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執行,互聯網之后物聯網來了

無錫中院與物聯網產業研究院簽署《物聯網技術司法應用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潘唐瑋 攝 梁溪區法院在一起執行案件中運用物聯網智能稱重系統處置一批廢舊器材。 潘唐瑋 攝
2010年,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落戶太湖之濱的江蘇省無錫市。經過十多年的磨礪,無錫形成了涵蓋芯片、感知、傳輸、平臺、應用與安全的完整產業鏈,不但締造了中國物聯網產業的“首航之城”,而且開啟了中國物聯網發展的“領航之路”,在世界物聯網版圖上烙下顯著的“太湖印記”。
近年來,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與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開展物聯網技術司法應用戰略合作,拓展物聯網技術在執行領域的應用,初步探索出運用物聯網促進善意文明執行的新路徑。
■財產監管系統可實現“邊查封邊經營”
在執行中如何既能保證被執行人企業財產價值不減少,又能讓企業正常生產經營?
3月17日,春風拂面,油菜花開。帶著疑問,記者走進江蘇省宜興市的華美電纜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長華健帶著記者走進了一間1.6萬平方米的廠房,走到一臺長約50米、高約2.5米的德國產尼霍夫銅大拉機前,華健高興地說:“2020年11月11日,法院將這間廠房和廠房內的機器整體拍賣,經過多輪競價我們公司買了下來,我們越來越覺得這是優質資產。”
與記者同行的無錫中院執行局法官翁強說,眼前的廠房和機器設備原屬于無錫市某銅業有限公司,該公司因擔保被7家金融機構同時起訴,系列案件經審理后進入執行程序,執行總標的額約8億元。無錫中院經財產調查,發現該公司主要可供執行財產只有4.4萬平方米的廠房及相關機器設備,但該企業生產經營正常,并且是宜興市銅加工行業骨干企業。
對于這樣一家企業,無錫中院充分運用與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共同研發的“物聯網查封財產監管系統”,在不生產經營的東廠區運用邊緣感知系統、物聯網監管系統對重要區域和重要資產進行實時監管,設備移動或外來拆除都會進行自動報警;對于西部生產產區,綜合使用多種設備、運用多種感知技術,從10個維度實時監測庫存產品數量的增減、品種的更換,低于或少于設定值系統就會自行報警。
上述執行方案實施后,因財產監管得力和企業生產經營正常,銅業公司整體資產的拍賣價達1.6億元,溢價4000萬元,遠超采用物聯網技術監管前第一次拍賣流拍價。
華健看過法院動態監控的實時圖像,發現監控區域出現小狗小貓這樣的動態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華健說:“法院運用財產監管系統,全流程、全時段、全方位感知和監管被執行企業的廠房、原材料、生產設備、成品等有價值財產,實現企業‘邊查封邊經營’,這讓我們有信心買下這間廠房和設備。”
在無錫中院執行指揮中心,通過觀看演示,記者進一步感受到“物聯網查封財產監管系統”的強大功能:系統通過前端物聯網設備的輪廓體積感知、重量位置感知、狀態感知、異常行為感知,尤其是通過物品精準識別感知技術,動態監管被執行企業廠房內全貌,并實時回傳至后方監管平臺。監管平臺對廠房內的變動和異動不但能及時掌握,而且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無錫中院院長錢斌深有感觸地說,無錫中院在抓善意文明執行的過程中,將傳統的“保全特定財產”理念轉變為“保全特定財產價值”,針對執行工作出現的堵點和難點,運用物聯網技術,對被執行企業進行整體動態監管,真正實現“生產可延續、貨值可穩控、查封可監管”,最大限度降低對被執行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充分保障申請執行人的權益,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提供司法服務。
■電子封條遠距離全天候全方位感知執行現場
電子封條不是新鮮概念,物聯網電子封條與一般的電子封條有什么不同?這種封條能不能成為善意文明執行的利器?
