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城市建設改變新一輪城市發展格局
“環渤海及長三角地區的物聯網產業發展與感知城市建設將相互促進螺旋上升,而內陸將加速建設感知城市,進而縮小與沿海地區的信息化差距;未來,感知城市建設的投資將愈加理性,特色愈加鮮明。”賽迪顧問日前發布的《中國感知城市戰略研究》報告如此描述中國當前的“感知城市”建設輪廓。
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5月,我國在建的感知城市達36個,密布在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這三大區域的感知城市數量占總數的74%,其中又以長三角居多。此外,武漢城市群、成渝中西部地區經濟圈、關中-天水經濟圈等也已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
“感知中國”戰略由溫家寶總理于2009年8月7日在無錫市高新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考察時首次提出,隨后“感知中國”成為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背景下推動國家產業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的頂層戰略,城市是國家戰略的起始點和落腳點。此前,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家已紛紛啟動“智慧城市”、“智能城市”建設,中國也由此提出“感知城市”概念。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國內感知城市建設全面啟動,并將改變新一輪城市發展格局。
據賽迪顧問調研,各城市在感知城市建設中選擇了不同的切入點,目前主要表現為三種建設模式:以物聯網產業發展為驅動的建設模式,如無錫、杭州、合肥、濟南等;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的建設模式,如上海、重慶、南京、廈門等;以社會服務與管理應用為突破口的建設模式,代表城市有北京、沈陽、蘇州、寧波、武漢等。
第一種模式是重點發展物聯網相關產業,大規模建設物聯網產業聚集園區,扶持一批重點企業,形成一批示范項目,再拉動社會應用進行感知城市建設。第二種模式則大力建設城市信息基礎設施,鋪設光纖骨干網、實現有線網絡覆蓋公共區域,增加網絡寬帶,推進三網融合、大規模部署無線信息采集設備,以建成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互聯互通的城市信息網絡。第三種模式重點建設一批社會應用示范項目,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態環境、物流供應鏈、城市管理等領域開展大批應用工程,建設一批示范應用基地,以點帶面、逐步深入。
賽迪顧問研究認為,未來中國感知城市的發展趨勢將更加明晰,沿海城市領跑,內陸城市追趕,屆時全國感知城市的建設將出現遍地開花的景象。不過,賽迪顧問同時提醒,由于感知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具有投資規模大、回收期長、運營成本高、風險大等特點,因此需要各地區根據實際需求布局,避免因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同時需要從國家層面[FS:PAGE]上統籌發展。
相關文章
業界推出“感知城市評價合作體系”
華夏物聯網訊:9閱日上午在南京舉行的“2010海峽兩岸信息服務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成為ECFA簽訂以后兩岸信息服務產業的首次會面,兩岸業界聯手推出“感知城市評價合作體系”,成為這次會議的一個引人注目的熱點。
感知城市建設正改變新一輪城市發展格局
2009年8月7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江蘇省無錫市高新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考察時,首次提出了“感知中國”戰略,“感知中國”隨后即成為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背景下推動國家產業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的頂層戰略。