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驗室到田埂的天塹 :肯德基3D打印雞肉的現實壁障
“315晚會”曝光漢堡王之后,網友們紛紛表示不敢再吃漢堡了。
洋快餐品牌的標準化支撐體系,一直是餐食品質的保障,也成為中式餐飲學習的目標。如今標準形同虛設,自然免不了殃及池魚。

快樂肥宅水失去“官配”怎么行?最近肯德基就與俄羅斯公司3D Bioprinting Solutions合作,打算利用雞肉細胞和植物材料“打印”雞肉。
繼“人造肉”之后,“打印肉”也來了。這次我們能吃上價廉物美的炸雞嗎?
3D打印雞肉,味道如何?
3D打印大家都不陌生,但打印出的雞肉并不像固態物品那樣簡單。
原理上,都是通過“打印材料”,在電腦控制下將它們層層疊加,最終把計算機上的藍圖變成實物。
只不過,普通的3D打印使用的一般是金屬、塑料等材料,可以一次成型。而3D打印雞肉的流程則比較長,需要由雞肉細胞組成的“生物墨水”,通過打印噴頭逐層打出一個個肉片。這些被打印出來的初始組織物,將被送入細胞培養器中,慢慢地將充滿細胞的初始組織培育成真正的組織,最后形成食品產業中所需的物質。
據說,肯德基還將提供面包屑和香料等成分,以還原真正雞肉的味道和質地。

與人造肉這種“不是肉的肉”相比,由肉類細胞組成的3D打印雞肉可算是名正言順的新型肉了。
不過,用這么麻煩的方式來尋找雞肉替代品,肯德基的目標卻不是降低成本,而只是因為生物打印的雞肉更加環保,排放量和能耗更低,看來是被環境保護人士嚇到了啊。
目前看來,全球疫情爆發期間,受到沖擊的餐飲業都面臨著衛生把控更加嚴格、肉類短缺、客源減少等等現實問題,甚至麥當勞都宣布無限期關閉英國和愛爾蘭地區的所有餐廳。積極尋找供應鏈可能性,未嘗不是明智之舉。

只不過,價格不菲的3D生物打印技術,顯然不能在短期內幫助餐飲行業走出困境。不僅僅因為成本高昂、產量稀缺,而是因為其本身的產業鏈條都不成熟。
新技術想要走出實驗室,總共分幾步?
這個十分具有未來感的技術,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又稱為“增材制造”。其首次被應用于醫學領域可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醫生通過3D 打印技術將顱骨的CT掃描數據轉化為實物模型。
2003年, Trends in Biotechnology雜志上系統地提出了“器官3D打印”這一可能。
此后十數年,圍繞3D生物打印的產業鏈開始逐漸聚集。
首先是場景。沒有商業推動,研究人員也難以獲得足夠的經費去推動進展。而3D生物打印最大的價值點,就在于可以打造出具有生物活性的結構,這些生物器官可以用來替代傳統的醫療器械為病患所使用,也可以取代小白鼠來進行科學實驗。
2013年,《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公開信,來自密歇根大學安阿伯分校的科學家成功將3D打印出的氣管支架,植入患有局部支氣管軟化癥的嬰兒體內。2014年,3D生物打印廠商Organovo推出了其可商用的3D打印人體肝臟組織exVive3DTM,就被用于臨床前的藥物測試。復雜且昂貴,讓醫療與科研成為十幾年來,3D生物打印最大的市場領域。

因此第二個必不可少的產業鏈要素就是上游廠商,即材料和設備。
生物打印機逐層噴涂“生物墨水”,是3D生物打印的核心環節。想要創造人體的皮膚組織、軟骨乃至心臟等組織,必須有完美的打印材料來支持。而材料學的配套發展進度卻不盡如人意。
2013年第一顆3D打印“心臟”是用塑料制成的,僅可用于研究手術方案,充其量算是個模型;而六年后,以色列特維拉夫大學的科研人員使用人體組織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顆3D打印心臟,由患者體內提取的脂肪組織“打印”而成,不僅有細胞、心室和心房,還有縱橫交錯的血管,但這樣一個高度“仿真”的心臟,卻只具備收縮功能。