帶著幾分好奇,3月18日下午,記者走進江陰市的某模具公司。近600平方米的廠房內,機器轟鳴,砂輪飛轉,鉆頭旋轉,鋼花飛濺,一根根直徑約20厘米的圓柱形H13鋼,經過鋸床、車床、鉆床、熱處理等程序,變成可用于太陽能等產業的鋁擠壓模具。
公司負責人舒某告訴記者,江陰市人民法院在關鍵時刻救了他們一把。舒某說著打開手機,找到一份請求書,請求書上摁了密密麻麻的鮮紅手印。請求書是模具公司的職工在2020年12月4日聯名寫給江陰法院的:受疫情影響,我公司不能一次性付清給某國貿公司的鋼材款,我們承諾每月付5至10萬元。我們還有三個月的工資未領,我們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我們公司破產,日子真的沒法過。舒某說:“職工寫請求書,真的是迫不得已。他們公司因買賣合同糾紛,被江陰法院判決向申請執行人支付貨款及利息合計125萬元。”
江陰法院執行局法官谷磊介紹,法院在執行中查明,模具公司除車間內20多臺機器設備外,無其他可供執行財產,而一旦設備被拍賣,該公司將面臨破產。調查還發現,該公司屬技術型生產企業,投產8年來,生產經營效益一直較好。執行法官想說服申請執行人,給被執行人一個機會,能不能等一等。可申請執行人表示很為難,在疫情下,他們企業經營也受到影響,貨款不能及時和足額回籠,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他們請人估算了一下,模具公司的設備差不多能拍賣100萬元。他們還擔心,若是不能一次性執行到位,很可能夜長夢多,甚至是節外生枝。
雙方都有困難,雙方各持己見,到底該如何破局?江陰法院執行局局長蔡林說:“在進一步聽取模具公司職工的意見后,我們感到辦一家公司不容易,模具公司的設備還是不能輕易進行司法拍賣,但如何能讓申請執行人放棄他們原來的想法?中院開發的物聯網電子封條解決了我們的難題。”江陰法院執行人員在執行過程中,邀請申請執行人到現場共同觀摩魚眼式電子封條的功能,申請執行人看到電子封條查封下的場景后,終于同意被執行人分期付款。
江陰法院對模具公司財產進行“活”查封,即模具公司繼續進行生產,同時,在生產廠房高處安裝魚眼式電子封條,結合邊緣感知技術,對車間內所有機器設備進行動態監管,一旦設備發生位置偏移或挪動,電子封條就會將現場照片和視頻回傳,并以警報事件方式通知執行人員和申請執行人。
電子封條在哪個位置?面對記者的提問,舒某指向車間中部十幾米高的大梁上一發光的電子產品。記者抬頭望去,那產品看上去也就磚塊大小,不注意看還真看不出來。谷磊打開手機,找到那款封條的照片,兩個攝像頭像兩個炯炯有神的魚眼。谷磊介紹,這款電子封條是2020年12月30日下午裝的,當時氣溫零下7度,裝好后盡管大家凍得直哆嗦,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舒某說,晚上電子封條內配置的集成鐳射燈能清晰地將“江蘇省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封”的字樣投到地面上,警示要盡快履行法院的判決。白天地面上看不到字,不影響生產,也不影響談生意,顯得很人性化。
舒某介紹,他們的產品現在銷往安徽、湖北、四川等省,等執行款全部還清后,他們準備買下這個魚眼式電子封條,用于車間的安保。
離開模具公司,記者找到申請執行人的代理律師盧某,她說模具公司已付了70余萬元執行款,她對模具公司的還款充滿信心,并表示,當時法院要是真的將模具公司的設備拍賣了,無異于殺雞取卵。法院通過電子封條監管查封財產,救了企業,穩了就業,保了民生,真正實現了多方共贏。
在無錫中院執行指揮中心,中心主任閔仕君結合一幅幅執行現場的畫面,詳細介紹了他們研制的物聯網電子封條。與一般的電子封條相比,物聯網電子封條有以下優點——
監控范圍較廣。依托魚眼式全景攝像頭,采用吊裝與壁裝方式,實現大范圍無死角、全景式的監控攝像,能清晰地監控近4000平方米的區域。
現場拍攝清晰。封條中嵌入含攝像頭、感知卡、語音播報設備等集成感知終端,具備全時段感知功能。無外來事件時,采取低功耗值守模式,每48小時向平臺自動回傳一張查封現場照片,執行人員可通過照片對現場進行分析,進而采取相應措施。
