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城市建設方興未艾
全球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信息通訊技術的高速發展催生了智能城市的概念。目前,國際上智能城市的建設正成為一種趨勢,龐大的市場和產業機會正在形成。
其實,直到近代,世界人口還主要生活在農村。1800年,只有3%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城市。一個世紀以后,這個數字僅增長到14%,但人口分布卻開始加速向城市轉移。2008年,世界人口首次在農村和城市之間均等分布,世界人口的城市化也成為無法阻擋的趨勢。據聯合國預測,城市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到2030年有望增長到近60%,到2050年增長到大約70%。
隨著全球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在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塑造經濟活動、形成有利于創新的環境,以及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潛力逐漸凸顯。人口高度聚集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據統計,目前全球最大的25座城市占有世界財富的一半以上。巴西最大的城市圣保羅和泰國首都曼谷的人口各占本國人口的10%左右,但卻貢獻了國內生產總值的40%以上。
但與此同時,城市化進程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如人口稠密、過度的廢棄物和碳排放、不可再生資源的快速消耗等。城市產生了全球7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還是其他空氣和水污染物的主要來源。人口的快速增長與基礎設施的日漸老化之間的矛盾也持續加劇,電力和油氣設施、供水系統、廢棄物處理系統以及交通基礎設施等日益超負荷運轉。因此,城市發展轉型已勢在必行。
隨著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城市發展轉型也迎來難得的機遇。特別是現代智能技術正在改變著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智能城市應運而生。智能城市建設是智能經濟的先導,是解決城市病的有效途徑。在智能城市體系中,首先是城市管理智能化,由智能城市管理系統輔助管理城市,其次是包括智能交通、智能電力、智能建筑、智能安全等基礎設施智能化,此外還包括智能醫療、智能家庭、智能教育等社會智能化和智能企業、智能銀行、智能商店的生產智能化,由此全面提升城市生產、管理、運行的現代化水平。
近年來,國際上一些城市的智能化建設已取得長足發展,并帶動了一批相關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例如在澳大利亞悉尼,智能儀表可向終端用戶實時顯示能源使用的數量和價格,幫助居民和企業優化能源消耗;在芬蘭赫爾辛基市,“熱電冷三聯產”技術生產出的電力已能夠滿足其92%的供熱需求;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垃圾焚化廠借助先進廢物回收利用技術生產的電力,可滿足其75%以上的城市住宅用電;在丹麥哥本哈根,衛生部門利用[FS:PAGE]信息通信技術開展的家庭監護試驗,已覆蓋了80萬本應住院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美國芝加哥,利用遍布街區的聲頻傳感器,警方可以監測到槍聲并準確定位,城市治安管理也走向智能化。
使智能城市與眾不同的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服務的提供需要大量的先進技術。埃森哲咨詢公司董事總經理布魯諾 貝爾森認為,這包括融合多種創新技術,如信息技術、傳感器和無線射頻識別技術支持的機器對機器通訊;能夠改進能源生產和供應的智能電網技術;智能軟件和服務;以及作為所有城市、居民和企業服務核心網絡的高速通信技術等。但他同時指出,在現階段,當一些城市試圖運用這些技術改進服務的效果和效率時,采取的方式仍不夠完整也不夠充分。這意味著城市只從基于技術的服務中獲得了部分潛在價值,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城市還將面臨無法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發展和整合這些服務的風險。
因此,智能城市建設成功的關鍵,是將具體的計劃設想與恰當的技術平臺結合起來,實現服務提供和居民需求的對接,并融合各個合作方,從而形成綜合的解決方案和服務體系。另外,由于城市基礎設施表現為長期使用的實物資產,審慎、全面的規劃對智能城市建設也顯得至關重要。據統計,全球城市建筑的變化率平均每年只有1%到2%。因此,智能城市建設必須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相關文章
構建云端智能城市的系統是國際化的必由之路
建議市政府在云計算生態建立過程中,參與國際云計算平臺標準,建立深圳市云產業標準的實現平臺,并且要求國內外的科研單位、學術機構和企業共同參與。
2030車聯網不是浮云 成為未來智能城市標志
上周,我們給大家展示了德國正在興起的一種“汽車共享”服務,這種服務可以將汽車的擁有量減少到5/6,解決很多的能源和交通資源問題。
打個電話回家開空調 北部新區打造云端智能城市
昨日,北部新區管委會與市通信管理局及中國電信重慶分公司、中國移動重慶公司、中國聯通重慶分公司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將北部新區打造成“云端智能城市示范區”。
巴黎火車北站部署智能城市家具數字標牌
作為巴黎智能城市家具試驗的一部分,Oxialive在巴黎火車北站前面部署了一根數字標牌柱,這根數字標牌柱名為Manu,由位于法國北部的Oxialive公司聯手LED解決方案供應商Q-Lite 和SSII Atoo共同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