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要對華半導體企業“無限追溯”?一場事關川建國的辟謠與反辟謠
5月12日晚,《科創板日報》的一則消息引爆了整個半導體產業圈,報道稱“美國半導體設備制造商LAM(泛林半導體)和AMAT(應用材料公司)等公司發出信函,要求中國諸如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從事軍民融合或為軍品供應集成電路的企業,不得用美國清單廠商半導體設備代工生產軍用集成電路,同時‘無限追溯’機制生效。”

圖片來源:OFweek維科網
美國今年3月對華為的臨時許可證限期即將到期,該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讓產業界瞬間紛紛猜測我國代號“川建國”的知名駐美潛伏諜報人員是不是又在搞什么騷操作。
雖然全球頂級晶圓加工設備制造商為ASML,日本的索尼、佳能等同為重要提供商,但美國的應用材料(AMAT)、泛林集團(LAM)也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界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他們在沉積、刻蝕、離子注入、CMP、勻膠顯影等領域甚至處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兩家公司分別占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17%、13%的份額。
今年3月,中芯國際就向包括泛林集團、應用材料在內的3家企業下了一個將近20億美元的設備采購訂單。
我國對尖端設備和技術的研發和生產能力還存在嚴重短板,而需求卻顯而易見,正因為如此,尖端設備和技術成為美國壓制、遲緩中國大陸科技發展的重要籌碼,半導體、5G、人工智能更是美國重點打擊的三大高科技產業,常以各種莫名理由加以制裁。
就在4月28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BIS)就頒布了新修訂的《出口管理條例》,旨在打壓中國高科技產業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半導體、核心材料、設備、器件均在限制范圍。
《科創板日報》消息一出,令整個半導體產業大為震動,而川建國同志自上臺以來,一直以打壓中國高科技產業變相扶持中國大陸智能制造產業的做法早已深入人心,一時竟無人確認消息真偽,而是選擇了相信。
事實上,這是一則未經確認的消息!
今日早間傳言:中信證券特地就此事致函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詢問詳情,不過兩家公司均表示未收到美國就此事的相關信函;同時《科創板日報》也出面澄清稿件描述不當,表示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和此事件無關并致歉。
不過到了今天中午,事件再有反轉,中信證券辟謠稱:此前未回應過“美國對華半導體代工廠啟動無限追溯機制系謠言”。頓時令人疑竇叢生,分不清美啟動“無限追溯”一事的真偽。
目前《科創板日報》仍未就此事進行更新說明。
不過,無論“無限追溯”真相如何,這場始于2018年的貿易摩擦已經使中美雙方彼此信任度降至冰點,加之美方持續加碼打壓中國高科技產業已成既定事實,“無限追溯”或許真的是空穴來風;即便是假,只要有川建國在,美方就會有各種“追溯”的打壓由頭。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家已經不在乎事實真偽,而是選擇“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也反應了中國高端制造業危機意識已經深入到骨髓,不再傻白甜地認為錢能買到一切,開始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念堅定地發展自主可控技術,從根本上提高我國高科技產業的安全性。
因此我們看到,與該消息相伴而來的是,5月12日中國半導體產業股票普遍上漲,如紫光國微、華天科技、通富微電、士蘭微等均呈現出與大盤相反的上漲姿勢;反倒是今日,部分半導體股票在一片辟謠聲中下跌了。
硅谷領導力集團5月11日致信美商務部部長威爾伯·羅斯時提到:“擬議變更將對半導體產業、全球供應鏈和更廣泛的技術領域產生重大影響。”這或許正是“無限追溯”的源頭,也許美國為了限制中國大陸發展,已經到了歇斯底里、不擇手段的地步。
當然,現在談國產替代還為時過早,全球產業鏈早已連為一體,短時間內中國仍難以擺脫“世界工廠”的標簽,不少尖端設備、高端原材料、核心技術仍需與國際先進制造合作,本土更多的是在扮演制造角色的同時,借助自身的積累,在少部分領域領先,更多尖端領域只能在后續發展中逐個突破。
以中芯國際為例,自來自臺積電的梁孟松加盟后,其14nm制程突飛猛進,于2019年就實現了量產,雖然營收只占該年度中芯國際的1%,但這已經是中國大陸在晶圓制造領域的最先進技術。
隨即中芯國際又推出了性能接近7nm制程的N+1工藝,以及正在研發的更先進的N+2工藝,縮短了我國自主可控晶圓制造工藝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但是,中芯國際用于完成以上工藝的制造設備、材料、晶圓等,大部分仍需通過進口來解決,一旦國際斷供,即便中芯國際研發出3nm工藝,也造不出先進的半導體器件出來,好比一位廚藝精湛的廚師,沒有食材、沒有灶臺、沒有燃氣,甚至連調料都沒有,他能發揮的價值跟服務員并無多大區別。
而這僅僅是半導體領域,在航空發動機、高端數控機床等上百個核心領域,中國只有一顆成為廚師的心,連廚藝都沒有,可見中國自主可控的智造之路仍道阻且長。
在此,我們雖然能對一則消息進行辟謠與反辟謠,但卻無法辟謠我們缺芯的現實,一點異動就能舉國驚嘩,說明我們的產業還很脆弱,好在我們的神經已高度敏感,有助于推動我國的國產替代信心與決心,當然,也希望川建國同志繼續做好潛伏工作,時刻警醒國人的危機意識!
相關文章
SEMI:中國大陸去年半導體材料市場達119.3億美元,同比增21.9%
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提供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收入增長15.9%,達到643億美元,超過了2020年創下的555億美元的市場高位。圖源:網絡2021年晶圓制造材料和封裝材料收入總額分別為404億美...
廣東,大力發展半導體!
廣東珠三角地區作為全國芯片產業最大的消費應用市場,對芯片有著強烈的市場需求。2020年廣東省集成電路和半導體產業主營收入約1700億元,約占全國的19%,其中設計業營收約1500億元,而制造和封測卻是明顯短板,尤其芯片制造行業...
半導體智能氣體分析檢測機器人
半導體晶圓生產需要高度精密的環境。灰塵,溫度,氣體都會高度影響生產的品質和效率。捷螺系統開發的此款(AMR)機器人,是氣體分析儀高度整合軟體及硬體,并可建構自動替換氣體分析模組功能及擴充影像分析軟體。24小時全廠內巡檢實時上報...
TCL旗下摩迅半導體AI芯片研發項目落地上海臨港新片區
9月25日,TCL旗下摩迅半導體AI芯片研發項目落地上海臨港新片區并舉行簽約儀式。該項目將致力于智能連接、感知,AI語音交互,AI視覺交互、以及AI圖像處理等集成電路芯片設計。以此次簽約為起點,TCL摩迅半導體將依托臨港新片區...
交付期再次延長,部分半導體設備要等近2年
據日經亞洲評論報道,關鍵的半導體制造設備恐得等待一年半甚至更久才能交貨,因為前所未見的零件短缺及供應鏈吃緊問題,重創了芯片設備產業。多位消息人士跟日經亞洲評論提到,應用材料、科磊、科林、ASML等半導體設備制造商都警告客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