業的企業約有2000多家,主要集中在道路監控、高速公路收費、3s(gps、gis、rs)和系統集成環節。目前國內約有500家企業在從事監控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高速公路收費系統是中國非常有特色的智能交通領域,國內約有200多家企業從事相關產品的生產,并且國內企業已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雙界面cpu卡技術。在3s領域,國內雖然有200多家企業,一些龍頭企業在高速公路機電系統、高速公路智能卡、地理信息系統和快速公交智能系統領域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但是,相比于國外智能化和動態化的交通系統,中國智能交通整體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2013-2017年中國智能交通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智能交通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已得到廣泛應用。其在美國的應用率達到80%以上,2010年市場規模達到5000億美元。日本1998-2015年的市場規模累計將達5250億美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為750億美元、車載設備為3500億美元、服務等領域為2000億美元。歐洲智能交通在2010年產生了1000億歐元左右的經濟效益。(數據來源:前瞻網)
而不可忽略的是,中國智能交通行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平安城市的建設,加上中國汽車保有量迅速增加,交通出行量大幅上升,使得巨大的行車需要與有限的交通基礎設施之間的沖突進一步加劇,必將催生出龐大的智能交通產品市場。
智能交通系統是將信息技術、數據通訊傳輸技術、電子傳感技術、控制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等有效地集成運用于整個地面交通管理系統而建立的一種在大范圍內、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在安防大數據時代,以智能交通為例,安防行業可以和半導體芯片制造商合作,在前端、接入端、中心端和云端等展開探索,更好地服務于城市交通。
基于高性能硬件平臺及軟件支持,交通智能解析技術可將部分預處理類型的數據分析任務放在前端,有效地緩解端數據挖掘、分析的壓力,同時減少網絡傳輸中的帶寬壓力。體量大、價值低的非結構化信息在前端分析處理后,形成體量小、價值高的半結構化或結構化信息,進而向后端傳輸。在數據由前端向后端傳輸的同時,數據分析和挖掘工作也在進行,可以獲取客觀、全面的交通信息。
市區人口和建成區規模的擴大,居民出行困難
城市面積擴大導致城市出行距離擴大,反映在道路上是人或物周轉量的增長。隨著市區人口和建成區規模的擴大,居民平均出行距離和出行時耗都有了顯著增加。一方面,當城市規模較小時,城市的聚集發展有利于合理安排各類用地,平均出行距離和時間相對較少,但當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以后,中心地區地價飆升以及城市功能需求的升級,促使大多數工業企業外遷,居住和就業的失衡以及各類生活服務設施的分散化布置誘發了大量的通勤行為,從而導致平均出行距離和出行時耗的延長。另一方面,中心城市由于功能的過度聚集,吸引了大量的向心交通流,造成了嚴重的交通擁堵問題。
人均機動車保有量與人口密度呈反比,交通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國外大城市機動化發展歷程表明,人口密度高的地區,由于人均道理資源緊張,人均機動車保有量也較低,即人均機動車保有量與人口密度呈反比。紐約、東京等國際大城市的機動車保有量普遍遵循“中心城區低,外圍高”的分部態勢。以紐約曼哈頓地區為例,其人口密度高達3.65萬人/平方公里,而人均機動車保有量僅為0.15輛/人。
中國的城鎮化與現代化進程交織重疊,在短短幾年間就走過了發達國家城市幾十年的歷程,城市居民雖然具有購買小汽車的經濟實力,但是不具備科學合理使用小汽車的理性心態和文明素質,最終的結果是人均資源越緊張的地區,小汽車保有量越高。以北京市為例,70%以上的機動車集中在6環范圍內,這種畸形的小汽車保有方式,導致交通供需矛盾激化,給城市道路系統帶來巨大壓力。
公交系統出行吸引力弱,出行結構有待優化
小汽車出行發展勢頭強勁,公交系統出行吸引力弱,出行結構有待優化。與國外城市出行結構相比,北京市居民出行結構中,2010年軌道交通出行比例占11.5%,遠遠低于東京的86%,倫敦的65%,紐約的61%。而同時小汽車的出行比例為34.2%,又遠遠高于東京的11%,倫敦的25%,紐約的32%。情況表明,加大小汽車的出行成本、提高公交系統的服務水平,增強其出行的吸引力是緩解交通擁堵政策時應考慮的重要問題。
