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城市融入3G技術 智能化趨勢成定局
平安城市的網絡安防監控系統的智能化功能,必須充分發揮視頻資源,目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對城市的交通車輛必須能檢測、識別、跟蹤與報警的智能化功能,即要有智能交通系統。這種智能交通系統需具有以下幾個部分:
智能交通中的車輛檢測能識別車輛的形狀、顏色、類型、車速、車流量、道路占有率等,并反饋給監控管理中心。主要用于高速公路、環線公路及城市交通干道上監視交通情況。并識別是否有非法停靠、是否有故障車輛等。
交通擁堵檢測及自動疏導系統,能統計通過的車輛數、檢測交通擁堵,并在十字路口自適應控制紅綠燈的轉換時間等,并通過交通信息牌和無線臺對交通進行自動疏導。
車輛異常行為檢測能檢測識別車輛的異常行為,如車輛駛入綠化草地、人行道、逆行、超速、行駛過程突然停下橫擋后面車輛實施掄劫與綁架等,立即進行報警。
電子警察系統,能檢測識別車輛的違規,如闖紅燈、超速、逆行與非法停靠等。車牌識別系統,能檢測識別車牌號,如識別是遇盜或逃犯的車牌號,立即報警。GPS定位控制與跟蹤系統,主要用于車輛的定位,使監控管理中心通過GIS電子地圖知道車輛的位置,如遇掄劫,能實施報警、跟蹤該車的行蹤。不停車車收費系統,主要用于高速公路、城市入口等收費站的不仃車收費,以利于車輛通行,解決交通瓶頸。
2、對城市的行人必須有人與物的異常行為的檢測、識別、跟蹤與預/報警的智能化功能。這種智能化功能有以下幾個部分:
視頻移動探測、跟蹤與預/報警。在某些監控的場所對安全性要求比較高,需要對運動的物體進行及時的檢測和跟蹤,因此運動檢測是指在指定區域能識別圖像的變化,檢測運動物體的存在并避免由光線變化帶來的干擾。在如雨雪、大霧、大風等復雜的天氣環境中,要能精確地探測和識別單個物體或多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包括其運動方向、運動特征等。
并且,在探測到移動物體之后,要能根據物體的運動情況,自動發送PTZ控制指令,使攝像機能夠自動跟蹤物體。如物體超出該攝像機監控范圍之后,能自動通知物體所在區域的其他攝像機繼續進行追蹤。
人的異常行為的檢測識通過檢測圖像序列人的異常行為,如人翻越院墻、欄桿,實施打架、斗歐、掄劫與綁架等犯罪行為時,即鎖定跟蹤與報警。
非法滯留物的識別,通過檢測圖像序列物的異常行為,如箱子、包裹、車輛等物體,在敏感區域停留的時間過長(如放置爆炸物等),或超過了預定義的時間長度就產生報警。其典型的應用場景包括機場、火車站、地鐵站等重要領域。
3、對通輯逃犯、嫌疑犯、與慣犯必須有檢測、識別、跟蹤與報警的智能化功能。在安防監控中,能應用的不需要人的配合的非接觸式的人體生物特征識別技術。
人的面像聲音識別、跟蹤與報警。人的面像識別,不像指紋識別與眼虹膜識別等需要人的配合,它可以在離攝像頭有相當遠的距離內在人群中識別出特定的個體,并通過所監聽場景中的聲音,記錄與識別出特定的個體。這種面像聲音識別系統,可以在機場、火車站、汽車站、港口、各交通要道口、體育場館等安防應用場景中發揮很大的作用。如追捕通輯逃犯、嫌疑犯、與慣犯,可通過與數據庫檔[FS:PAGE]案中的面像特征進行比較,來識別或驗證是否該犯的身份。在識別出該犯后,立即報警,并跟蹤鎖定其步態,直到公安抓捕解除警報為止。
4、對城市災害必須有檢測、識別、跟蹤與報警的智能化功能
在平安城市的安防監控系統中,除了預防人禍外,還應考慮有對天災或者人為造成的災害進行檢測、識別、跟蹤與報警的智能化功能。
火災、水災水位與雨量、風雪的探測該項智能化功能,是通過攝像頭探測到一定的煙霧與火苗的情況,能及時報警,使消防隊盡快趕到現場,以即時撲滅火患。通過帶十字標尺攝像頭探測水域的水位、雨量及街道積水等情況,如接近警戒線,即時報警,以便采取措施,防止水害。如大樹等欲倒或己吹倒、大雪封路等防止風雪災造成的危害。
相關文章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
十位院士對智慧城市的理解
隨著杭州宣布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廣東政務云3億元大單的“空降”,智慧城市的話題一直處在新基建浪潮的旋渦中心地帶。一方面,北上廣深杭、雄安、濟南、海南都盯上“智慧城市第一城”的金字招牌,試圖通過新基建政策加持,推動一把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