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各方以“合”為貴
隨著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電子購物已經成為一種日常消費行為。記者本人就經常在網上購買喜歡的數碼產品,輕松便捷還省錢。在電子購物的普及過程中,電子支付功不可沒。正是電子支付打通了商家與用戶的聯系,使得商品交易能夠順利完成。隨著3G業務的大力發展,移動電子商務成為下一個亮點,而移動支付這座金礦也惹得銀行、運營商、第三方支付商紛紛出手。金融監管機構也開始重視移動支付的地位和作用。近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公布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并將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開始對包括移動支付等在內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進行規范。
多家布局移動支付即手機支付分遠程支付和本地支付,遠程支付通過無線網絡提出業務請求,本地支付是手機支持射頻、紅外、藍牙等技術,實現手機與自動售貨機、POS等終端設備之間的本地通信。移動支付需要多家不同領域的企業(貿易商、金融企業、運營商、第三方支付商等)一起參與,這使得這條產業鏈非常復雜,競爭也就在所難免。
作為國內最大的移動運營商,中國移動在移動支付上的探索由來已久。早在2000年,中國移動就推出了手機銀行,這是國內移動支付最早的發展形式。但是用戶必須將SIM卡更換成STK卡才能使用,用戶并沒有大規模接受。2003年8月,中國移動專門和中國銀聯成立合資公司——聯動優勢科技公司,進一步推動了移動支付業務的市場拓展進程。
2010年,中國移動通過全資子公司廣東移動持有上海浦發銀行經擴大股本后20%的權益,進入到金融支付的核心領域。公告顯示,中國移動及廣東移動與浦發銀行還簽署了合作備忘錄,雙方有意就共同發展移動金融及移動電子商務展開緊密合作,合作范圍包括但不限于合作開展移動支付業務、移動銀行卡業務、移動轉賬業務以及其他形式的移動金融及移動電子商務業務。
在移動支付的技術標準方面,中國移動采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戰略。一條腿是中國移動主推的 2.4GHz頻率RF-SIM移動支付技術。該技術將RFID模塊、天線和應用信息都集成在SIM卡中,用戶只需更換卡即可使用。日前,中國移動上海公司與正大集團進行手機錢包戰略合作,在正大旗下賣場卜蜂蓮花21個門店全線開通基于中國移動自主標準RF-SIM的手機錢包業務,這也是中國移動首度將移動支付業務推廣到商場。2010年第一季度,中國移動的RF-SIM卡采購量為100萬張,預計全年出貨量不低于500萬張。另外,中國移動也在進行銀聯標準的開發,在大眾消費領域兼容銀聯標準。
同中國移動力推自主標準[FS:PAGE]不同,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采取了同銀聯合作的方式,支持銀聯的 13.56MHz標準。由于采用了銀聯的13.56MHz標準,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與產業各方的合作上也更為順暢。中國聯通與中國銀聯在北京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承諾將充分利用各自網絡、客戶、渠道資源,在移動支付、聯名卡發行等多個領域展開全面合作,共同打造“新移動通信技術條件下銀行卡創新支付模式”。對于自身,中國聯通明確定位為“助力”。中國電信經過多次試點后,也選擇了13.56MHz 上的SIM-Pass技術。
作為傳統的支付服務提供商,中國銀聯處于我國銀行卡產業的核心和樞紐地位,自然不能對移動支付的蓬勃發展無動于衷。中國銀聯最近頻頻發力,力圖把在銀行卡領域的優勢擴展到移動支付。中國銀聯所支持的標準工作在13.56MHz頻率下,得到了金融行業的認可,包括NFC和SIM-Pass兩種技術。銀聯在3月已經宣布將這兩種支付業務試點區域擴展至上海等六省市。5月份,中國銀聯宣布聯合18家商業銀行、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手機制造商等共同成立移動支付產業聯盟,力圖打通支付、通信、芯片、智能卡、電子等不同行業間的壁壘,整合消費者的需求、運營商的網絡能力、銀行的信用度以及商家的營銷能力,打造一個融合遠程、近程支付的移動電子商務商圈。
優劣互現電信運營商與銀聯、第三方支付之間的這種競爭與合作關系,反映了各方在移動支付這條產業鏈上的不同地位與實力。