自動報警快速。封條持續震動或被強行拆除時,會自動拍攝6秒以上視頻及3張現場照片,并上傳至管理平臺,有利于對破壞查封標的或封條的行為及時固定證據。
應用前景廣泛。封條體積小,即貼即用,不易撕毀,還具有防水、防曬及自動曝光功能,適用于任何場所。可利用手機充電器充電,電池持續能力可達6個月。目前,該電子封條成本在千元左右,如批量生產,成本還會降低。
■智能稱重系統對特殊地產的處置一步到位
“馬山五號橋工業園內那批廢舊機器設備的處置,原來可能一兩個月都辦不好,現在,四五個小時就搞定了。”談起梁溪區人民法院對被執行人抵押的一批廢舊機器設備的處置,無錫中院執行局局長邱必友顯得較為興奮,接著他就談到了引以為傲的物聯網智能稱重系統。
何謂智能稱重系統?該系統真有那么強的功能嗎?記者走進了位于無錫市西南郊的馬山五號橋工業園。
在車上,記者看了相關案情:某金屬復合新材料有限公司因借款合同糾紛,被梁溪區法院判決歸還原告借款本金及利息846.96萬余元,原告有權以該公司抵押的機器設備折價、拍賣或變賣所得價款在1450萬元范圍內優先受償。由于被執行公司長期停產,抵押的機器設備早已生銹。
工業園王經理一見面就領著記者來到現場。在園區一條長約50米的走廊內,王經理說,那些抵押的機器設備一直放在走廊內,走廊里放不下,院子里還放了一部分。
法院已判決了,那為什么不盡快處置那批機器設備呢?對記者的這一提問,翁強說,在執行中,對鋼材、電纜等體積大、難移動、難稱重的特殊動產,一般需要委托專業評估機構,由評估機構來聯系起吊公司和出具評估報告。期間,工作人員還要做很多輔助性的工作,結果除去評估、起吊、搬運等費用,變現款早已所剩無幾。此外,有部分評估機構還不愿意受理。翁強介紹,這里當時抵押的機器設備體量太大,要是運用傳統的工作方法,工作會很繁瑣,既費時又費力,相關的費用支出也會很多。
王經理說,申請執行人希望那批設備盡快變成“真金白銀”,我們也希望盡快處置,否則,會對我們園區廠房出租和生產經營產生影響。
如何盡快并且最大限度地節約費用處理那批設備,是執行人員的心頭大事。在焦急中,他們想到了無錫中院與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合作研發的物聯網智能稱重系統。
2020年11月6日,無錫中院、梁溪區法院和梁溪公證處、吊裝公司的有關人員走進了馬山五號橋工業園,法院工作人員先校準稱重系統中的電子秤,然后將感知器安裝在起重設備上,設備起吊后1秒鐘,被稱設備的重量就顯示在電腦終端和執行法官的手機微信小程序中,執行人員通過網絡相關平臺依據國家相應金屬掛牌指導的價格進行價值估算,立即得出了所要處置財產的價值。稱重完畢后,機器設備就被搬運到運輸車輛上。相較于長達數月的傳統評估、拍賣處置程序,梁溪區法院僅用5個多小時,就成功稱重并處置193噸設備。對稱重過程,公證機構現場公證,執法記錄儀全程記錄。
在無錫中院執行指揮中心,通過觀看演示,記者進一步發現智能稱重系統具備以下特點——
提醒功能強。稱重過程中發生超載、欠載、低電壓、低電量時都會進行自動提醒,避免有風險的操作。稱重過程中不因稱重物的晃動或位置的偏離而影響稱重效果。
操作系統方便。稱重過程中無需布設前端系統,可直接安裝使用,同時通過遙控器無線操作,避免發生意外事件。
使用范圍廣。從3噸到30噸,可隨意選擇并設置。根據不同的超重設備,還分別配置了不同的配套感知系統,便于安裝和使用。
無錫中院副院長蔣飛說:“運用物聯網智能稱重系統,一次起吊過程就完成標的物的稱重,一次稱重數據的網上反饋就完成處置標的物價值的確定,一次稱重過程就完成標的物的搬運和處置,省去諸多環節,大幅降低了對特殊動產處置的工作量,還節約了處置的時間和費用。當然,依托物聯網技術促進善意文明執行是新生事物,還有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我們將堅持在使用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鄭衛平 本報通訊員 李思紅 何 薇)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