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溯宁:“云世界”里的中国梦--华夏物联网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播放,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清纯,日本乱人伦片中文三区,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777亚洲熟妇自拍无码区

田溯寧:“云世界”里的中國夢

業界動態
21世紀經濟報道
2011-02-19
[ 導讀 ] 從北京金融街開車至北工大軟件園,全程28.5公里。五年前,田溯寧離開金融街網通大廈,不再擔任網通集團CEO,同一年,田溯寧創立寬帶資本(CBC)。從那時起,田溯寧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寬帶資本董事長。

  從北京金融街開車至北工大軟件園,全程28.5公里。五年前,田溯寧離開金融街網通大廈,不再擔任網通集團CEO,同一年,田溯寧創立寬帶資本(CBC)。從那時起,田溯寧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寬帶資本董事長。現在,他又將自己的辦公室搬到位于亦莊經濟開發區的北工大軟件園。

  “這里很安靜,適合喜歡做技術的年輕人!”田溯寧坐在記者對面,談論著自己的新的夢想。這個夢想,叫做云世界里的中國夢。窗外,陽光燦爛。

  約田溯寧采訪,多次被爽約,原因是事情太多,總是臨時有事,其中一次,臨采訪前一小時,記者被告知,北京市領導召集開會,時間再改。部分高污染、高能耗、代附加值的產業遷出首都之后,北京市正在尋找新的替代型產業,實現產業升級,云計算是個重要目標。

  如何實現自己的夢想?田溯寧面臨一個新的轉型。“做云計算,需要兩方面的資源,一是整合產業資源,二是整合政策資源。”田溯寧說。

  布局云計算五年,田溯寧身邊匯集了楊致遠(雅虎創始人)、張明正(趨勢科技創始人)、陳文琦(臺灣威盛CEO)、林百里(廣達電腦創始人)等業界大佬;北京市政府、上海市政府積極布局云計算戰略,田溯寧則在其間建言和推動。

  五年間,田溯寧成功轉型,而他的“云夢想”才剛剛起步。

  云夢想

  《21世紀》:做云計算,需要做產業整合,你是如何把IT界的精英人物,比如張明正,比如楊致遠,捏到一起的?

  田溯寧:你也知道我的出身,我不是技術出身。這些年來,我一直在關注技術的發展。我最深的體會有兩點,一是創新是圍繞人的創新;二是云計算跟軟件、跟互聯網有關系。互聯網是用戶推動,軟件是技術推動。

  云計算最早是雅虎做出來的,就是雅虎的Hadoop(開源分布式云計算平臺,雅虎門戶、搜索、廣告系統都基于Hadoop平臺,眾多互聯網企業,比如淘寶、百度的主要業務都基于Hadoop平臺),整合產業資源要拉楊致遠入局。

  云計算是全球化的產物,要有世界的眼光。楊致遠于多年以前就是我的朋友,又是我的投資人。他身上有一股氣,Hadoop雖并不成功,一部分人去了谷歌,一部分人去了微軟,一部分人去了亞馬遜,但他成為一個布道者。

  《21世紀》:除了楊致遠,其他人呢?

  田溯寧:張明正也是我很多年的朋友,華人做軟件最成功的人就是張明正。除了美國人以外,軟件公司超過年銷售10億美元的,只有兩家,一個是趨勢科技(Trend Micro),一個是SAP。我以前是他(趨勢公司)的董事,我們合作了很多年。還在網通的時候[FS:PAGE],我們就開始討論,有什么事情,能像互聯網等技術改變世界的未來?最后覺得就是云,而且中國在這塊又特別難得的有基礎,有巨大的市場,有人才。

  《21世紀》:在這個云計算團體里面,你們各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田溯寧:我負責與政府溝通,負責中國市場,他們(楊致遠、張明正、陳文琦等)幫我找技術、找人。這是云基地的干部基礎,思想基礎。沒有這些人,事情做不成。一定要通過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把最先進的技術弄到一起。

  我與張明正都有理想主義情懷,我們在中國,一定能把事情做起來。再所謂天時人和,天時是云計算這個時代,人特別重要,我跟他們幾個人是比較核心的,有軟件、有互聯網,有臺灣,有日本,有硅谷。一個共同的特征,我們都是華人。我們經常見面,經常交流。做這個東西,我們都有價值觀的訴求,而不止是做一個成功的企業。

  《21世紀》:何謂價值觀的訴求?