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正在不斷深入,到2020年,將有60%的人居住在城鎮,相當于每年約有1000萬、2000萬的人口進入城鎮。展望未來,平安城市將與智能交通、城市應急、數字城管、智能建筑、工業與自動化控制等各方融合起來,全面服務居民生活。與此同時,安防市場也將涌現出巨大商機和廣闊的發展空間,更是推動著智能交通行業運用。
潛力需求看2014智能交通市場分析
從企業規模看,目前國內從事智能交通行業的企業約有2000多家,主要集中在道路監控、高速公路收費、3s(gps、gis、rs)和系統集成環節。目前國內約有500家企業在從事監控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高速公路收費系統是中國非常有特色的智能交通領域,國內約有200多家企業從事相關產品的生產,并且國內企業已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雙界面cpu卡技術。在3s領域,國內雖然有200多家企業,一些龍頭企業在高速公路機電系統、高速公路智能卡、地理信息系統和快速公交智能系統領域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但是,相比于國外智能化和動態化的交通系統,中國智能交通整體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2013-2017年中國智能交通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智能交通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已得到廣泛應用。其在美國的應用率達到80%以上,2010年市場規模達到5000億美元。日本1998-2015年的市場規模累計將達5250億美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為750億美元、車載設備為3500億美元、服務等領域為2000億美元。歐洲智能交通在2010年產生了1000億歐元左右的經濟效益。(數據來源:前瞻網)
而不可忽略的是,中國智能交通行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平安城市的建設,加上中國汽車保有量迅速增加,交通出行量大幅上升,使得巨大的行車需要與有限的交通基礎設施之間的沖突進一步加劇,必將催生出龐大的智能交通產品市場。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到2025年,智能垃圾傳感器技術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9.8%
根據分析公司BergInsight的最新研究報告,2020年全球(不包括中國)配備智能垃圾傳感器技術的垃圾收集點數量達到657,000個。以29.8%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增長,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240萬。這些無...
06月22日 10:00千家網
傳感器如何監控橋梁以保證安全
橋梁對我們的基礎設施至關重要,需要定期維護,以確保汽車、卡車、軌道和經常通過橋梁的人的安全。許多橋梁已經使用了50年甚至更久,每天都有市民在結構缺陷的橋梁上行走。IEEE資深成員ClintAndrews說:“橋梁的結構健康監測...
04月01日 10:17千家網
智慧城市建設步伐加快 傳感器產業機遇與挑戰并存
智慧城市的出現是基于2008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隨后引發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2012年,我國就已經開始了智慧城市的試點工作。2014年時政府正式印發了《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計劃到2020年建...
12月28日 14:02儀表網
超聲波傳感器的應用分析
眼下,國外許多汽車制造商和技術公司都在測試具備完全自動駕駛功能的自動駕駛汽車。日產、通用汽車甚至表示,到2020年,他們將在道路上試運行自動駕駛汽車,這兩種自動駕駛汽車以及結合了駕駛員輔助技術的人類駕駛汽車,都要廣泛使用傳...
10月27日 09:58智能制造網
智慧停車離得開物聯網的支持嗎?智能交通/NB雙模地磁
智慧停車的“智慧”就體現在:“智能找車位+自動繳停車費”。服務于車主的日常停車、錯時停車、車位租賃、汽車后市場服務、反向尋車、停車位導航。線下智慧化體現為讓停車人更好地停入車位。一是快速通行,避免過去停車場靠人管,收費不透...
02月20日 18:47無錫華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