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傳感技術及在醫療領域的研究進展
華夏物聯網hy6191973.cn 訊:利用多種無線傳感技術,構造的連接物與物的網絡在智能決策、實時監控等電子信息技術的融合基礎下可以進行不需要人為干預的信息傳遞。多方面的技術發展必將在醫療領域大有作為。
如日趨成熟的射頻自動識別(RFID)傳感技術,利用射頻信號通過空間耦合(交變磁場或電磁場)實現無接觸信息傳遞并通過所傳遞的信息達到識別目的的技術,可實現人員身份、設備資源的自動識別和信息共享。
在“無邊界”醫療服務中與信息化平臺相結合,分析應用GPS技術和定位技術,可以提高醫療環境中的人員、設備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更令人為之振奮的是,隨著生物傳感器的不斷發展,無線生理傳感器網絡(WBSN)已逐漸向集成化、微型化、低功耗和智能化等方向發展。該技術的智能化發展可以實時地、移動地監測患者及特需人群的健康狀態,也可實現無線傳輸、動態顯示、智能分析評估治療效果,進而對潛在的健康危險預先報警。
技術的無線化、低成本的優勢,可大大縮減院內常規醫療檢查的工作時間,降低院內外監護系統建設和醫療衛生服務的費用。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西班牙馬拉加大學&艾美利亞大學、日本東芝公司、中國香港中文大學、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等多家機構已經成功實現了常規生理指標(如血糖、血壓、血氧、脈搏等)的傳感器節點設備研發。在病理疾病的指標檢測方面,一批生物傳感器基本技術及方法不斷涌現,為疾病的早期診斷及療效判斷帶來了革命性的發展潛力,集成式多體征、多參數測量、安全可靠的生物傳感器及其組網技術、智能信息處理技術等領域值得進一步探索及研發。
相關文章
應用物聯網無線傳感技術 實現溫室智能監控
8月1日消息,在室內環境測量和農業大棚的智能管理等新興產業領域,一直以來存在著抗干擾能力弱、組網能力差以及高能耗等技術支持方面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