  田溯寧:這個事情能把產業推動起來,實現中國的云戰略。正是這個共同的云夢想,把我們聚到了一起。

  云中國

  《21世紀》:你是什么時候關注云計算,什么時候決定投資云計算的?

  田溯寧:三年前開始看。云計算是IT行業一個天翻地覆的大事兒,使整個計算機行業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做投資前,從亞信、網通,到做寬帶資本,都希望做對行業有影響的事,而不是天女散花式的投資。

  投資的出發點有兩點,一是技術變革的革命性,二是云的發展需要與政府合作。因為這兩個特點,第一個我是從產業鏈進行投資,從服務器、芯片、操作系統、系統集成,到數據中心,都需要推動,形成產業鏈共同推進的狀態。第二是云基地與北京經信委、亦莊開發區合作,他們提供樓房,提供地方,我們參與,把云計算作為地方新興戰略產業的重要部分。既有市場的力量,又有政府的力量,這樣推動起來,會更系統、更快。

  基金(寬帶資本)可以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投資一些企業,將產業鏈上下游聯系在一起。

  《21世紀》:產業發生變化時候,規劃很重要,會不會做一個類似產業聯盟的東西?

  田溯寧:中國的聯盟,國際的聯盟,產業的聯盟,現在正在做。會做一些產業的領域里面,比如北京的祥云計劃、上海的云海計劃。(云基地)在每個地方都在推廣,每個地方模式不同,但核心模式是一樣的,一起來探討,一起來創造。

  云將來是整體的,又是具體的。各個地方云計算的服務像銀行,有中央銀行,也有地方銀行,既是集中的,又是分布的。《21世紀》:[FS:PAGE]政府在云計算中應該扮演什么角色?

  田溯寧:政府是一種強大的推動力量。一是市場推動,比如政府的信息公開,需要建立政務云。二是政策規劃,下一步云計算要發展,要訂立很多規章制度,包括數據擁有權問題、隱私問題,應該前瞻性地提出中國的數據法。三是政府比較擅長產業規劃,比如園區規劃。

  或者說政府要成為應用者,法律規則的制定者,產業的規劃者。

  云世界

  《21世紀》:云計算之前給大家只是一個概念的感覺,我們更關心市場應用做得如何?

  田溯寧:應用很重要,比如服務器,比如寬帶,一定要給用戶解決問題,否則就變成概念了。Super Micro服務器就很明確,實現了節能減排,過去十臺服務器,現在一臺就夠了。過去用unix的大型機,現在用戶x86的小型機就可以了。同時用硬的東西帶軟件,我們的服務器這塊今年生產6萬臺,實現銷售6個億,我們跟IMB、HP競爭,這是很真實的。

  云服務,我們實際上已經離不開了,比如說gmail是云服務,李彥宏的搜索是云服務,移動的短信也是云服務,存在電信運營商的服務器上,給用戶推送過來,騰訊的即時通訊也算云服務。

  我們正跟國家電網合作“私有云”(企業云)。在公有云這塊,我們也在實驗,與臺灣的中華電信合作,推出類似亞馬遜的EC2的云存儲服務,張明正的趨勢負責與他們合作。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合作,我們也在探索。

  《21世紀》:與中國電網的合作,能對用戶提供什么樣的應用?

  田溯寧:現在電用了多少,什么時候用的,什么設備用的,哪片區域用的,沒有人知道。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把通過智能電表獲取的海量數據進行適時分析,這樣的實時數據分析是過去Orale等數據庫無法實現的。

  電網應該向電信學習,電信早就做了,按流量、時段、用戶計費。隨著能源問題日益突出,電網也一定要有這套東西。電的技術,過去100年一直來沒有什么改變。云計算是把計算、通訊行業的技術放到電力里面去。云計算放到哪兒,哪兒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21世紀》:還有哪些行業?

