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人工智能 !山東青島以此釋放企業發展新優勢
近年來,人工智能產業以其強勁的技術創新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引領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潮流。推動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促進人工智能安全發展。今天的“高質量發展調研之旅”記者來到山東青島,通過實地調研,解鎖了當地產業實現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柳棟總部記者:我旁邊的柜子里放的是我國自主研發生產的人工智能計算機集群。這也是山東省首個投運的AI算力集群,擁有100P的AI算力。性能相當于5萬臺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未來將擴展到300P,以算力服務整個膠東半島的用戶。

人工智能是一種利用算法和數據來模擬人類智能的技術。人工智能的計算能力是實現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基礎。計算能力一般可以理解為計算機處理人工智能相關任務所需的計算能力。這就像建造一條數字高速公路。計算能力“基本上”相當于一條高速公路。它的發展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廣應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青島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首席運營官 彭浩:如果沒有公共計算中心,每個人工智能公司就必須建設自己獨立的數據中心。這樣的話,建設和運營的成本就會很高,而且無法共享計算資源。通過“一中心、四平臺”的集約化建設和運營模式,解決了用戶自建計算中心成本高、算力昂貴、缺乏讓用戶用水、用電等技術服務的問題。方便如他們所愿。發揮人工智能算力,支撐青島人工智能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中國海洋大學,大型北極“海冰”模型項目已進入初期訓練狀態。預測精度可提高10%,延遲降低20%。其中,巨大的算力支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中國海洋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董俊宇:這種算力和傳統的算力不一樣。它是專用的人工智能芯片,青島人工智能中心的芯片性能高達100P。有了計算能力,我們模型的訓練時間可以從過去的兩三年縮短到一年。
目前,青島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共服務企業和科研院所234家,算力利用率達80%。隨著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目前的計算能力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今年2月,青島人工智能產業園正式揭牌,規劃建設600P算力規模,打造“一谷引領、兩翼齊飛”的產業發展新模式。

青島市嶗山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局副局長李霞:青島“海洋之心”計算中心年內建成投運后,將成為山東首個采用人工智能技術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開放且通用的架構。屆時,園區將形成“雙算力中心”,年內算力規模達到250P,成為立足青島、輻射山東乃至長江以北地區的智能計算中心。
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基礎,支撐產業轉型和現代化
青島向海而生,擁有新技術的天賦。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青島多年前就開始布局。但在發展初期,政府和企業都面臨不少困難。面對困難,青島如何突圍?繼續查看記者的研究。
2021年,因業務發展需要,姚偉的公司搬遷至青島西海岸新區。當時他們面臨的首要問題是難以招到高素質人才。

艾薩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姚偉:我們去學校講課、舉辦招聘會,但真正了解我們要求的學生很少,簡歷也不多。留下來的那些人乍一看確實不太好。適合但不專業,招人真難。
同樣,老牌家電企業想要轉型升級,也會面臨招工難、智慧場景落地難等諸多挑戰。

青島海信網絡技術公司研發管理總經理周釗:這幾年我們遇到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們的AI算法在這個實驗室環境下運行得很好,但在客戶的工程環境下運行得很好。我發現這個落地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是我們當時的AI技術還不是很先進。另一方面,我們在做一些算法設計的時候,發現在實驗室環境下很難解決客戶的一些特殊場景。 。

面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遇到的問題,青島全力解決。 2022年,青島將人工智能列為24條重點發展產業鏈之一。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優化科研環境、促進產學研合作、建立人工智能產業園等方式,為人工智能企業提供良好的創新支撐。生態和發展條件。

青島海信網絡科技公司研發管理部總經理 周釗:通過青島人工智能產業園,20多年前,我們從自主探索到各單位同步整合,開展“產學研”研究”。 ——應用合作。我們一起進入真實的客戶環境,實地打磨產品,讓我們的算法在真實的工程環境中真正可用、好用、好用。

艾薩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姚偉:在意識到我們招人難之后,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特別是對于我們公司,她不遺余力地與當地大學建立聯系,并讓我們與他們建立聯系。相關部門進行了充分的溝通,我們也開放了一些實踐培訓選項,以便學生在畢業前加入我們公司。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非常特殊的人才。
如今,耀威已從最初的不到200人發展到700多人,業務范圍也從過去的單一行業拓展到覆蓋6大領域、1300多個應用產品。目前,青島已有人工智能企業500多家,產業規模超200億元。
延伸人工智能效益,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青島人工智能產業集約化發展,不僅強化企業智能化生產、提高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還帶動產業生態全面現代化。人工智能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智能家居和智能生活領域。
在青島市嶗山區國家高端智能家電創新中心,不少家電芯片涌現,通過新材料、新算法的運用,打破了國外技術“卡脖子”。

國家高端智能家電創新中心高級工程師周華:你看,現在我手里有兩塊芯片板。這是我們之前的解決方案,相當大。這是我們小型化后常見的解決方案。在小型化的過程中,我們加入了人工智能算法,所以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我們會看到一些可以通過語音和你說話的空調和一些可以通過手勢控制的電視。

麥金科技首席技術官孔凡斌:這是我們的虛擬智能騎行系統。該系統利用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技術,將我們戶外的駕駛體驗搬到室內。我們的平臺目前擁有超過 700,000 名注冊用戶和 30,000 至 40,000 名日活躍用戶。

與高新技術企業相比,對于傳統輕工企業來說,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培育新動能、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傳統的啤酒包裝工藝嚴重依賴人力,而這家啤酒廠每年生產300多種啤酒,需要大量的人力。數字化、計算機化智能制造模式的轉變,使他們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競爭力。

青島啤酒二廠包裝部員工焦海波:過去,生產過程中涉及效率、成本、質量等數據記錄都是由人工記錄,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有后期的數據追溯,就不是很方便了。 。現在有了數字化、智能化手段,這些記錄都可以用平板電腦來解決。這家擁有36年歷史的啤酒廠通過裝瓶廠靈活的倉庫進出管理和智能立體倉庫等升級,利用數字化人工智能工具構建了全廠集中控制、包裝線管理等智能系統。管理系統。通過數字技術與制造生產的融合,近三年碳排放強度下降64.4%,智能產線日均產量提高13%,成品交付效率提高增加了75%。

青島奧利普啟智智能工業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產品官金生初:企業數字化建設后,系統中會存儲大量的數據。下一步,我們將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為企業打造生產數據的智能分析。該平臺使人工智能能夠自主學習企業內部大規模生產和運營數據之間的相關性。這種訓練通常基于具有大量計算能力的設備。過去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的分析工作現在可以在幾秒鐘內實時進行后臺處理。

青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科技處處長平先生:下一步,青島將以加快人工智能場景應用為引領,培育人工智能創新生態系統為方向加速。人工智能技術研究、產業培育和應用賦能,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努力建設全國一流的人工智能創新應用試驗區。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