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住宅應為老人設置樓內“弄堂”
方便、自在、其樂融融的活動空間,和智能、體貼、安全的居家設備一樣重要。日前,由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和上海市院士中心主辦的“中芬科技與健康老齡化論壇”上,專家建議本市今后應要求新建住宅按比例配備樓內公共活動空間,“十二五”期間應重點扶持研發和生產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老齡產品。
上海老人活動積極性不高
受上海市院士中心委托,華東師范大學人口研究所終身教授、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專家委員會委員桂世勛,上月剛完成《上海市人口老齡化與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對策研究報告》。據桂世勛介紹,從本市戶籍老人縱向調查資料來看,上海的老年人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場所活動的積極性不高,老年人對子女的贍養照料、以及子輩孫輩與老年人的情感交流方面感到滿意的比例有所下降。他認為,應引導更多老年人和準老年人資源量力參加社會活動,增進社區多代參與融合。
除了建議盡快建立、健全本市老年人志愿參與社區建設社區服務的動態供需信息庫,完善和增強老年人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桂世勛還推崇世博會德國館展示的“多代屋”項目:“應逐步改變許多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室)僅向老年人開放的做法,盡可能設計并鼓勵多代參與”。
世博會滬上生態家的嘗試
在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滬上生態家的四樓,有一片休憩區。上海建筑科學研究院資深總工程師汪維透露說,這其實不是供游客休息的場所,而是展示了未來住宅必不可少的公共活動區域——每棟樓每隔多少層,必須有這樣一個室內活動區,可以串串門拉拉家常,不僅老年人是常客,而且能營造多代交融的氛圍,“有點像老上海的弄堂。”
據汪維介紹,滬上生態家還有很多貼心的“樂齡”設計,即會客、餐飲、起居、衛浴、書房功能的老齡居住空間和設施。會升降的馬桶、臉盆、浴缸、櫥柜,前后左右都能側身的護理床、坐著躺著皆可測血壓、心率、血色素的儀器、能取物能烹飪能管家的機器人……
桂世勛認為,政府應鼓勵研發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老齡產品,加快老齡產業的發展。現在國外已生產或正在研發不少高科技含量的老齡產品,這些新品在生產銷售初期往往價格較高。建議本市盡快研究確定“十二五”時期需要重點扶持研發和生產的高科技含量的老齡產品,對有關研究機構加大資金投入,對有關企業給予稅收減免優惠或補貼等政策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