對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在內的三大電信運營商來說,移動支付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在傳統的語音市場日趨飽和的情況下,建成全國性3G網絡的三大電信運營商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更為重要的是,在發展3G業務中,電信運營商希望能夠擺脫以前ADSL寬帶接入的那種粗放包月式的發展模式,做到對傳輸的數據進行精確劃分,在傳輸高價值的數據中獲取較高的收益。對電信運營商來說,移動支付是一個帶寬資源占用率低而效益相對豐厚的業務,符合當前的訴求。因此,三大電信運營商紛紛出手,試水移動支付產業。
電信運營商進軍支付產業有以下優勢:首先是擁有龐大的客戶群。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手機用戶總數達7.5億,其中一個很小的比例就能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在移動支付業務發展較好的日本,全國的移動支付交易額已經占信用卡市場的 20%~30%,NTT DoCoMo有超過40%的移動用戶在使用移動支付功能。擁有龐大的客戶群,我國的三大電信運營商就掌握了核心資源,在同產業鏈上的其他各方合作和競爭時具[FS:PAGE]有很強的博弈能力。其次,手機具有天然的承載支付的能力。作為基于個人的通信工具,手機同個人信息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能夠當作支付工具來使用,并且有攜帶方便、信息確認準確迅速的優勢。
中國銀聯是傳統的支付服務提供商,背后是幾十家的發卡銀行,在支付領域的深厚積淀是電信運營商所不能比的。截至2009年10月,我國銀行卡發行已達19億張,其中銀聯卡12.5億張,全國聯網商戶總量達150萬戶,聯網POS機達231萬臺,聯網ATM機達19.2萬臺。并且,我國銀聯卡在73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ATM機取款,在31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POS機刷卡消費。中國銀聯主推的 13.56MHz頻率最大的優勢在于,它被廣泛應用在交通、金融、社保、加油等非接觸卡片領域,在各種應用上兼容性更強,基本上無需對現有機具進行改動。
當然,電信運營商和中國銀聯自身也有不可忽視的劣勢或者說短板。對于電信運營商來說,金融行業是一個陌生的行業,各種金融規則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僅僅是反洗錢技術就需要好好研究。在同支付行為的最終執行者——商業銀行的關系上,電信運營商還需要逐步理順和培育。而中國銀聯在銀行卡方面處于壟斷地位,其背后是中國大大小小的幾十家銀行,甚至國外的上百家合作銀行。如果電信運營商甩開中國銀聯,去同這些銀行挨家尋求合作的話,無異于將當年中國銀聯初創之時的路再重新走一邊,費時費力。以中國移動主推的2.4G技術為例,由于其不與現有的交通機具、金融機具兼容,需要重新改造,成本上升在所難免。而中國銀聯也不可能完全拋開運營商來推廣移動支付,畢竟這種新型的支付行為是在手機上完成的,必須經由電信運營商這個通道。并且,在技術研發能力和產業鏈的號召力上,同電信運營商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
以合為貴作為一種社會大趨勢,信息化滲透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電信運營商也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跨入信息化大市場,進入了電子商務、金融、電器、醫療衛生等眾多行業。這么多的行業,對電信運營商來說都是陌生的,不可能在每個領域都單打獨斗,并且作為新來的,切忌過分觸動既有經濟集團而四面樹敵。因此在發展移動支付產業時,電信運營商應該走競合并舉、以合為主的道路。
電信運營商通過與中國銀聯進行合作,可以提供全面的電子銀行業務。辦理了該業務的用戶,可以進行一定額度的透支,可以在各個銀行的柜員機(銀聯)提取現金,還可以在各大商場消費。這是一種最為方便的移動支付方式,是一種以銀行為核心,運營商[FS:PAGE]提供技術手段和通道的真正的手機銀行。電信運營商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控制著通道,將不僅獲取移動支付所帶來的收益,更進一步在移動電子商務方面確立自身的獨特優勢。以手機為平臺,運營商能夠搭建起一個隨時隨地交易、傳遞信息的交易平臺,能夠把眾多商家吸引到一起,創造出巨大的市場效益。