  田溯寧:比如交通,基本上沒有什么智能可言。比如北京三環里哪個出口的流量比較大,今后都應該適時收集回來,然后告訴每一輛車,如何選擇自己的路線。從技術上來講,這并不是難事。停車場也,是不是有位置,數據都可以收集,適時告訴周邊行駛的車輛。

  通過云計算,我們建設一個更加智能城市。云是基礎設施,就像電沒有發明之前,世界是黑暗的一樣。云沒有出現以前,我們的環[FS:PAGE]境是不智能的。

  對比工業文明,我認為計算機主機的發明,相當于蒸汽機的出現,互聯網的出現,相當于交通網絡的出現,而云計算的出現,相當于電的發明,電氣化時代到來,標志著工業文明已經基本完成了。云計算實現了,知識社會就會實現。

  “云計算”掘金者

  “我已經看過模型了”,記者對田溯寧說道。“那不行,你得實地看一下,一會采訪結束,找人陪你去參觀下,就在樓下,很方便。我們整棟樓(云基地)的運營都是這個‘箱子’”。

  田溯寧所謂的“箱子”,也被稱為“云箱”,在云時代,云箱成為最重要的云基礎設施,將取代數據中心。“云箱”由天云科技生產,天云科技由寬帶資本投資。

  田溯寧認為云計算是四個行業——媒體、通訊、IT、互聯網——融合而產生的一種革命,這種革命會改變未來。古登堡(活字印刷術)之后,媒體行業500年沒有發生革命,通迅行業自貝爾發明電話后100年沒有發生變化,IT(包括計算與存儲行業30年沒有發生變化了),互聯網本質是通訊,也已經歷二十余年的發展。田溯寧說:“四個行業融合,機會千載難逢。”田溯寧認為計算機的革命始于主機,終止于云計算。云計算時代,每個人都成為數據人,因為海量而便宜的存諸能力,一個人一輩子喜歡的電影,照過的照片,一輩子寫的日志,都可以有存儲;因為海量而便宜的計算能力,都可以分析、管理。


  為了贏得這場革命,田溯寧成立了寬帶資本、黑莓基金、云海基金。自從2010年中期北京云基地投入使用以來,田溯寧在這里已經投資了9家創業公司,投資金額約為5億元。在云計算產業,做一個成功的投資者不是田溯寧的最終目的,他的最終目的是成為全球最大的云計算運營商之一。

  云投資

  在北京云基地的企業已達12家,包括天云科技、YOYO(友友)等公司。這些公司完全圍繞云計算投資。

  云基地位于亦莊的辦公室共12層,上述公司大部分在這棟樓內辦公。樓內設有免費開放的健身房、茶水間。田溯寧,大家樓上樓下,便于經常交流。除了投資上述公司外,上述這些公司的業務合作伙伴達30余家,包括臺灣威盛、WYSE VMware、SGI等。寬帶資本通過直接或間接整合方式,聚集在寬帶資本周圍的公司已經達40余家。

  寬帶資本投資關鍵環節,比如服務器、操作系統、安全、芯片等,非關鍵環節則通過業務合作的方式來整合。上海云計算創新基地復制北京云基地的模式,通過投資與合作的方式,打造上海的云計算產業鏈。

  今后寬帶資本對云計算產業的投入會放大,投一些創業[FS:PAGE]型小公司,甚至三四個大學生剛剛畢業創立的公司。組織模式很像李開復的創新夢工廠,區別是田溯寧的投資更專業,集中于云計算,所投公司在價值鏈上相互支撐。

  最終目的是做成一個類蘋果的產業鏈。他認為蘋果之所以強大,是因為產業鏈打通來做,很多東西配合得好,服務器、應用、軟件需要天天在一起調試,才能把用戶體驗做得更好,同時降低溝通成本。

  為了決策迅速,田溯寧投資這些公司時選擇了單獨投資。他說,另一個原因是現在對云計算有深刻了解的機構與投資人并不多。未來他不排除會與其他機構合作。

  “造船”模式

  喬布斯復出、蘋果絕地逢生讓田溯寧發現,IT產業整合資源的方式已經發生變化。傳統PC產業是專業分工,wintel的成功,基于專業化分工,而蘋果的成功,是基于系統整合的成功。田溯寧也想成為系統整合者。

  田溯寧說,計算機的歷史已經走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大型計算機的時候,只有一個公司,就是IBM。PC革命將這個格局打得天翻地覆。PC走了兩條道路,一條是蘋果的全封閉式道路,一種是wintel道路,是既聯盟,又分工的道路。