(3D打印出的人造血管)
密西根科技大學曾經成功用石墨烯打印出了可再生神經細胞,但對于納米級的打印來說還是太大了。而目前業界能打造的血管直徑最小也在75微米,比人體內的毛細血管要粗的多,還不足以像人體器官一樣運行。
除了材料的限制,3D生物打印也需要特定的機器才能完成,但生物打印機的功能、分辨率等目前也比較有限,許多精細的血管等無法復制,也會直接影響產品的功能。距離真正用于人體器官移植,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而且,由于3D生物打印會復制生物組織的成熟過程,細胞需要經歷生長和增殖,不能即刻完成,需要高度專業化的人員操作機器。在打印的過程中,還可能會出現材料變質的情況。因此,大部分3D生物打印成本高于10萬美元,而且對運行的環境要求極其嚴苛,流程管理也就變得極為重要。
從這個角度看,就算3D生物打印能炮制出雞肉塊,洋快餐們也很難靠它實現規模化效益。
既然整個過程緩慢而費力的過程,3D生物打印走進商業世界到底還有哪些可能性?
恐怕還需要走進技術生命周期中去探尋。Hod Lipson按照復雜程度和打印難度,提出了“3D打印生命階梯”。

英國皇家工程院則預測,要到2032年,3D打印完整人體器官才能漸入佳境、逐漸成熟。那么在此之前,骨骼、皮膚等更容易成為3D生物打印的掘金勝地。
實際上,全球已經有超過3萬名患者使用了打印骨骼,西門子、瑞聲達的打印助聽器也開始走進主流。
而全球最大的3D打印公司Organovo,也開始進行皮膚打印方面的商業合作,與歐萊雅共同開展皮膚上的藥物實驗。
3D生物打印伴隨著大眾消費品牌走入了我們的視野,其發展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也囿于現實技術的藩籬。

像科幻電影中那樣用細胞復制人體,目前的技術還遠遠不夠。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3D生物打印需要解決產業鏈的聚合問題,從材料、醫療影像、原位打印、大數據應用、可穿戴設備等等為技術協同融合,才能與廣闊的醫療市場深入契合。
與此同時,個性化的細胞打印產品,還涉及到遠程醫療、器官捐贈、身份倫理等等復雜的社會問題,這些道德屬性可能引起的法律風險如不解決,3D生物打印自身的局限性也將持續存在。
從這個角度講,能不能吃到環保雞肉不重要,讓這門技術從實驗室中走入更廣闊的大眾視角反而是當務之急。
相關文章
東莞首家“5G+醫療實驗室”成立,打造5G智慧醫院
1月6日,市濱海灣中心醫院聯合中國電信東莞分公司,舉行“5G+醫療實驗室”掛牌儀式5G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步伐正在加快。1月6日上午,市濱海灣中心醫院聯合中國電信東莞分公司(下稱“東莞電信”),舉行了“5G+醫療實驗室”掛...
炒作與現實:制造業中的工業物聯網到底發生了什么?
閱讀任何主要科技媒體,您都會發現大型制造商在工業4.0項目上投入巨資的故事。圖片來源://pixabay.com/images/id-4395768/閱讀任何主要科技媒體,您都會發現大型制造商在工業4.0項目上...
這十大科技趨勢,曾存在于幻想,即將成為現實
2020年的發展趨向應當要以智能化主導:并且這種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緊密聯系,十大高新科技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1,機器人將逐漸替代人工服務,人們的發展趨勢毫無疑問要以方便,省勁,節省成本主導,因此懶是人們發展的臺階,因此...
鐘南山團隊和騰訊組建實驗室!鐘南山擔任主任,攻堅流行病防控AI
新冠疫情讓每個人都感受到了流行病的威脅。怎么盡快結束這場戰斗?怎么建立長遠的防控機制和能力?醫療圈和科技圈都沒閑著。昨日,鐘南山院士團隊與騰訊公司正式達成合作,共同成立“大數據及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由鐘南山本人擔任實驗室...
物聯網產品進入現實世界的6大問題
完成物聯網開發只是物聯網產品之旅的開始。物聯網產品進入現實世界時將面臨許多問題。對于許多物聯網項目來說,剛起步是最困難的。根據思科一項調查顯示,多達60%的物聯網項目在概念驗證階段就停滯不前。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一旦物聯網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