另外,電信運營商也可以通過與大型商戶合作,自主推出移動支付業務,發展成電子錢包這樣的支持部分金融功能的產品。今年2月,物美集團與中國移動北京公司聯合宣布,中國移動北京公司的2000萬客戶當日起可在物美和美廉美的門店刷手機結賬。顧客無需換號,只需在移動大廳更換RFID-SIM卡并為手機錢包充值,就可在物美旗下150多家門店和美廉美超市的所有收銀臺結賬。這就是其典型應用。
在開拓移動支付領域的過程中,電信運營商不僅要對技術方式作出抉擇,還需要充實完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首先,要提高法律意識。移動支付直接涉及資金的轉移,是糾紛的高發領域,從事該業務的電信運營商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盡最大可能地利用現行法律、法規,積極防范法律風險。電信運營商要充分利用我國現行法律,如《合同法》、《會計法》、《票據法》、《支付結算辦法》等,制訂移動支付的相關協議,同時要做好交易數據的保管工作,為可能出現的糾紛或訴訟做必要的準備。
其次,要提高風險監控能力。重點要防范操作風險和利用移動支付進行金融欺詐的行為。電信運營商需要完善移動支付系統中各相關部門的制度規范,加強對人員的管理,防范操作風險。此外,隨著移動支付業務的不斷拓展,運營商應對重點客戶加強監控,防范金融欺詐問題的發生。電信運營商還應主動向金融監管機構比如人民銀行、銀監會、外匯管理局等相關部門尋求幫助和指導。
最后,要提高盈利能力。同銀行卡業務類似,移動支付本身的利潤并不高。而同銀行卡相比,整個支付過程中分利的環節大增。數據顯示,在2000年電子支付剛起步時,第三方支付的利潤是1%~2%,近年來由于支付企業增多,對企業用戶的“優惠條件” 層出不窮,競爭越來越激烈,目前的利潤分成比例已普遍低于1%。而根據最新公布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的規定,支付機構實繳貨幣資本與客戶備付金日均余額的比例,不得低于10%,備付金所有權不屬于支付公司,不得私自動用,同時,利息收入也不屬于支付公司。這再次給非金融機構提供支付服務帶來了成本壓力并壓縮了利潤空間。電信運營商一方面要控制好運營成[FS:PAGE]本,更重要的是利用移動支付開辟移動電子商務的巨大市場,在那里施展自己的身手。
電信運營商早就意識到,傳統話音業務的紅海已經難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直在尋找增值業務的新藍海,發展手機音樂、手機彩鈴等業務就是其具體舉措,并且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進軍移動支付,是電信運營商在拓展新領域方面的又一舉措。但是,同以前那些圍繞傳統業務進行的創新不同,移動支付是一項全新的業務,進入的是電信運營商此前并不十分熟悉的金融領域。希望電信運營商能夠走得穩一些,多同金融行業現有的企業進行合作,分散風險,實現錦上添花的戰略構想。
相關文章
移動支付增長超200% 二維碼與NFC支付短兵相接
近日,央行發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報告顯示,中國支付體系運行平穩,支付業務量保持穩步增長。其中,移動支付業務金額接近4萬億元,業務金額增速連續5個季度超過200%。
香港金管局:發展NFC移動支付服務條件成熟
金管局表示,目前市場已有6家近場通訊(NFC)移動支付服務供應商正在或即將提供相關服務,亦有4家電訊商與兩家支付卡機構合作,進軍NFC業務,而金管局在今年初完成相關顧問報告,以及業界在11月推出的共用標準及指引,有助促進市場發...
德國電信發力NFC移動支付 聚焦用戶需求避免邊緣化
移動支付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市場調查機構Juniper Research預測,今年全球移動支付總金額逾5000億美元。近日,德國電信公司(DT)亦發力移動支付,在德國推出了基于NFC方式的手機錢包業務,意在移動支付領域分得一杯...
新開普:NFC移動支付推廣 利好多家上市銀行
智能一卡通領域的新開普(300248.SZ)正在依托NFC業務積極布局移動支付領域。新開普一位相關方面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NFC推廣方面面臨的關鍵性困難有望在2014年得到解決,產業發展瓶頸有望獲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