  “云計算選哪條道路,現在談論還太早,但趨勢已經顯現。”他說,根據是微軟與惠普合作生產服務器,是軟硬結合,英特爾與諾基亞合作開發Meego操作系統,蘋果與處理器設計廠商ARM眉來眼去,未來將從芯片直到終端,同時面向最終用戶提供服務……整個計算行業正變得前所未有的混亂。

  田溯寧卻從混亂中看到了規律:這些公司都在試圖建立一個軟件、硬件、服務、關鍵零部件的“結合體”。“結合體”是表象,每個公司有一個同樣的目標,即成為系統集成商,集成上述所有產品,面對最終客戶。未來機會就是抓住云計算機遇,在中國建立起獨立的云計算生態系統。

  另一個變化是云計算基礎設施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包括數據中心與網絡。面對海量的數據,運營超級數據庫的能力十分重要,所謂運營超級數據庫,就是對非結構型的大的數據庫進行管理、挖掘,然后重新展現,編輯。具有這種能力的公司,將成為未來的云計算運營商。與現在的電信運營業務相比,這是一塊大得多的市場,因為電信運營只是運營人類的通訊,而云計算運營的則是整個社會。

  在全球,微軟、亞馬遜、谷歌、Facebook都在爭搶云計算運營商的席位,在中國,有可能爭奪這個席位包括中國移動等三大電信運營商、阿里巴巴、騰訊。田溯寧的寬帶資本也將競奪一席,只是競奪的模式不同。

  微軟、蘋果、IBM希望整合產業所[FS:PAGE]有的資源,做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亞馬遜,谷歌,從運營商產業鏈出發,把持最終用戶,希望通過運營產業鏈整合硬件產業鏈。寬帶資本則希望從中國的環境出發,集成小部件造成大船,以“造船”模式最終競爭得一席之地。

  當然,這場長跑現在還不到分勝負的時候,田溯寧不會認輸,但也承認外國企業在技術上、理念上十分領先。

  云機遇

  田溯寧認為云計算為中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過去三十年,全球制造向中國轉移,最先進的互聯網模式在中國復制,中國具有云計算所需要的所有產業鏈環節。

  為了抓住這次機遇,各處環節都要努力,才能最終贏得這次機遇。他認為應該從三個方面努力,第一是以政府為核心,如果把云比作電力的話,政府要建造基礎設施,建立電廠;第二是創業者和企業家,可以投資建設數據中心,提供各種服務,包括提供存儲的服務;第三是運營商,有基礎設施,有天然的用戶信賴性。

  在中國三方現在都已發力。由地方政府主導的浦東科技園就是天云科技做的第一個項目,各大電信運營商也在從各個方面試驗。包拓阿里巴巴在內的互聯網公司則已經開始投資。

  政府在云計算這塊下了很大的決心。春節前,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到云基地視察,提出一個規劃,北京云計算產業在“十二五”期間要做到兩千億的產值。這樣的規劃并非空穴來風。“服務器做到一百萬臺,每臺2萬,就200億了。”田簡單地算了一下。

  除了服務器外,另一個拉動GDP的環節是各種瘦終端的生產。早在20世紀90年代,Oracle、IBM聯手,開發出了PC的瘦終端NC,但市場運營并不成功。田溯寧認為當時受環境限制,現在環境已經成熟:一是應用很廣泛,二是光纖、ADSL普及,三是虛擬化軟件的普及。這是2010年成為云計算的元年的重要原因。

  北京模式正在全國復制,除了與上海合作外,寬帶資本今年可能在廣州、深圳、南京這些地方落地開花。他認為整合產業鏈一定是兩方配合,“當地政府有意愿,我們有能力,當地還有企業需要的產業資源。”

  云計算不止是大公司的機會。云計算時代,軟件走向開源化與小額化,尤其是軟件商店的出現,大量的人有機會成為開發者,創業成本變低。因此,有創新能力的小企業,也是中國寬帶資本有興趣的投資對象。

  田溯寧的夢很大,因為他覺得對于中國人,更激動人心的是可以定義這個產業。也因此,楊致遠、張明正、林百里、陳文琦等華人精英與他走到了一起。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