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達系集體調價,或已成為細分市場價格卡特爾
最近,豐巢快遞柜因“五毛起”的收費政策幾乎可謂是“惹了眾怒”,對于這種類似“強制將用戶快遞鎖起來然后賣鑰匙”的行為,無疑也引發了用戶的抵制。不過卻有不少人站在快遞員的角度,給出了這樣的反駁,“快遞費就這么點,還好意思要送貨上門?”

不知有些快遞企業是不是聽取了這些意義,在5月8日與5月9日兩天,圓通、百世、韻達、中通,在申通之后陸續發布公告,或宣布調整優惠政策,或直接表示漲價。而通達系的公告看起來也都如此大同小異,中心思想基本上是,“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好轉,全國高速公路已于5月6日恢復正常收費,為保障廣大客戶體驗,(我們)將適當調整快遞服務價格”。
一般來說,快遞想要從千里之外來到我們身邊,大概要走過攬收、分揀、運輸、派送這四個主要流程,而其中運輸無疑是最為關鍵的一環。而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公布的數據顯示,“疫情發生以來,免收收費公路通行費1400多億元”。

咋一看情況是,“高速漲,我就漲,高速對我有影響;高速降,我不降,我跟高速不一樣”。但實際上為了支持疫情防控,幾乎所有的快遞企業都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客觀情況是在疫情高峰期,快遞價格其實是有小幅回落的。現在回歸正常之后,運輸成本確實應該比疫情期間有一定漲幅,但這其中的邏輯卻并不是這么簡單。
眾所周知,相比于郵政EMS或者京東、順豐等自建物流體系的平臺,通達系這類以“收發加盟、中轉自營”模式為主的快遞企業,在務工人員集中返鄉的春季期間往往備受影響,因為快遞小哥也是要回家過年的。以申通為例,往年春節期間都是在臘月二十九停止收件,正月初五正式上班。然而今年春節遇上COVID-19(新冠肺炎)這只黑天鵝,也導致了通達系的復工大受影響。

并且通達系在過去數年間以降價、壓縮利潤為代價,換來的市場份額增加和營收增長,幾乎因為這次的疫情都化為烏有。畢竟在疫情期間消費者對于網絡購物的需求并不會憑空消失,醫療用品、糧油蔬果都是必不可少的,京東、順豐,以及郵政EMS這樣自建物流體系的企業就成為了用戶不多的選擇。
為了贏回市場,“價格戰”這一屢試不爽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又被拿了出來,諸如通達系這樣因為加盟制導致復工進度較慢的企業,自然會試圖通過“低價傾銷”的方式迅速卷土重來。此前曾有消息顯示,在3月下旬的義烏快遞黃牛群中,突然出現了”0.8元發全國“的消息,而義烏作為全國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自然同樣也是電商云集的聚集地。

根據早前相關媒體報道顯示,義烏作為全國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中國占全球快遞業務量一半以上,浙江占全國快遞業務量的1/5,義烏又占浙江快遞業務量的30%。”因此在義烏拉開的價格戰,對于通達系來說自然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方面,通達系需要補貼象征意義濃厚的義烏市場;另一方面為了整個物流網絡可以正常運行,必然會降低分給義烏末端網點的派送費,并且增加收件數量。顯而易見,這種運營情況是非常不健康的,低價區的長期存在勢必也將會存在拖垮整個網絡的風險。
隨著疫情影響的消退,快遞業自然也在快速復蘇。在國家郵政局5月8日發布的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中指出,經過三個月的下行調整,4月快遞業務量及收增速均在20%以上。因此也就使得價格戰中受益者的通達系,需要要扭轉這一局面,而收費公路重新收費,則無疑就是個很好的“背鍋俠”。

對于消費者而言,價格往往都是為最敏感的神經。君不見每年雙十一快遞漲價都在消費者之中引發熱議,但是如果出現借著因疫情原因調整價格之名,不光取消了之前的優惠政策,而且還在此前的基礎上漲價,或許就將很難讓人容忍了。
事實上即便沒有新冠疫情這只黑天鵝的影響,快遞行業在今年漲價也大概率是必然時間。曾經快遞行業是運行效率與物流網絡的競爭,比的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也是為什么順豐能夠獨占鰲頭,而四通一達也能脫穎而出的原因。

但在經過了10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快遞行業也幾乎摸到了天花板。截止去年11月,快遞行業的同比增速進一步下降到了25.4%,刷新歷史低點。因此在不能從增量上分一杯羹的情況下,就只能在存量市場做文章,相比于改善業務流程、提高中轉效率、建設相關基礎設施,漲價的效果自然是立竿見影的。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各方應該是形成了一個互相制衡的局面。可是縱觀近年來快遞漲價或者號稱漲價的消息,通達系卻幾乎可以說是擁有了高度的行業默契,漲價往往是幾家公司同時進行,鮮有單打獨斗的行為。

而這一點其實對于消費者來說十分不利,這或許意味著通達系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快遞行業的“價格卡特爾”。 卡特爾(cartel)是壟斷組織的一種表現形式,通常由一系列生產類似產品的獨立企業構成,價格卡特爾是最常見和最基本的形式,以合同、協議或其他方式,共同商定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從而限制市場競爭。
需要注意的是,通達系嚴格來說其實很難構成卡特爾形式的壟斷,因為市場中還有京東、順豐、EMS等自營物流的企業可供選擇。然而問題是通達系與順豐等企業之間的價格差距很明顯,在如果不選擇通達系,價格敏感型的消費者就只能選擇更貴當然服務質量也更好的其他企業了。

所以對于通達系集體的漲價,雖然于理合適,但于情則難以接受。畢竟這種在細分市場缺乏制衡的同盟,是很容易讓消費者感到難受的。
相關文章
豈有此理!竟把中國AGV產業聯盟集體納入美國“實體清單”,
5月25日消息,美國商務部于上周五宣布把33家中國企業及機構納入“實體清單”,理由是這些實體協助中國政府監視維吾爾族,或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有關,并且與中國軍方有聯系。5月22日,美國商務部發布了兩份新聞稿,公開宣布7家企業...
外賣行業亂成一鍋粥,美團淘寶餓了么集體呼吁抵制無序競爭
京東、美團、餓了么掀起外賣補貼大戰,訂單暴增卻引發商家虧損、騎手過勞、食安危機。監管緊急叫停惡性競爭后,平臺集體轉向服務升級:砍流量霸權、推雙向補貼、押注無人機配送。當資本硝煙散盡,溫熱飯菜與騎手社保才是真正的行業船票。
幫扶“內銷”,大廠們集體出動
面對美國加征125%關稅,中國外貿企業加速“出轉內”,京東豪擲2000億采購、盒馬24小時極速開店、永輝15天上架中國制造,商務部50萬億消費市場釋放內需潛力。平臺、商超與政府合力開辟綠色通道,用資金、流量、技術托舉外貿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